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发展心理
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a)发展的机制
i.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
心;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ii.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iii.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b)影响因素
i.成熟
ii.练习和经验
iii.社会性经验
iv.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c)发展阶段
i.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ii.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的特征是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的人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程思维,认知活动具
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iii.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阶段标志是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去自我为中心iv.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和教育: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两种心理机能
i.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ii.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b)心理发展观: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
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c)内化学: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
d)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
水平之间的差异
中学的情绪发展
1.情绪状态分类
a)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b)激情: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c)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2.情绪理论
a)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产生式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
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b)坎农—巴德说:情绪产生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d)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两个因素必不可少,
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一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
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e)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对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
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
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f)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
能,它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3.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a)爆发性和冲动性
b)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c)外露性和内隐性
d)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概念: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
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2.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持续性/一致性)、整体性、功能性和社会性
3.结构
a)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b)性格: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
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
特征)
c)认知风格: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i.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ii.冲动型—沉思型
iii.同时型—继时型
d)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影响因素
a)生物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d)学校教育因素
e)个人主观因素
5.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a)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b)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c)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d)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e)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f)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g)简历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6.人格发展论
a)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由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
原则”)、超我(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组成
i.口腔期(出生到12~18个月)
ii.肛门期(12~18个月至3岁左右)
iii.性器期(3至5岁)
iv.潜伏期(5至12岁)
v.生殖器(12岁至成年)
b)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i.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任务是满
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

ii.儿童早期(1.5岁~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任务是培养自我主动感,体验目的实现
iii.学龄期(6、7岁~12岁):勤奋感对内疚感。

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iv.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v.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vi.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vii.成年晚期(50岁~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