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管理初探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不断增加,造成研究生管理存在一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问题。
落后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导师考核办法,研究生整体素质降低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所以在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自我约束能力等办法,完善研究生管理,使研究生教育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现状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活动基础之上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学习结合起来的教育。
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1],它不仅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而且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本人根据自身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现做初步探讨。
1 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1.1 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研究生教育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散单一管理模式,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而对
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及学业等方面的管理则基本上由导师负责。
在研究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分散管理还能应付,但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
1.2 研究生教育方式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文凭的重视,研究生多种教育方式成为我国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
采取边工作边读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社会众多在职人员提供了极好的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高校研究生招生中,攻读在职研究生进修班及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人数激增。
相当一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的人员求学目标十分简单,主要就是拿文凭,以便于满足目前或将来晋升的要求。
学校对在职读研者主要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由于人数众多,管理手段落后,给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部分人由于工作繁忙,每学期到校听课时间有限,甚至很少露面,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课有人代上,论文有人代写的现象。
同等学力与正规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双重标准。
这一现象的出现,造成了不公平竞争,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1.3 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
一是导师数量不足,整体实力不强。
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不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
扩招后,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而导致有的导师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真
正进行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在学业和能力上不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充足的具体指导[2~3],发表的论文质量也因此下降。
二是导师队伍参差不齐。
扩招后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对导师的需求量也增大。
有的导师自身知识面窄,有的导师自身没有经历过研究生教育过程,难以胜任研究生指导工作。
而且部分研究生导师缺乏创新素质,难以胜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任务[4]。
1.4 研究生自身现状
首先,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学习主观能动性本应要求较强。
扩招后部分研究生自身素质较低,主观能动性较差,基础薄弱,知识面过窄,文、理、工渗透不够。
而知识面的宽窄不仅仅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更是一个人把各门科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创造出新成果的基础。
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取得学术上的巨大成就的,因此出现了研究生导师感到带研究生比较困难的现象[5]。
其次,部分研究生功利性强,创新意识薄弱。
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不讲究质量,读研只是为了获得文凭,将来对就业提职有力,而不是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做研究,更谈不上创新。
最后,缺乏团队精神。
课题研究需要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智慧,单打独斗、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团队精神是成功的加速器。
目前许多研究生缺乏团队精神。
2 完善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狠抓研究生教育管理环节
研究生从招生、入学、制定培养计划、论文选题、答辩到学位授予等管理环节,是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
同时各项工作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明确各环节工作程序和内容及主要环节的管理工作,才能正确把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律,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培养出优秀的研究人才。
第一,全面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特有的培养规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就是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和准则,它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和约束力,各种规章制度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使其完善和科学,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二,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确保研究生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信息,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过程的全程跟踪与审核,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科学有效的决策,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进一步更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这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2.2 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是研究生教育
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风貌以及工作态度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加强研究生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是中的一个环节。
首先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应本着高效精干的原则,充实素质较好的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选择硕士生、博士生充实到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岗位上来。
因为他们具有培养研究生的直接体会,对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知识,为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强化研究生自我管理意识
研究生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奉行参与式管理理念,体现研究生的自主性。
他们朝气蓬勃,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创新意识都很强,只要完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他们完全有能力挑起自我管理的重任。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为他们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和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功效。
还可以通过导与学、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畅通研究生思想、学习、科研交流的渠道。
2.4 拓宽研究生教育形式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教育有机结合,使研究生成为全面发
展的、能够积极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研究生个性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通过积极倡导研究生参与深层次的学术报告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教育形式,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搭建平台。
此外,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这样既可以丰富研究生的教育形式,又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办学效率和效果。
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充实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教育工作的特点,明确管理的目标、内容;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启发研究生从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否定权威,形成创造性思维;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制度,提高管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使教育管理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2]安心,郭建耀.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刘伟,张万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制度的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6~19.
[4]汪纪锋.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2006(2):1~2.
[5]张绍学.以人为本——儒学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