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造力思维训练(一)点子多多——思维的流畅性训练回形针的用途活动目的:一根小小的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10种,30种,300种,3000种,还是30000种?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所需材料:回形针一盒,分发材料每人一份。
所需时间:15分钟到25分钟。
活动步骤:1.教师将全体人员进行分组,每组6到8人。
2.教师问大家使用过回形针没有?接着给每组发一些回形针。
然后问大家,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3.让每组集体进行头脑风暴,然后用笔记下来,看一共可以找到多少种方法,时间5分钟。
4.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所想出来的用途。
5.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然后问大家,这是不是所有的呢?6.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思维魔工”许国泰的答案。
接下来,将分发材料发给大家或者打出幻灯。
请大家来分享心得体会。
活动反思:提问与讨论1.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2.我们想到的答案和思维魔王的区别在哪里?3我们自身可以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自身的“用途”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4.运用回形针的启示,面对困扰你的工作难题,你想出什么新的方法了吗?附:分发材料1983年,在中国广西召开的首届创造学研讨会,请来了日本专家村上幸雄前来讲学。
会上,村上幸雄拿出了一把回形针,问听众能找到多少种回形针的用途。
片刻,人们开始踊跃回答。
“回形针可以夹相片、夹稿件、夹讲义……”一会儿,人们找到了二十几种用途。
人们问村上,你能找多少种用途。
村上伸出了三个指头,说:“300种。
”人们听了很震惊,听了村上的讲解,又由衷地表示佩服。
听了讲解,许国泰写了一个条子,递给了村上。
许国泰告诉村上,自己能找出3000种,30000种。
有人说许国泰吹牛,许国泰表示自己将在第二天将现场进行讲解。
许国泰将回形针所具备的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弹性、截面、直线、银白色等10个要素。
再把这些要素,用一根标线连起来,形成一个信息标,从而进行不同的交叉组合。
回形针用在数学上,可以分别作成1、2、3、4、5、6、7、8、9、0。
比如果再做成加、减、乘、除等符号,进行运算,运算出来的结果,就有无数;回形针用在音乐上,可以创作乐曲;回形针可做成外文字母,进行拼读;回形针可以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可以用回形针做指南针;回形针是铁元素构成的,可以与其他几十种金属元素进行反应;实际上,回形针的用途,是接近于无穷的!人们不再说许国泰是吹牛,而是静静地听着。
许国泰打破思维框框的方法,给了人们极大的启迪,人们对这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开始着迷。
相信,你也是。
另外,大家可以尝试列举“绳”的用途,训练流畅性。
(二)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活动自的: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每个人都拥有大量知识,通过把这些知识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思考,你就能发现新的想法。
1.站报纸的问题活动要求:(1)想出一个办法,把一张报纸铺在地上,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上面,却碰不到对方?(2)不允许把报纸剪开或撕开,也不允许把两人捆绑起来或不许他们动。
活动思路:把报纸放在门口,关上门,两个人分别站在门的两侧。
2.这是个什么图形。
活动要求:说出你看到了上图是个什么图形?活动思路:一个人从一边看,它像是一只鸟;另一个人从另一边看,它像是一个问号;如果再把它上下颠倒一下,它看上去就又像一只正把球顶在鼻子上嬉戏的海豹了。
3.把Ⅸ变成Ⅵ。
活动要求:下面显示的是罗马数字Ⅸ,试着只增加一笔,把它变成Ⅵ。
Ⅸ活动思路:(1)在它的中间加一条水平线,把它上下颠倒,然后遮住下面的部分,这样就得到罗马数字Ⅵ。
(2)在Ⅸ的前面加一个“S”,创造出一个“SⅨ”。
把Ⅸ从它所处的罗马数字环境中拿了出来,放进了用英文字母拼写的阿拉伯数字的环境中。
(3)在Ⅸ后面加“6”,这样你就得到Ⅸ6,即1乘以6。
“X”在这里已不再表示数字“10”或英文字母“X”,而是代表乘号。
(三)跳出常规,挑战规则——思维的新颖性训练1.质疑日常习惯。
以下是一种打破“习焉不察”心态的练习,国外思维训练师称之为“乔治热身练习”,有助于认识日常习惯中的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
(1)在家里看喜剧时,你会不会大声笑出来?会不会跟在电影院里看喜剧一样频频大笑,而且笑得那么放肆?为什么?(2)如果你穿40号的鞋,有一双鞋标着36号,但是却很合脚。
你会不会拒买这双鞋?为什么?(3)你第一次抽烟或第一次喝酒,是独自一个人,还是跟其他人一起?(4)你有没有向医生请教过与医药无关的问题?为什么?(5)你喜欢民族音乐吗?为什么?(6)如果政府拿走你财产的10%,你会大发雷霆吗?(7)你的观念与信仰是否跟父母相同?为什么?提示:我们常常会把某些习惯视为理所当然,殊不知许多偏见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想一想,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项目,有“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之分,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是不是该颁奖给“最佳白人男演员”、“最佳黑人男演员”或者“50岁以上的最佳女演员”?这种奖听起来不是很荒谬吗?没错,但是以性别来划分奖项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不也一样荒谬吗?但是我们愿意接纳它,其原因不外乎习以为常,从没想过要质疑。
如果一件事情在我们生下来时就已经存在,我们自然会把它纳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英国没有王室,难道英国人会在投票时,把设立王室列入其中吗?该如何避免习以为常、不加深思的毛病?该如何养成遇事多思考,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的习惯?这就需要“质疑”,创新思维的关键即在于此。
看报纸经常看到“男,32岁,白领”,或“女,50来岁,少数民族”等描述,出于下意识,我们往往会根据性别、年龄、种族,作出种种判断和假设,从而导致偏见。
请做个练习:列出一张单子看看自己的日常习惯,对其中的每种习惯提出质疑。
2.奇怪的“等式”。
活动目的:有很多事情从一个角度看不可能,而如果换了一个角度,则变成可能了。
关键是开阔思维,放下你一直以来固定的思维模式。
下面这两个看似不成立,却要求你证明成立的游戏,有力地说明了这点。
所需时间:10分钟到15分钟。
活动步骤:(1)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等式:4-3=59+4=1(2)写好之后问大家:在什么情况下,这两个等式是正确的,请找出答案,时间为5分钟。
(3)请找出答案的人公布答案,如果没有人找出,老师公布。
活动反思:提问与回答。
(1)如果从抽象的数学上看,这两个等式是不成立的,而到具体的情况中,却是成立的,这说明了什么?(2)找出答案了吗?阻碍你找出答案的因素是什么?(3)在生活中,有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事情吗?活动思路:(1)当你迫使自己脱离数学范围,而调动想像力的时候,答案就快出来了。
这个题的答案是:从四角形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就变成了一个五角形了。
如下图所示:(2)第二题的解题思路和第一题完全一样,发挥想像力,会发现时间是12进制的。
9点钟加上4点钟,不就是1点钟吗。
3.突破思维的框框。
活动目的:全力突破我们思维的框框,开阔我们的思维,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创造性地运用我们的大脑。
在下面这个训练中,思维的框框最容易体现,大多数人在解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框框。
而两个问题,却都需要突破框框才能找到答案。
如果你细心,会发现当你第一次突破后,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一下子就开阔多了,第二题就很容易解答出来。
所需材料:纸、笔每人一份。
所需时间:10分钟到15分钟。
活动步骤:(1)请看下面的四个点,要求用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将四个点连起来。
....(2)给大家纸笔,可以在纸上尝试连一下,限时3分钟。
(3)问是否有人画出来了,如果有,请他来给出正确答案。
如果没有,教师自己给出解题思路(见所附资料)(4)请人来分享一下,刚才为什么自己没有画出来,是什么限制了自己的思考。
然后,问大家是否感觉思维开阔了。
(5)告诉大家,下面还有一个9个点的图形,来测试一下你们的大脑是否真正的思维开阔了。
规则是,用四条直线把这9个点连起来,线与线不能断开。
而且,笔不能离开纸面,要一笔画好,不许错,时间为5分钟。
.........(6)如果有人答出,请他公布答案。
如果没有人答出,最后教师来公布答案(答案见所附资料)。
活动反思:提问与讨论。
(1)当你看到4和9点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答案是什么?(2)如果你4个点没解出来,而9个点解出来了,你是否感到了思路开阔之后带来的思维的突破?(3)解这两道题的关键是什么?(4)这个游戏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附:解题思路:替代思路:(1)第一个方法是用一把刷子,只需要在纸上刷一下,就可以将9个点连起来了。
(2)第二个方法是把纸折几下,让9个点挨着,用一支粗一些的笔画一下,就可以盖住9个点了。
4.苹果中的五角星活动目的:在生活中,人们常羡慕那些非常有创造力的人,认为他们一定是具备什么特别的天赋。
人们不知道,生活中大多数发明创造其实是来源于普通人,是那些和你我同样的普通人。
那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相信这个训练会给你很多启示?看完文章,你也可以找一个苹果,横着切开,找找五角星在哪里。
所需材料:苹果两个,水果刀一把。
所需时间:8分钟到15分钟。
活动步骤:(1)教师问大家,谁吃过苹果?吃过的请举手。
(2)然后接着进行统计,每个人吃过多少(我相信,这时候人们一定会笑,甚至莫名其妙,会……?)(3)教师说:好!既然大家都吃过苹果,既然都吃过数不清的苹果,那么我下面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看到过苹果里面的五角星吗?(4)教师请看到过五角星的人举手(这时会发现根本没有人举手)。
教师这时要拿着苹果,对大家说:这就奇怪了,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苹果,怎么会没看到过五角星呢?(5)教师可以请一个人上来,不范在生活中如何切苹果(那个人肯定会将苹果竖着放好,从上面切下来)。
等切完了,会发现根本没有五角星。
(6)教师问大家,你们是这样切吗?难怪看不到。
五角星是这样切才看得到的(教师这时将另外一个苹果拦腰切开,将五角星展示给大家)。
(7)教师这时候开始引申游戏的深层意义,阐述习惯的制约作用、常识的制约作用、思维模式的制约作用。
活动反思:提问与讨论。
(1)从这个游戏中,你最大的启示在哪里?(2)找几个一直困扰你的事情,看有没有“突破”的机会?(3)创造力的核心是什么?你怎么理解?(4)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关键的地方在哪里?5.给故事创作幽默的结尾活动目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是紧密相连的,而突破常规的思维更是创造力的核心。
给故事设计幽默结尾这个游戏,正好锻炼了人们的想像力和思维的突破性。
活动步骤:(1)可以先将大家分成几组,每组的人员不超过8个人。
(2)教师将幻灯片打出来,告诉大家,你们的任务就是给故事设计一个出人意料的、幽默的结尾。
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和同组的人员进行头脑风暴。
(3)最后,每组推荐一个结尾,给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