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浅谈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浅谈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摘要]随着诉讼离婚率的与日俱增,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和探讨。

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实属当务之急。

本文,笔者将着重分析我国现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利弊及其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无过错方、赔偿责任主体、赔偿标准
随着离婚现象的日益普遍,离婚损害赔偿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离婚损害赔偿的无过错方、赔偿主体范围以及赔偿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利弊和今后应该借鉴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定义,存在诸多的见解,不同国家的立法体现也有所不同。

根据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48条规定:因一方有过错导致离婚的,离婚时无过错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056条则规定:夫妻一方,因判决离婚而受损害者,得向有过失之方,请求赔偿。

笔者比较赞同台湾地区关于该制度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离婚损害赔偿,即由于过错一方导致离婚的,另一方有权向其造成的损害请求赔偿,而不强调另一方为非过错一方。

因为,现实生活中,离婚事由的出现大部分是因为夫妻双方互有过错而造成的,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一方有过错,而另一方无过错。

如果依《婚姻法》规定,只有无过错一方享有赔偿请求权,换句话说,只要存在过错就无权请求赔偿。

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完全的无过错一方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如果将享有赔偿请求权的一方仅仅局限于完全无过错者,不但曲解了立法者的本意,而且也不符合公平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民法精神。

所以,应当删除无过错一方这一措辞。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主要过错一方负赔偿责任以及过失相抵原则来确定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而不仅局限于无过错一方。

其次,对于赔偿责任主体范围的确定。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赔偿责任的主体为导致离婚的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

此规定并没有完全的考虑到一切事项,比如,夫妻离婚是因为存在第三者从中作梗,挑拨离间的情况。

如果是这种情况发生,则主要过错方还包括第三者。

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46规定,产生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定事由有以下五种:第一,夫妻一方重婚的。

第二,夫妻一方与他人同居的(俗称姘居)。

第三,夫妻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

第四,夫妻一方虐待家庭成员的。

第五,夫妻一方遗弃家庭成员的。

就拿第二种情形举例,丈夫与另外一个女的姘居,违反了夫妻间的忠诚义务,破坏了夫妻间的感情,导致夫妻离婚的情况,如果只追究丈夫的过错责任,仅仅把损害赔偿的主体局限于丈夫一方,而没涉及第三者,则不仅不利于抚慰受害妻子一方的人格尊严,而且从长远来讲,对于第三者也起不到震慑作用,另外,从道德层面来讲也不应该对第三者加以姑息。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将离婚损害赔偿主体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导致离婚的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

最后,从赔偿范围、标准来分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对婚姻当事人权利受到非法侵犯时救济手段,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第一,填补损害。

第二,慰抚受害人。

第三,制裁和预防相关违法行为。

[1]《婚姻法》第46条虽然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是关于具体的赔偿标准和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数额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笔者认为,赔偿的范围包括实物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失赔偿,其中,实物损失赔偿应当包括既得利益损失赔偿和可得利益损失赔偿,而精神损失赔偿则应该包含非财产责任的赔偿,例如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和财产责任赔偿即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

通常情况下,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由以下四点构成:一、存在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违法行为;二、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违法行为与婚姻关系破裂。

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人员遭受人身、财产、精神上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三、受害方有受害事实;四、违法行为人存在过错。

[2]但是现实当中,受害方有受害事实在精神方面是很难辨认和鉴定的,所以该规定有不妥之处。

物质上、实物上的损失是看得见的,也是可以丈量的,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也是无法测量。

同时对于赔偿的标准,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亦没有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即使法院判赔偿责任主体负有赔偿责任,但是需要赔偿的数额多少以及其确定的标准都无从考量,只能由法官自由裁量。

对于赔偿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主要过错方实施损害行为的时间的长短、频率、公开度结合受害方自身的精神承受能力抑或是抗压力。

2.对受害一方肉体所造成伤害程度,应包括实际造成的伤害结果和未来可能存在的伤害风险;另外,应当适当照顾弱势一方,所以离婚损害赔偿的标准还可以参照:1.婚姻存续期间和再婚的可能性,婚姻存续时间长的,损害赔偿数额应适当高些,妻子结婚时间长,年龄偏大,再婚的可能性小的,亦应适当增加赔偿数额;2.受害一方和损害一方的健康状况、年龄、经济收入能力等;3.适当保护弱势一方,原告是妻子时,根据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应适当增加损害赔偿数额。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应该在三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从措词上修正。

将受害一方取代无过错一方。

第二、从赔偿责任主体范围改正。

增加第三者因为过错所造成的损害,应当负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从赔偿的范围和标准。

赔偿的范围包含实物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而实物损害赔偿又包括既得利益赔偿和可得利益赔偿,同时,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涵盖财产性损害赔偿即精神损害赔偿金以及非财产性赔偿,诸如赔礼道歉、停止侵害等;另外,赔偿标准亦应参照上面所提的几个具体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蒋月何丽新.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洪朱丹.离婚财产分割与赔偿计算标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