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午流注服药法

子午流注服药法

子午流注服药法
子午流注法包括按时针刺、按时辰服药等治法,根据子午流注学说,人体生理功能、脏腑活动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这对指导临床用药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子午流注学说更是集中地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

如认为心脏功能午时(11~13时)最强,子时(23~1时)最弱;肾脏功能酉时(17~19时)最强,卯时(5~7时)最弱等等。

临床实践也证明,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心脏功能差)发病和死亡;而肾气虚弱的肾炎患者,以早晨(肾脏功能差)浮肿最明显,同“子午流注”论述相符合。

基于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早就指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

根据各个药物的药性特点,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给药时间,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给药时间同疗效高低及毒付反应的大小,自然会有很密切的关系。

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

凡是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

临床上证明,哮喘病人发作前,寅时((3-5时)给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皮肤病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疗效显著。

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一次服用效果佳,而如一般药物分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

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许可,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予,顺应阳气浮升,有助药力驱邪除病。

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睡前服用,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就能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对于某些疾病的用药常规(3-4次/日)有待改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