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及几点建议=论述>丁秀丽(天津市北辰区卫生防病站,300400)关键词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257(2006)23-2040-02笔者依据有关文献资料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卫生现状及对职业卫生工作的建议论述如下。
1职业卫生现状[1-2]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
但与此同时职业病的危害和后果也日益凸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
据卫生部1999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尘肺病人累计达到55万人,其中已死亡近13万人,现患病人42万,新发尘肺病人仍以每年1.5~2万例的速度增长。
另据卫生部历年卫生监督报表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报告各类急慢性职业中毒数千人,死亡数百人。
1999年急性中毒事故比1998年增加了13%,中毒人数增加了47%,中毒死亡人数增加了68%。
2002年全国急性职业中毒205起,共59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19.0%。
全国慢性职业中毒1300起,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5%,铅及其化合物居首位,其次为苯和正己烷。
重大恶性职业中毒时有发生。
乡镇企业的职业卫生问题更为突出。
由于中小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使原来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区的职业危害迅速向农村地区转移。
据卫生部20世纪90年代初抽样调查,83%的乡镇工业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近34%的乡镇工业企业生产工人接触尘、毒等有害因素,乡镇工业企业职工的职业病和可疑职业病患病率高达15.78%。
以急性职业中毒为例,乡镇企业急性中毒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急性中毒报告病例总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8.54%骤升到1999年的35.57%。
发生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慢性中毒病例都有增加,尤其三资企业的病例是2001年的2.1倍。
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投资者为了降低成本,建厂时没有设置相应防护设施,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漠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其次是乡镇工业的无序发展促进了职业病危害的扩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为一些劳动条件恶劣的企业提供了大量流动劳动者,加上其流动性、不稳定性带来的各种职业病危害明显增加,对劳动人群健康所造成的损害日趋严重;再就是职业病危害从境外向境内转嫁,一些三资企业将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技术带入境内,或引进生产项目和技术时,省掉了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投资,或将发达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的毒物带入境内使用。
据有关卫生问题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防制措施,今后10年将有大批职业病病人出现,因职业病危害导致劳动者死亡、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将不断增加,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
许多职业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及劳动能力,其治疗和康复费用昂贵,给用人单位、国家和劳动者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必须强化预防、控制作者简介:丁秀丽,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卫生工作。
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法规管理。
职业病防治立法的重要意义在于维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建设。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职业卫生保障能够有效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工作年限,保持和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生产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迅速控制人口的增长,但同时也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年轻的劳动力缺乏和社会负担过重的严峻形势。
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职业病和工伤对劳动者本人及其子代的危害是政府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
中国有7亿多劳动者,多数在农村。
传统农业劳动和大量使用化学物质不但对环境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对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带来了危害。
同时,我国有1.5亿流动劳动大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企业或城市打工,他们尚未得到最基本的职业卫生服务。
在长期超负荷体力劳动、大量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下工作的后果可想而知。
职业病防治立法不但对劳动者有利,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逐步适应职业卫生国际公约和建议书的要求,走向国际市场,迎接W TO 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挑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2对职业卫生工作的几点建议211加强职业卫生国际法研究,提高我国职业病防治水平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6于2002年5月1日颁布实施,法律法规出台时间不长,许多法律制度如何真正落实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艰苦的实践[3]。
因此,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在职业卫生法治管理方面的合作,结合我国国情和法律制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法治理念和管理措施,促进我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制度,提高我国职业卫生法治管理水平。
212明确各部门职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4]职业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密切合作。
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独立完成职业病防治工作。
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跳出部门局限,加强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合作,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注重协调、合作和发挥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积极性,使职业病防治和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13广泛开展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向广大劳动者传播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知识,除了用人单位有义务外,政府也责无旁贷。
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存在大量流动劳动者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刚刚起步,政府监督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向劳动者传播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其健康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
214制定规划,突出重点,解决我国主要职业卫生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职业病防治网络不健全,每年上报卫生部的职业病发病情况仅仅是冰山一角。
据专家估计,职业病危害情况要严重得多,已成为影响我国劳动者健康和劳动力素质的主要卫生问题。
控制职业病危害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各级政府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有计划的控制、消除职业危害。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既存在大量传统的职业危害,如尘肺病化学中毒等,也存在现代工业和生产方式带来的新职业危害问题。
就全国来看,我国主要职业卫生问题,北方以粉尘危害为主,一些南方地区则主要以有机溶剂和化学品中毒为主。
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建筑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大,职业病防治制度不健全,潜在的职业病危害严重,是职业病防治的难点,应加强研究探索干预和应对策略。
215提高职业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5-6]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6第15、17、18、20、24、26、31、32、39、62、65、72、73、74条明确规定了对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要进行资质认定或指定具有相应能力的机构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
这是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是促进国家卫生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正事分开、依法行政的根本举措。
只有这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才能参与竞争,促进自身发展。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发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走出国门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之路。
216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防控体系[7-8]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职业中毒控制体系统一职业病及相关疾病的统计工作。
通过科学分析,加强职业中毒的预测、预警工作,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的控制水平。
217建立职业卫生科研机制[7-8]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6第7条规定:国家鼓励研制、开发、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生规律的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材料;限制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安排专项的职业病防治经费,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工作,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218建立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7-8]按照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6的要求,建立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向各级地方政府辐射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及有效的救治队伍,制定常见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技术方案和应急救治预案,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
219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健康促进体系[8-10]职业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要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健康素质,必须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体系。
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应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我国职业病防治任务依然繁重,只有确立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职业卫生总体目标,并切实予以实施,广大职业人群的健康才能有所保证,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全面发展。
3参考文献[1]刘世杰,刚葆琪,王世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职业病防治管理全书.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69-135.[2]苏志,陈锐,李涛,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山东: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3-113.[3]李岳,贺建刚.结合实际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体会.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31(5):351-352.[4]张坤海,赵欣.天津市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现状与管理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5(5):391.[5]李宗敏,张新娟,姜太国,等.高密市贯彻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6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职业与健康,2006,22(4):246-247. [6]刘春梅.全国职业卫生监督结果分析与对策.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1013-1014.[7]刘国财,李鹏.安全科学本质的探索.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8,(1):21-23.[8]肖云龙,罗普录,余丹.充分发挥职业病防治工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05,23(4):301-302. [9]李玲.法国康复医学简介.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5):223-225.[10]曹殿凤.依法开展职业健康查体工作的体会.职业与健康,2005,21(10):1591.(收稿:2006-03-20)(本文编辑:方弘)甲醛毒性的研究进展张瑾(江苏省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5301)关键词甲醛;污染;毒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257(2006)23-2041-04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