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投资环境第一节区情概览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
全区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辖 52个镇乡、街道。
总人口173万,在重庆40个区县中人口最多;城市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6万,是重庆主城以外最大的中心城市;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动态移民26.3万,占三峡库区的五分之一,占重庆库区的四分之一,在库区区县中移民任务最重。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自西周以来,一直为州、郡、县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置万县地区,辖九县一市。
1992年撤销万县地区,设立地级万县市,辖三区八县。
重庆直辖后,1998年撤销万县市,设立万州区。
巴楚文化、外来文化、三峡文化交汇于此,李白、黄庭坚等众多墨客骚人在这里竞显风流,遗迹尚存。
朱德、陈毅在这里领导和推动了万县“九五”惨案后的抗英爱国运动,川东游击队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一代诗人何其芳、杨吉甫,作家方敬、张永枚,美学家蒋孔阳出自万州。
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达38种,特别是天然气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岩盐储量达2800亿吨。
森林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品种繁多。
拥有“亚洲第一瀑布”――青龙瀑布、铁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洞中钟乳石柱高度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盐井溶洞,潭獐峡风景区等自然景观,天子城、西山碑亭、白岩仙迹、鲁池流杯、西山钟楼等名胜古迹。
交通便利,商贸繁荣。
素称“川东门户”,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
历为商贾云集之地,辐射渝东、鄂西、黔北、陕南、湘西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 1902年辟为商埠,1917年设立海关。
318国道穿越全境,达(州)万(州)铁路、万州机场、渝(重庆)万(州)、万(州)开(县)、万(州)云(阳)高速公路建成开通,鞍子坝客运中心、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使用,1700万吨深水港码头已具雏形,渝万城际铁路即将开工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机遇众多,前景美好。
既有西部开发、三峡移民、对口支援等历史机遇,又有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特惠政策。
今后一个时期将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城市带动、开放创新、软实力提升、生态文明、固本强基“六大战略”,着力实施“宜居工程”、“森林工程”、“畅通工程”、“健康工程”、“平安工程”“五大工程”,加快把万州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第二大城市、渝东北及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重庆“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节行政区划万州全区辖52个乡镇街道(其中12个乡、29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柱山乡、九池乡、铁峰乡、黄柏乡、溪口乡、燕山乡、长坪乡、梨树乡、普子乡、地宝乡、茨竹乡、恒合土家族乡、高峰镇、龙沙镇、响水镇、武陵镇、氵襄渡镇、甘宁镇、天城镇、熊家镇、大周镇、小周镇、孙家镇、高梁镇、李河镇、分水镇、余家镇、后山镇、弹子镇、长岭镇、新田镇、走马镇、白土镇、长滩镇、白羊镇、太安镇、龙驹镇、太龙镇、罗田镇、新乡镇、郭村镇、高笋塘街道、太白街道、牌楼街道、双河口街道、龙都街道、周家坝街道、沙河街道、钟鼓楼街道、百安坝街道、五桥街道和陈家坝街道。
第三节历史沿革万州历史悠久,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
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 216 ),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治城今长滩 , 为万州建县之始。
蜀汉建兴八年( 230 ),省羊渠置南浦县,治城迁至今万州区南岸。
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南浦为鱼泉县,徙治江北(今万州区环城路)。
北周时期( 557 - 584 ),先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后又改万川县,与南州和万川郡同治。
隋开皇十年( 598 ),废万州郡,改万川县为南浦县,与南州同治。
炀帝大业三年( 607 ),省南州、南浦县归属巴东郡。
唐武德二年( 619 )置南浦郡,领梁山、南浦、武宁 3 县;武德八年改南浦郡为浦州。
贞观八年( 634 )改浦州为万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万州为南浦郡,乾元元年( 758 )恢复万州,仍与南浦县同治。
元世祖至元二十的年( 1283 ),省南浦县入万州,领武宁一县。
明洪武四年( 1317 ),并武宁县入万州,六年( 1373 )降万州为万县。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设万县专区, 1992 年 12 月国务院下文撤销万县地区建制设万县市(地级市),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开县、梁平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 3 区 8 县。
1997 年 12 月 2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撤销万县市及其所辖的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和重庆市万县区,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改为龙宝管理委员会、天城管理委员会、五桥管理委员会。
万县区辖龙宝、天城、五桥三个管理委员会。
万县移民开发区受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代管开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1998 年 5 月 22 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将重庆市万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
万州区辖龙宝管委会、五桥管委会、天城管委会。
2000 年 7 月 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撤销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龙宝管委会、五桥管委会、天城管委会更名为龙宝移民开发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天城移民开发区,由万州区管辖,共 32 个镇、 45 个乡、 14 个街道办事处、 1277 个居民委员会、村。
2004年万州对镇乡(街道)区划作了调整,由原来的92个镇、乡、街道减少到53个。
2005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龙宝、天城、五桥移民开发区,由万州区直接管理镇乡、街道,辖13个乡、28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
第四节自然地理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重庆市东北边缘,位于东经107°55’22~108 53 25 ,北纬30°24 25~31°14 58 。
东与云阳,南与石柱和湖北利川,西与忠县和梁平,北与开江和开县接壤,东西广97.25 公里,南北袤67.25公里,面积34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0 万亩,其中田 58.49 万亩;大于 25 度坡地 50.14 万亩,其中旱地32.49 万亩),城市面积 32.5 平方公里,直线距离重庆市 228 公里。
区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普子乡沙坪峰,海拔 1762 米,最低点黄柏乡处长江边,海拔 106 米,西北部高升乡凤山材肖垭口,海拔高度为1373.3 米,境内相对高差分别为 184.5 米、 1266.8 米,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
境内河流纵横,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高低悬殊,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
长江自西南石柱、忠县交界的长坪乡石槽溪(海拔 118 米)入境,向东北横贯腹地,经黄柏乡白水滩(海拔约 106 米)流入云阳县,流程 80.4 公里。
境内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江北的苎溪河、渡河、石桥河、汝溪河、浦里河,江南的泥溪河、五桥河、新田河共八条,溪沟 93 条,总水域面积为 16.3 万亩( 108.66 平方米)。
境内出露地层的地质年代多见于中生代三叠纪和侏罗纪,形成时间距今 2.3~1.37 亿年,以侏罗纪分布最广,三叠纪次之,局部地方有距今 2.85~2.3 亿年的古生代二叠纪地层,也有距今 250 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境内地质构造线,属新华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带武陵山褶皱带西缘与大巴山弧形褶皱带控制的四川菱形构造盆地的北东三北东方向延伸出境外,消失于七曜山背斜构造的北西侧,形成向突向北西的万县弧形构造线。
万州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雾;夏热,多伏旱;春早,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秋长,阴雨绵绵,以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天气温和,无霜期长,霜雪稀少。
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7.7 ° C ,最高年平均气温19.0 ℃ ( 1982 年),最低平均气温176 ℃( 1974 年);多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 ℃ ( 1972 年 8 月 26 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7 ℃ ( 1955 年 1 月 27 日, 1975 年 12 月 15 日),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 1484.4 小时,最高年日照时数 1713 小时,最小年日照时数 924 小时,据境内大滩口水文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 1243 毫米,最多年降水量为1549.6 毫米( 1982 年)。
最低年降水量为 981.9 毫米(1976年),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为 620 毫米,年蒸发总量达 10.85 亿立方米。
第五节区域人口200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72.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61万人,城区人口为69.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694人,人口出生率为0.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09,同比下降1.80;人口政策性生育率88.4%,被命名为全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城镇化率52.85%,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
第六节综合实力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6.5亿元,列全市第4位,比上年上升了1位,由上年的全市第五位提升到第四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7%,比全国全市分别高17.0和10.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市第1位。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25132元,比2008年增加4551元,同比增长24.7%,按2009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3000美元大关,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去年的8.9:46.5:44.6调整为7.7:51.2:41.1,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18元,比上年增长11.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70元,增长11.8%,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159元,增长9.7%。
第七节教育发展2009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518所。
其中,高等院校4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中职学校21所;普通高完中19所;普通初中32所;九年制学校10所;普通小学244所;幼儿园185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在校学生总人数为341398人,在职教职工18255人。
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高校录取万州籍考生1.03万人,连续10年位居全市第一。
“校安工程”推进顺利。
万州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