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八上18首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汇总

新人教版八上18首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野望唐王绩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描绘了诗人于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2)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抒发了惆怅忧郁,孤寂苦闷的情怀。

2.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1)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3)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适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4.请从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满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5.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用典(2)“采薇”是采食野菜的意思,作者借用商朝末年臣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二、黄鹤楼唐崔颢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3.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唐王维1.颔联用“蓬草”“大雁”的喻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抑郁。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旷远”)的意境;表现四、渡荆门送别唐李白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群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彩云变化好似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尾联抒发了思乡之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一:绘画面: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示例二:赏字词:“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神奇的想像力。

4.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以生命,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词好在何处。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绘的机灵可爱。

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中“乱”“浅”“渐欲”用得很好,试赏析。

“乱”字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渐开、草渐张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钱塘湖春行》尾联的抒情方式是?表达这种感情的词语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答:直抒胸臆,“最爱”,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饮酒(其五)》陶渊明1.理解性默写。

(1)表现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表现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闲适、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表现了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自然之趣和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不能。

因为“望”是有意识地注视,“见”是无意识地瞥见。

用“见”正符合诗人“悠然”的心境,而用“望”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山中的气象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巢穴,描绘了一幅夕阳晚景图。

4.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通过“悠然”可以看出悠闲自得的心境,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七、《春望》杜甫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国都破碎,城中春草丛生,一片破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答:此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抵万金”来突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蕴含的感情。

答:面对破败的国都,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头发已经稀疏得无法插住簪子。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怀。

5. 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此句是触景生情,花鸟本是惹人喜爱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6.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八、《雁门太守行》李贺1.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渲染战争激烈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如何理解首句中的“黑云”?答:“黑云”暗喻敌军,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3.请设想“半卷红旗临易水”是怎样的景象,作者写这个场面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用荆轲刺秦、易水诀别的典故,暗示将士们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殷(yān)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外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5.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尾联运用燕昭王黄金台重金招揽人才的典故,写出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九、《赤壁》杜牧1.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的前两句写感慨的原因,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以小见大,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2.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战役),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曹操、周瑜。

3.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句诗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历史将会重写。

诗人即物感兴,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见解。

十、《渔家傲》李清照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嗟”字是生叹息、慨叹的意思,“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②“谩”同“漫”,徒然的意思,“谩”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 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作者借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委婉地表达了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嗟日暮”“谩有惊人句”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比拟(拟人)修辞手法,在结构上由写梦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承上启下的作用)5.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