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8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8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五、冲孔连皮
锤上模锻件不能直接锻出透孔,必须在孔内保留一层连皮, 然后在切边压力机上除掉。 其目的在于使锻件更接近零件形状减少金属消耗,同时也可 减轻锻模的刚性接触,起缓冲作用,避免锻模损坏;一般情况 下,当锻件内孔直径大于30mm时要考虑冲孔连皮。 连皮厚度s要适当,过薄锻件容易发生锻不足和要求较大的打 击力,从而导致型槽凸出部分加速磨损和打塌。 若连皮太厚,虽可克服上述问题,但冲除连皮困难,容易使 锻件形状走样,而且浪费金属。 冲孔连皮的尺寸确定方法p291。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二、加工余量和公差的确定
加工余量 在不影响产品零件加工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小加工余量。 加工余量的大小取决于零件的轮廓尺寸、重量大小、精度和 表面粗糙度等。 尺寸公差 的锻件的实际尺寸与锻件图规定的公称尺寸之间的偏差。 在模锻过程中,由于欠压、错模、锻模磨损、锻件表面氧化 及锻件冷却收缩不均等,使锻件尺寸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其大小取决于锻件外形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级等。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内容简介:
本章对模锻件的分类进行介绍,了解模锻件图的制订 方法,以及终锻和预锻型腔的设计,了解毛坯体积计算与 尺寸确定、锻锤吨位的确定,认识简单锻模的结构设计与 锻模材料。
学习目的与要求:
1、对锤上模锻工艺有所了解; 2、掌握预锻、终锻型腔的设计方法; 3、认1)金属在型腔中的变形是在锤头的多次打击下逐步完成的,锤 头的冲击力使金属变形,可以利用金属的流动惯性,有利于金属填 充型腔。 (2)在锤上可以实现多种工步成形,锤头打击速度快,效率高。
(3)由于模锻锤的导向精度不高,锤头行程不固定,模锻件的尺 寸精度不高。
(4)由于无顶出装置,锻件出模困难,模锻斜度可适当大些。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三、模锻斜度的选择
为便于模锻件从型腔中取出,锻模侧壁必须做成一定的斜度 外斜度与内斜度、自然斜度与匹配斜度 原则:内斜度比外斜度大一级;尽量选小的模锻斜度;自然 斜度不小于模锻斜度 常用斜度确定:P289
确定模锻斜度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模锻图分为冷锻件图和热锻件图。 冷锻件图用于对锻件的检验。 热锻件图用于锻模设计与加工。 在设计冷锻件图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分模面的位置 加工余量和公差 模锻斜度和圆角半径 冲孔连皮的形式和技术条件等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一、分模面位置的选择
分模面位置的选择原则: 要保证锻件能从型腔中取出来,因此锻件的侧表面上不得有 内凹的形状。 分模的位置要尽量使型腔的深度最小和宽度最大,这样金属 容易充满型腔,因为宽而浅的型腔是以镦粗的方式充满的。 为了容易发现模锻时锻件错移,分模面应尽量使上、下两部 分对称,而且尽量避免使分模面选择在过渡面上。 为了使模具制造方便,尽量采用平面分模,凸出部分也尽量 不要高出分模面。 金属容易充满上模型腔,锻件较复杂部分应尽量安排在上模
第一节 模锻件分类
分类方法:按照锻件分模线和主轴线的形状,以及锻件在平面 图上轮廓尺寸的比例,将模锻件分为下面三类。
I类-短轴类锻件:锻件在平面图上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尺寸相 等或相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或方形;主要变形工步 的锤击方向与主轴线平行,模锻时金属沿高度、宽度、长度 方向同时流动,属于体积变形。如齿轮、法兰盘等。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锤上模锻
是在自由锻、胎模锻基础上最早发展起来的模型锻造,它 是将上下模块分别固紧在锤头与砧座上,将加热透的金属坯料 放入下模型腔中,借助于上模向下的冲击作用,迫使金属在锻 模型腔中塑性流动和充填,从而获得与型腔形状一致的锻件。
是批量和大批量锻件生产的主要方法。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5)生产操作方便,劳动强度比自由锻小。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一节 模锻件的分类
分类的意义
模锻工艺和模锻方法与锻件外形密切相关。 形状相似的锻件,其模锻工艺流程、锻模结构和模锻设备 基本相同。 为了便于拟定工艺流程,加速锻件与锻模的设计,应将各 种形状的模锻件进行分类。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六、锻件图的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应包含以下内容 未注明的模锻斜度和圆角半径 锻件沿中心线的错移量 允许残留的飞边和毛刺的大小 锻件壁厚差的规定 热处理硬度值 锻件的清理方法 印记的项目和位置 其他特殊要求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四、圆角半径的确定(续)
较大的圆角半径对金属充满型腔、提高锻件质量和模具寿命 是有利的。 外圆角半径过大使锻件在圆角处的余量减小。 内圆角半径过大会增加金属的消耗。 外圆角半径的确定 r=余量+c(零件相应处的倒角或圆角) 锻件内圆角半径应比外圆角半径大,一般 R=(2~3)r。 为便于选用标准刀具,对同一锻件上不采取过多不同的圆角 半径;对于以压入法和金属流动特别剧烈的部位,应适当加大 圆角半径。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四、圆角半径的确定
为便于金属在型腔内流动,避免锻件产生折伤并保护金属流线 的连续性,提高锻模使用寿命,锻件上尖锐棱角要做成圆弧。 向外凸出的圆角半径称为外圆角半径,用r表示; 向内凹进的圆角半径称为内圆角半径,用R表示。 锻件r对应模具型腔的内圆角,作用是避免锻模在热处理和模 锻过程中因应力集中而导致模具开裂,并保证金属充满型腔; 锻件R对应模具型槽上的凸圆角,作用是使金属易于流动充满 型槽,防止产生折叠和型槽过早被压塌。
II类-长轴类锻件:轴线的长度大于其他两个方向的尺寸,锤击 方向与轴线垂直,在模锻型腔中,变形的金属沿主轴线方向的 变形流动很小,主要沿高度和宽度方向流动。如连杆和直轴。
III类-复杂类锻件:I类和II类锻件特征的组合。
第八章 锤上模锻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模锻件图的制订
模锻图是确定模锻工艺和设计锻模的依据,又是指导模锻工进 行生产和检验人员验收锻件的主要技术文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