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族服装介绍

满族服装介绍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男子旗装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女子旗装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花饰,命妇朝褂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礼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

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

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

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3]吉服主要用于吉庆节日、吉服筵宴迎銮等场合,装饰华丽,又称为"彩服"、"花衣"。

[4]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场合穿的服装。

命妇常服褂是圆领对襟长褂,穿在袍外。

与礼服的箭袖不同,常服褂为平袖,四面开叉,身长到股,颜色多为石青,花纹也无特别规定。

后妃常服以袍为主,纹饰多样,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和百蝶等等。

[5]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织绣各式花纹,丰富多彩。

便服坎肩中一种名为一字襟,满语称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称"军机坎",俗称"十三太保",因为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十三粒。

[6]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满族服饰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

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

马褂则为有身满族女服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

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

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

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

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

女人穿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

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

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旗装头饰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

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四面开衩。

古旗装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妇女旗装的装饰旗装内衣裤性比男性旗装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装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装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装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旗装,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装,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装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装,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装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装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旗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满族妇女高底鞋。

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

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

木底四周包裹白布。

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

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

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

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

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

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满族贵族妇女发式。

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

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

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

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

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

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

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

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至今还在穿用。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满族旗袍传承人刘淑芬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

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少女满族服饰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

式样分男女两种。

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

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

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

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

清末。

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

女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民国年间,旗装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装,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满族刺绣传承人张滢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

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

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

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众多满族服饰技艺涵盖其中,满族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明松峰如"扣攀"、"十八禳"、"鞋帮花"、"掐鞋脸"、"打咯吧"、"缝纫"、"裁剪"等工艺;众多满族传统美学因素蕴藏其中,如:剪纸、刺绣、女红等,剪纸是图案创作的前提,女工在创作前往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随手动,手随心动,作品质朴厚重、浑然天成。

绣花大量用于服饰其中,山水琅琊、瑞兽祥云、传统纹理随处可见,技法有"平绣"、"堆绣"、"打纸绣"、"绒绣"等,针法涉及过百种,错针、纳金丝、网针、乱针、挑花、刮绒等;无数满族传统符号聚集其中,"枕顶"、"云肩"、"挽袖"、"被套"、"鞋帮花"等。

女工包括选料、画衣样、绣花、裁剪、掐缝、镶边、咬牙、缝合、上领、盘扣袢、熨烫、整形等二十个步骤。

[7]2008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明松峰,满族刺绣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扩大满族服饰的影响,使满族服饰不在民族本性上失掉,张滢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将具有满族特色文化的服饰刺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