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方言的声调系统*

苏州方言的声调系统*

【标题】苏州方言的声调系统*【正文】内容提要本文是对笔者《苏州方言语音研究》这一课题的重点介绍。

全文分五个部分:一、记调法,介绍我们记录苏州话声调的独特方法及用此方法记录的苏州话声调;二、连调规律,讨论连读调的规律;三、声调判别式,这是本课题的重心,提出通过声调判别式解决因连调使单字调含混不清的问题;四、关于书面字音,即书面字音的处理法;五、字音举例,选载用上述方法记录的部分苏州话单字音。

苏州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研究得最早的一种。

长期以来,被看作吴语的代表。

近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记录和讨论苏州话的著作,他们在整个汉语方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话有很多特点,特别在声调方面。

苏州话的连读变调十分复杂,并且使单字调跟连调出现很大差别,使得单字音的记录发生困难。

在连调的影响下,许多单字的声调跟中古来历或其他方言的对应不合规律,或者根本读不出单字调。

以往的著作用传统方法记录苏州字音,很多字的声调其实是从北京话或中古音推出来的,并非口语的实际读音。

笔者对此曾作长期思考,试图探索一个满意的方法。

1983年,笔者在《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方言》第4期)中讨论了苏州话的连读变调规律,确定了我们对苏州话连读变调的基本认识;1986年,与人合作,以五蠹的笔名发表《关于连读变调的再认识》(《语言研究》第1期),总结苏州、上海等北部吴语连读变调的规律,提出语音词的概念;1987年,再发表《苏州音系再分析》(《语言研究》第1期),在上文的基础上,对苏州话的声韵调系统提出新的处理,其中重点是声调。

1992年,笔者的《苏州方言语音研究》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在这课题中,我们进一步改进了声韵调系统的归纳方法。

特别对声调的处理提出了新的方法。

本文将对这个课题的主要内容作一些介绍,希望及时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

本课题的最后成果是专著,不久即可问世。

本文的论述是在上述三篇拙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凡跟他们相同的内容,一般不赘述;凡跟他们不一致的内容,则以本文为准。

一记调法苏州话的声调系统是复杂的。

同一个字的声调在不同的位置差别很大,以致许多不大单说的字,一般人已说不清它的单字调。

陆基因此说出了“其馀平上去三声在苏州人嘴里是不大分别格”的话,这确实反映了苏州声调的实际情况。

但是,进一步推究,我们发现,如果把每个连调单位的声调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他们的调形跟单字调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从类型上完全可以分别归入七个单字调,这就一下子使纷乱繁杂、难读难记的变调现象得到了澄清。

说相似,并非完全一致。

首先是声调长度不同。

其次,一个字组(即连调单位)中如有清声母(起首的除外),整个字组的声调曲线就是断开的。

[①]如有带喉塞尾的入声字(末字除外),声调曲线也会断开。

入声字起头的字组,入声字的声调更显得是附加在其他字声调之前的。

如“十几”,声调251,51来自上声字“几”的单字调51,2像是附加在51前的,中间略有断开。

第三,在调形上也并非完全一致,特别是字组的末字,大多较弱较低。

这可能是说话时自然出现的音量减弱现象,不同的连调单位往往从这里分出来。

这种低弱的末字声调虽然在音质上跟北京话的轻声有点像,但由于整个声调系统的规律不同,我们不把它看作轻声,单独标注,而是把它看作整个字组声调的一部分,用零表示。

有的字组中的字由于语气影响,可以有调值高低的不同。

特别是“葛、哉”在阴平字组中[②],如“新葛新的、多哉多了”,可以念得较高,达到4。

但只有语气的轻微差别,不区别意义。

以上三条都不妨碍我们把字组声调视同一个单字的声调,在分类命名上让二者挂钩。

其中舒声开头的字组,不管几个字,只要是一个连读单位(一般最多是四字,四字以上少见),其声调调形跟相应的舒声单字调一致,也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

例如:“几”是上声,“几十、几十块、几十块葛”也都是上声。

入声起头的字组有些不同,要略作变通。

先根据实际调形,分平上去入四类,再按首字入声的阴阳,各分AB,以便跟舒声起头的区别开。

例如:“十几、十几日、十几日哉”都称作上声B,不叫上声或阴上、阳上。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记录的苏州话声调跟前人有所不同。

现列出如下:单字调七个。

阴平44诗高低边粗筋阳平223穷陈唐难云皮上声51等走碗比好紧阴去523正对唱怕四剑阳去231是厚大饭五女阴入43急一笔尺福鸭阳入23六麦袜十热佛字组调十三个。

分两类:1.舒起头(五个)(附图 [图])(附图 [图])2.入起头(八个)(附图 [图])本文用五度制数码表示调值。

调长借音乐简谱的记法,每个八分音符(下加横线的)比一个四分音符(不加横线的)短一半。

字组中一个四分音符大体对应一个字。

不同字数的字,字组声调长短不能比,一般来说,字组中的一个四分音符长度比单字中的要长。

二连调规律叙述连调规律,先要把字组按舒声、入声起头分开。

二者的规律是不同的。

(一)舒起头1.字组的声调只跟首字的单字调有关,非首字可以是任何单字调,包括入声的字。

也就是说,任何声调的字都可以成为同一声调的字组的一部分(首字除外)。

这正是苏州话连调变化大的地方。

例如:“年”是阳平,以下字组的后字分属七个调,但这些字组全念阳平:“年糕、年龄、年底、年限、年纪、年级、年历”。

2.整个字组的声调跟首字字调有密切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

其规律是:大体按阴、阳调划界,除阴平有些特殊外,上声与阳去互变,但也可以不变。

即首字单念上声,字组可以是上声或阴去,首字单念阴去,字组也可以是上声或阴去。

看不出显著的规律,主要按习惯。

总的来说,字组中阴去、阳平多,上声、阳去少。

有些字,在不同字组中声调不同。

例如:“小”是上声,“小路、小气、小便”是上声,“小工、小人、小菜”是阴去;“两”是阳去,“两广、两面、两可”是阳平,“两年、两样、两页”是阳去。

3.阴平变化要复杂些。

从单字调看,首字是阴平的,字组可以是全部阴调即阴平、上声、阴去,但以阴平最多。

例如:“初、尊、欣”是阴平,“初三”也是阴平,但“尊姓”上声,“欣赏”阴去。

从字组声调看,阴平调字组的首字可以是全部五个舒声调,但主要是阴平、阴去,首字阳调的限于第3类声母。

例如:“猜想、对过、儿童、几何学科名]、老兄”都是阴平,但“猜”阴平、“对”阴去、“几”上声、“老”阳去,“儿”按语音演变规律,应该是阳平,也许受连调的影响。

文读连单念也是阴平。

“老、儿”的声母[1]都属第3类。

(二)入起头1.入起头的字组首字调值短促,所以首先按第二字的声调分类,特点是阴阳调合并,变为平上去入四类。

平声字组第二字的单字调主要是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

馀类推。

例如:“仙”阴平,“年”阳平,“八仙、八年”同调,都是平声;“四”阴去,“大”阳去,“阿四、阿大”都是去声。

有意思的是,古浊(包括全浊、次浊)上字单念时归入阳去,但在这里大多归入上声。

例如:“舅、里”中古都是上声,苏州单念阳去,但“阿舅舅子]、夹里衣服里子]”都是上声,跟“阿婶”同调。

不过,这几条都有例外,详见下文第3条。

2.平上去入四类每类依首字(不是第二字)的阴、阳入各分AB两类。

上例“八仙、八年”都是平声A,阳入开头的“搿张这张]、搿条这条]”都是平声B。

平声B的首字主要只有“搿这/那]”一个字,比较特殊。

3.第二字的单字调有许多不整齐处。

主要是平声B和上声B字组第二字各种舒声调都有,并且多少差不多。

例如:“舌苔、木头、墨水、学费、服务”都是上声B,但后字分别是舒声五个调。

平声A、上声A第二字也有其他舒声调,但分别以平声、上声为多。

去声AB第二字都是去声,阳去中来自古浊上的字大多归上声字组,只有少数字仍在去声,如“屋里”。

4.在超过二字的多字组中,从第三字开始,其连调规律跟舒起头二字组的第二字相同,即任何单字调的字都可进入同一声调的字组,成为这个字组整个声调调形的一部分。

例如:“十四张、十四年、十四本、十四部、十四块、十四只、十四日”全是去声B,后字分属七个调。

三声调判别式(一)连调对单字调的影响上述现象正是苏州人对许多字说不出单字调的原因。

有好些字,在认字时,仔细分辨,其实是能分出不同的。

例如:“词”,阳平,“字”,阳去。

但是,“词典=字典”,“名词=名字”,单说的机会自然比跟别的字合用的机会少得多,久而久之,“词、字”的区别就模糊了,不“咬文嚼字”的老百姓很可能给他们划等号或约等号。

近几十年,普通话影响日益深远,年轻人用普通话认字,能读出的苏州字音越来越少,勉强读出来,也常常受普通话影响,所谓“纯”的苏州字音正在越来越少。

但是,说不上单字调的只限于舒声字,不包括入声字,后者单念时一律带喉塞尾,凭此可以跟舒声字分开。

前述第1、2类声母还可以根据清浊区别阴阳入。

第3类鼻音边音声母入声字,都念阳入,目前还没有找到单字调念阴入的。

所以,不能区别阴阳入的只限于零声母字。

如“教育=教学”,“学”肯定是阳入,“育”笔者读阴入,但好像有人读阳入。

此外,写不出而又总是连读的字,应该说是说不上单字调的,但有些字也有一个习惯的单字调。

例如:“口晏延宕]”,首字没有自成声调单位的机会,但苏州人会觉得它是阳平(据此,我们考证它的本字是“拖”)。

这也许是因为阳平字作首字的字组以读阳平居多的缘故。

(二)判别式通过对连调规律的子细分析,我们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字,在一定的语音(主要是声调)条件下,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单字调。

为了确切地了解苏州口语中哪些字可以说出单字调,我们提出用声调判别式来判别单字调。

所谓声调判别式,就是可以判别口语单字调的语音或词汇结构。

声调判别式可以分甲乙丙三类。

甲式在口语中单独成为一个声调单位,不跟别的字连读的,可以确定其单字调。

例如:“走!”上声,“一只|篮”(竖线前后表示不同的连调单位),“篮”阳平,“难|弗来事哉这下不行了]”,“难”写不出本字,但可以知道此字是阳平。

[④]乙式以“葛(包括‘个’)、哉、点、辣”为后字的两字组,从全字组的声调可知前字的单字调。

“葛”大体相当于北京话轻读的“·的”或量词“个”,“哉”大体相当于北京话句末“·了”,日常口语多说成,“辣”(口语多说成相当于介词“在”。

此外,重叠式字组(多为动词)的声调也能反映本字单字调,如是动词,中间还可以带“一”。

例如:三个、乾哉、轻点、拎辣(手里)、敲(一)敲是阴平,新、乾、轻、拎、敲也是阴平红葛、来哉、寻点(事体)、填辣(格子里)、摇(一)摇是阳平,红、来、寻、填、摇也是阳平紫葛、走哉、短点、打辣(手浪)、想(一)想是上声,紫、走、短、打、想也是上声去葛、困哉睡了]、做点(事体)、放辣(篮里)、看(一)看是阴去,去、困、做、放、看也是阴去像葛、老哉、买点(物事)、养辣(苏州)、坐(一)坐是阳去,像、老、买、养、坐也是阳去丙式多字组中入起头的去声AB式跟平声A、上声A式也可以做判别式,判别其中第二字的单字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