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的颤栗_金锁记_中曹七巧的人物解读

人性的颤栗_金锁记_中曹七巧的人物解读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被 压抑的性本能,决定人的行为的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 即力比多,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原动力或内驱力。 力 比多倾向于维持一种令人舒适的紧张水平, 它的增强会 导致难以忍受的紧张和焦虑,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 来,通常有三个途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自我调整;二是将压抑的欲望 直接投射到异性对象上去,以实现欲望的满足;三是将投 射目标移向它方。 [2]显然对于七巧,只有第三条路。 多年 的寡居生活,力比多的长期压抑,使她急于发泄,调整“本 我”与“自我”的关系。 于是儿女就成了七巧力比多移置的 客体,“本我”的死亡本能使她对待儿女的行为近乎变态。
参考文献: [1]朱 自 清.朱 自 清 散 文 精 选 [M]. 吉 林 : 延 边 人 民 出 版社,2005. [2]朱 金 顺.朱 自 清 研 究 资 料 [M]. 北 京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出版社,1981. [3]朱 自 清.朱 自 清 散 文 名 篇 [M]. 长 春 : 时 代 文 艺 出 版社,2000. [4] 韦 晓 军 . 《 背 影 》 感 伤 风 格 初 探 [J].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2006,(6). [5] 王 海 忠 . 浅 论 朱 自 清 散 文 的 艺 术 成 就 [J]. 科 学 时 代,2007,(1).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没有国 界、阶级之分;狭义的人性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对立统一 过程中形成的属性,它具有社会性。
五四时期 ,国人的觉醒开启了现代人性 大 门 ,人 性 成 为直接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审美指向。 京派、海派、 左翼文学及其他作家共同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 高峰。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探究人性的先驱,引领 着后来作家用笔来探究人性、挖掘国民劣根性;崛起于40 年代的张爱玲,作品虽多写女性心理,但也是通过女性来 探究人性,用人性来烛照现实,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用自 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体察社会、洞悉人性,透过喧嚣和纷 繁复杂剖析女性。 他们都在表现人是如何被现实异化和 吞噬成为非人。
一、人性的扭曲 翻开《金锁记》,主人公尚未出场,就已经暗示了悲剧 的结局,丫鬟之间的对话道出了曹七巧的出身、地位及在 姜公馆的处境。 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出身贫穷, 没有社会地位,却做了姜家二少奶奶,因为丈夫是个从小 得了“骨痨”的躯壳,连家里的下人也看不起她。 在姜公馆 曹七巧毫无尊严可言, 回到自己的小家庭中也得不到基 本的关爱和抚慰,生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的要 求更是奢望。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来讲,人的 意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种动物性 的本能冲动;“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 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代表 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超我” 是能进行 “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理想化了的“自我”。[1]三者同时 存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人的行为处于自我与社会 之间的平衡状态,“自我”作为中介,常常在两者的矛盾斗 争中陷入困境。 性苦闷驱使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尽早 嫁出去,说女大不中留,气得云泽大哭一场;在家里她也 是口无遮拦,毫不避讳地道出隐私。 曹七巧虽不是名门之 后、大家闺秀,但是一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整天面对一 个毫无生气、没有生命的肉体,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 摧残,她不能享受正常人应该得到的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长期生理上的抑制,精神上的禁锢,使得“本我”不断地冲 击 “自 我 ”,而 风 流 倜 傥 的 小 叔 子 姜 季 泽 的 出 现 唤 醒 了 七 巧对健康生命正常生活的向往,这时“本我”冲破“自我” 的控制,正如文中写道:“七巧直挺挺地站起来,两手扶着 桌子,垂着眼皮,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着滚烫的蜡 烛油似的,用尖细的声音逼出两句话道:你去挨着你二哥 坐坐……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 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 角,她将手贴在他腿上,道:你试过他的肉没有? 是软的、 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七巧道:天哪,你没挨 着他的 肉 ,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 的 … … 多 好 的 ,由 于积压太久的情欲使她脸上的青筋都崩起来了。 ”尽管七 巧主动向小叔子示好, 姜季泽这个平日里喜欢拈花惹草 的人却本着不沾惹自家人的原则拒绝了七巧, 而这就更 加刺激、加速了七巧人性的扭曲、异化。 丈夫不正常,爱情 也没希望,唯一能抓得住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金钱,金钱欲 战胜了情欲,金钱成了曹七巧不能满足的欲望的替代品。 二、人性的沦丧 十年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熬到丈夫死了,老太太也
母亲对女儿长安的“关心”、“爱护”扭曲和畸形,看似 保护,事实上是对个人生活权利的剥夺和占有。 自从七巧 带着儿女独立之后,一次侄儿春熹到城里在她家借住,兄 妹三人在一起玩耍时,长安不小心差点摔倒,春熹扶住了 把她抱下地来,兄妹几个笑成一片,如此平常的小事在七 巧的眼里却变成了十恶不赦,别有用心。她向春熹厉声道: “你别以为你教坏了我女儿, 我就不得不捏着鼻子把她许 给你。 ”女儿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母亲安排好的,在已经废除 缠足的时候给长安裹脚,连家里的佣人都看不下去,使长 安生活和精神上都遭受了很大打击;为她争取来上学的机 会,也只是为了满足七巧与兄嫂的攀比心理。 看长安慢慢 在学校健康快乐地生活, 就千方百计地逼女儿离开学校, 由于母亲的“保护”,长安连丢块手绢也全校皆知。 无奈之 下,长安选择离开向往的学校,辍学在家。 由于七巧处处疑 心别人要她的钱,长安的婚事一年年耽搁下来,二十四岁 时长安生病了,七巧不旦不给女儿及时治病,反而教她吸 大烟。 后来长安遇到了彼此珍爱的童世舫,为了爱情狠心 戒掉了烟瘾。 结果又是出于对女儿的“保护”,七巧以“一个 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亲手毁了女儿的爱情,长安最终没有 走出七巧的阴影,继续着三十年前的故事。
关键词: 《金锁记》 曹七巧 人性 解读
“人性”是个复杂的名词,现代文学史上对于人性问 题进行过讨论。什么是人性?关于人性的概念有几种不同 的理解:有的认为人性就是人类天然生成的自然本性;有 的认为人性就是指所有人类共同有的特质; 有的认为人 性就是存在于人之中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的本质属 性; 有的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因素对立 统一而构成的人的本质属性。 笔者认为人性应该有广义
“古语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 这句话无疑是对朱自清先生于友人之“爱”的最好诠释。 朱自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树立了 “白话散文的 典范”,也用自己的真情为读者构筑了他的“爱之国”。 在 他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我们被他真挚的情感,闪光的人性 感动不已。 在朱自清先生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我们青年对 于人生,有了更全新的认识。 并将牢记:用“爱”演绎人生 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文教资料 2009年6月号中旬刊 ○ 语言文学研究
人生就是这样
— ——从方方的《出门寻死》思索女性命运
齐慧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18
死了,七巧离黄金越来越近了,为了金钱,七巧不惜与家 人撕破脸皮,还大胆地对财产的分配提出质疑。 经过激烈 的斗争,她拥有了自己的黄金,自己的家产。 这时季泽的 出现点燃了她胸中潜藏的欲火, 使她重新获得了生命的 活力、人性的复苏,一刹那,远离世俗与尘嚣,爱情唤醒 了:“当初我为什么要嫁到姜家来? 为了钱么? 不是的,为 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要注定她和季泽相爱。 ”“本我” 将潜藏已久的情感宣泄出来,但是,现实使“自我”加强, 她敏锐地觉察到了季泽的别有用心。 “他难道是哄她么? 他想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来的几个钱? 仅仅这一转念便 使她暴怒起来”。 在感情和金钱之间,她更喜欢金钱,金钱 能给她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在拆穿了季泽的别有用心后, 七巧赶走了心爱的人,她仿佛在撕扯自己的灵魂,也告别 了真实的自己。 从此她带上了黄金的枷锁,由被害变成了 害人,断送了自己,也劈杀了儿女,从此慢慢走上了一条 通往“没有光的所在”的不归路。
七巧对儿子长白的做法更是令人发指。 为了让儿子 安分地留在家中,七巧手忙脚乱地给他定了亲,娶了妻, 然而娶亲当天她就当着众人羞辱了儿媳。 在七巧的眼里, “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样 一 个 男 人 … … 可 是 因 为 他是她的儿子,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 人她也留不住— ——他娶了亲”。 在七巧的世界里,男性很 少,加上早期的心理创伤和长期力比多的积压,她对儿子
17
○ 语言文学研究 2009年6月号中旬刊 文教资料
事、传奇的小说,使其人其文风靡一时,她最成功的作品 《金锁记》历来被评论不休,引起诸多关注。 夏志清认为 《金 锁 记 》是 “中 国 从 古 以 来 最 伟 大 的 中 篇 小 说 ”,傅 雷 评 说它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一部经典的作品的 最大魅力就在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 张爱 玲正是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独特体验,通过两性关系、家庭 关系来解析人性,开掘人性的“丑”,虽然是短短的一部短 篇,却能使我们看到人物的真实、鲜活,看到人性是如何 走向毁灭,由此给我们灵魂上带来的颤栗。 张爱玲写的都 是男女间的“小事”,却意味颇深,她直指人性深处却又使 人觉得如此平常,不露痕迹,仿佛在和你说家常,却道出 了人性深度的悲凉。 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曹七巧是个彻 底的人物,为了金钱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家庭,最后郁郁而 终,她可怜? 可气? 可悲? 抑或可恨?
张爱玲崛起于40年代的上海,传奇的身世、传奇的故
四、爱生命 《匆匆》中朱自清借着大自然景象的变幻激起感怀: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 做些什么呢? ”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 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 影子。 ”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转眼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 从这朴实的语言中, 我们感到了日子无时无刻不在 我们的身边流逝。 但是,“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们为什么还要留恋过去的 痕迹? 细细嚼来,作者隐含在作品里的那种不甘虚掷光阴、 力求上进的精神,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读者思索生命的可 贵与人生的价值。 这一可贵思想不仅在当时, 就是在现 在,乃至将来都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五、爱朋友 《〈梅花〉后记》是朱自清为友人无隅君的诗集《梅花》 作的后记,应该算作一篇评论性的散文,但字里行间仍融 进了一种对亡友至性至深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 在《梅 花》后记中,朱自清先生怀着感伤的心情追忆了与无隅君 相聚的场面, 以及为了帮助贫困的家庭积蓄些钱财以安 葬英年早逝的无隅君, 朱先生与友人到处奔波而又四处 碰壁的景况, 所以当开明书店答应印发亡友的作品 《梅 花》集时,作者悲喜交加,感慨万端,所以作者仿佛按纳不 住积蓄已久的感情,开篇便点明: “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 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 乎已经绝望。 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 答应将它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