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汉服美丽教案

走进汉服美丽教案

走近汉服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美术是文化的载体。

在服饰上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如何从蛮荒走向文明,建立起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

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一次经受历史的洗涤,从君主集权走向民主共和,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上的尊卑体系也被打破。

一部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发展史。

2,汉服极具美感。

中国美术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大自然中蕴含线条之美,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用灵动自然的线条塑造画面。

汉服中也极力寻找线条的节奏韵律,展示流畅柔和、内敛含蓄的汉家之美。

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观察法、比较法、实践法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汉服产生兴趣,进而探究汉服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

1,在课堂的引入阶段,通过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

2,展示有亲和力的卡通汉服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3,展示古代绘画或出土文物图片,增加课堂内容的严谨性。

4,请学生模仿出土文物例如汉代折腰翘袖舞陶俑的舞姿,让学生能更好的代入情境,体会汉服的特点。

5,朗诵今人词作,将课堂上体会到的身为华夏民族的自豪感抒发出来。

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情感和价值:1,自信、自尊、自豪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是极其优秀自信的民族,由于其文化远超四方,曾经周边各国都纷纷以颁布法律的形式学习华夏的衣冠。

作为中国人,应该有傲视四方的实力和自信。

通过分析汉服的各种特点,增加学生对汉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说过“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的认同,身份辨异。

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通过服装系统能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记忆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3,但晚清以降,曾经的天朝上国已不复存在。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也曾盲目洋化,过分追求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念。

相反,华夏文化日渐式微,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破坏。

而随着我国的复兴,中国再次跃升世界强国,这需要我们在文化上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重建具有独特民族特点的适应新社会发展的礼仪和道德系统,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教学过程:引入:展示篆体"华夏",请同学辨认。

问:”华夏的含义?”华夏为族名,是汉民族的前身。

问:“那我们汉民族为什么要用它来作为我们民族的名称呢?”据《左传》记载:华为服章之美,夏为礼仪之大。

我们汉民族是一个有着美丽服饰,良好礼仪的民族。

以“华夏族”自居的,是生活在伊洛平原的中原之人,因其文化远高周围四夷,所以将生活其中的空间称作“中国”。

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所指区域也随之扩大,基本与“华夏”同义。

中国与华夏,也常被后来合称为“中华”。

学习新内容:问:“既然我们是具有美丽服饰的民族,那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什么呢?”问:“是旗袍?中山装?唐装吗?”答:“汉服”。

汉服的历史悠久,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貌的服装体系。

今天我们就“走近汉服”,看看几千年中,我们汉族的祖先穿着的美丽服饰。

我们先进入大弯中学版的时空隧道,如果你是一位即将从蛮荒迈入文明社会的有志青年,以下哪些物件是你拥有的呢?苹果?火种?文字?梳子?耳环?针?织机?学生讨论回答。

苹果是19世纪才传入中国的,文字要到商周时候才出现。

而火种,梳子,针和织机在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当中都有发现。

既然有针和织机,那原始的服装就出现了。

一.明礼制以序尊卑:1,我们来看看“黄帝染衣裳,虞舜画衣冠”。

原始人穿着什么面料的服装呢?“上古衣毛而冒皮”。

由于织机的发明,人类开始用植物原料生产出纺织品,汉服最早的样式上衣下裳出现。

《易经》中称道黄帝、尧、舜的功德,首在“垂衣裳而天下治”。

服装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上衣下裳的“裳”是什么呢?是裙装吗?它和现代的围裙很相似,由两片组成,一片遮前,一片蔽后。

那它有什么缺点吗?两片合围中间会有缝隙,所以还要搭配裤穿着。

古代和裳搭配的裤(胫衣)是什么样呢?和现代的袜套一样,只有两个裤管。

有裆之裤要到汉代以后才会出现。

2,汉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领右衽。

请同学们分辨这两位那位的衣领是右衽呢?右衽是左边的衣领盖住右边的衣领还是反过来呢?答:“右衽是左盖右”。

请大家检查你的衣领看看,是左衽还是右衽?我们现在的服装是西式服装,西式古装的男装是右衽,女装是左衽。

那在中国古代,汉族人能穿“左衽”吗?《礼记》中即以“衣”作为族群认同和区分的标志。

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戴冠之时,东方之夷“披发文身”,北方之狄“衣羽毛穴居”。

因为华夏族的文化远超四夷,所以从她诞生起,她就是一个非常骄傲、极具自信的民族。

右衽即是先进文明的一种象征,是身为华夏族人骄傲的代表。

3,除了交领外,汉服还有对襟和圆领作为有益补充。

问:“这套圆领长袍是那个朝代的呢?”“元芳你怎么看?”唐时男子最喜欢的服饰。

下至庶民,上至天子都喜欢穿着这样的圆领长袍。

唐代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黄色成为皇家御用色彩。

特别是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并历代沿用。

问:“除色彩外,古代服饰还有那些方面有严格的限制?”答:“材料、形制、颜色、图案等,都与身份等级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4,我们来到大明版的“非诚勿扰”。

请大家给他们“速配”一下。

1 21 2 3 4学生自由回答,分析理解服装和等级制度的联系。

问“为什么要在服装上体现尊卑等级呢?”封建统治者从日常用品入手,从出生开始,其意在于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

这样一个各安其位的封建秩序似乎就可呼之欲出了。

而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留给庶民唯一的改变身份的途径是什么呢?科举。

科举制度考的是儒家学派的“四书五经”,明代儒家士子在未入仕之前,喜欢穿着这样宽松朴素的交领长袍。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穿着这样的交领长袍,非常适合吟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问这首词的作者是?四川新都士子杨慎,杨升庵。

在公元1511年,他从成都出发,走古蜀金牛道,过绵阳、梓潼,出剑门关,至昭化古城,越汉中,在一路向北,到北京参加由正德皇帝亲临的殿试。

最后蟾宫折桂,独占鳌头,成为明朝三百年间四川省唯一的一位状元郎。

5,那什么时候服饰的等级观念才被打破呢?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国从君主集权走向民主共和。

中国历史开始走向新纪元。

那时最流行的,是由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

无论是普通的大学生还是国家的领导人都穿着同样款式、同样面料、同样色彩的服装。

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道法自然,曲线为美——优美灵动的女性服装。

1,大自然中蕴含线条之美。

我国古代三月暮春之时,文人们有一重要的集会,他们选择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酒觞顺流而下,得者即兴赋诗饮酒,书圣王羲之,正是在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后,才写出天下第一的《兰亭序》。

而中国绘画也以流畅自然的线条塑造形体。

在古代人物画家中,就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美誉。

在吴道子,曹仲达两位画家的笔下,汉服尽显线条之美。

名闻遐迩的敦煌飞天,姿势体态罗裙飘带共谱节奏韵律。

2,汉代的深衣。

汉代的深衣是平面剪裁,平展放置时,看上去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深衣的大袖就会自然形成褶皱的流线,这种流线,在人的举手投足之间,不停的运动变化,形成极具动势的艺术美感。

汉服一旦穿着起来,便会依据人的身体结构,形成优美灵动的流线,从而显示出了自然之美。

象形文字中的“衣”字,也有着姣好的S“身材。

”3,汉代的深衣还会搭配曳地长裙。

形成具有节奏的曲线。

学生活动:请学生模仿汉代“折腰翘袖舞”。

体会汉服的翩跹灵动,轻舞飞扬。

4,唐代的齐胸襦裙。

“襦”是短上衣,唐代女性以健美为美,比之前代女性稍显丰腴。

她们为了显示身材修长,将裙腰束到腋部,裙裾下垂于地,讲究“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唐代女性裙腰不同束法的对比图。

唐代是一个大一统的年代,经济和文化非常发达,丝织业非常发达。

随着技术的提高,各种新式面料层出不穷。

唐代名画《捣练图》即是描绘唐宫廷女子制作丝织品“练”的制作过程。

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唐妃们穿着半透明的纱罗。

唐袂飘飘,绮罗纤缕见肌肤。

由于织锦技术的革新,唐时已经能织出各种复杂的花纹。

在《簪花仕女图》和《捣练图》上,我们都能看见漂亮繁复的花纹。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汉服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活动:请同学们讨论辨识那些是我国服饰,那些是他国服饰。

问:“为什么我国和他国的服饰如此接近呢?衣服不是族群认同和辨别的标志吗?”学生讨论回答。

他国学习我国古人的穿着。

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要学我们的穿着呢?”提示:我们现在都穿的是西式服装,有没有同学喜欢穿非洲原始部落的装扮啊?汉族的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内是首屈一指的先进文化,我们的周边诸国都曾经非常仰慕中华的先进文明,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华夏的衣冠。

2,问:“为什么我们允许别国学习我们的礼仪冠服制度呢?好东西不是该藏着掖着吗?”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华夏族虽然自信自豪但从来不自私。

正是由于这种宽阔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中国历史上才出现汉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鲜卑族孝文帝改姓易服。

中华文明是汉族文化和周边各族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结果。

由于华夏文明具有包容性,才避免成为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使我们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唯一幸存者。

四.进入20世纪,“走近”汉服。

1,问:“进入20世纪,我们还能看见我们美丽的汉服吗?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服装还需要‘走近’呢?”。

我们来看看当今社会下我们的邻国。

韩国的高中生身穿民族服装在参加人生的重要典礼成人礼,越南的女高中生统一穿着白色的传统服装“奥黛”作为校服。

越南爱美的女士们也纷纷将奥黛作为常服穿着。

2,问:你在我们国家能看见日常生活中穿汉服的人吗?为什么进入20世纪以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汉服了呢?学生讨论回答答:一是不方便,不适应现代的生活。

二是历史原因。

从晚清以来,曾经拥有先进文化的天朝上国不复存在。

即使进入民主社会,我们的经济文化都远落后于西方。

于是落后的文化必然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服装开始全盘西化。

加上常年战乱和十年浩劫。

我们的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丢失了。

3,我们都身穿洋服过起洋节,但是,我们从未止步,我国一直在复兴之路上急追猛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欧盟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又走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我们又开始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清明,端午这些传统节日进入国家公假的行列。

紧跟时代潮流的人们又开始穿回流传几千年的汉服,当然,是改良版的适合穿着的现代汉服。

我们国家的第一夫人,在出访他国展示中国美丽时,穿着的也是蕴涵中式服装元素的本土品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