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第一节病害一、油橄榄肿瘤病分布及危害我市栽植的油橄榄已有发现危害。

国内引种油橄榄的各种植区都有发现。

受害植株矮小,结实量下降,病枝易枯死,严重的整株死亡;此病在地中海沿岸甚为常见。

除危害油橄榄外,还危害流苏属、白腊属、茉莉属、木犀属、连翘属等属中的多种植物。

症状危害植株的根部、根颈、主干、枝条、叶柄和果柄等部位。

初为小瘤,一般直径1~3厘米,有时连成一片、或与枝干伤口等长,外呈乳头突起,浅灰褐色,后色泽加深,表面变粗糙,并凹陷开裂,内为海绵状。

后分崩脱落,形成溃疡。

以后又长出新瘤,瘤内大量细菌,遇水或空气潮湿,由孔道溢出或呈黏液状附在瘤外。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极毛杆菌,鞭毛1~4根,革兰氏阴性反应,病原细菌在肿瘤内越冬。

由雨水、昆虫或人为活动传播。

经伤口或叶痕等侵入。

刺激分生组织,形成肿瘤。

病菌能多次重复侵染。

发病多在嫁接口附近。

潜育期长短取决于温、湿度。

温度23℃,相对湿度84%时,人工接种后,两周即表现症状。

自然情况下约20天。

防治措施1、"剪除肿瘤是最简易方法。

剪下的病枝集中烧毁。

树上伤口用1000单位链霉素液或0."1%升汞液消毒。

2、外地繁殖材料引进时,应严格执行检疫检查制度,严禁引入。

二、油橄榄孔雀斑病分布及危害此病在地中海区域普遍发生,以春、秋为重。

9月暴雨多时,发病较重。

冬季暖和时,发病亦重。

在干燥北非及美洲地区,此病不重。

中国自引种后,云南中部首先发现病害。

1974年重庆种植区也开始发现,湖南、江西省部分种植区,亦均有发现,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我市60—70年代栽植的油橄榄区内已有发现危害。

但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内尚未发现。

症状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及嫩枝,造成大量落叶及严重减产。

病斑在叶片初为灰黑小点,逐渐扩大,边缘由浅褐变深褐色。

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环,形如孔雀羽斑,故名孔雀斑病。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菌是环梗孢菌Seilocaea oleaginea (Cast.) Hugh. (Cyloconiumoleaginum CAST.)。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

气温15℃以上及阴雨天气,病斑外形成霉层,成为侵染源。

分生孢子气温或雨滴传播。

潜育期一般为两周左右。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18℃—20℃。

温凉而多雨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发展。

由于各地气温与雨量分布并不一致,因此也可出现一年内两个发病高峰期。

排水不良或土壤条件较差的林内,发病较重;谷地林木较山腰和坡顶为重;品种抗病性互不相同,“卡林”品种较“弗奥“为重。

防治措施1、"防治应以检疫为主,出圃病苗不应外运;2、清除落叶、落果,保持林内良好卫生情况;合理灌溉及施肥,适度修剪;3、药剂以喷撒50%可湿性多菌灵或苯来特的1000倍液效果最好。

三、炭疽病分布及危害这是油橄榄种植区内常见的一种病害。

它是由炭疽菌一个集合种在许多针、阔叶树上引起的病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常见。

国内四川、广西、陕西、湖北、云南、江苏等各引种区都有报道,并已造成一定损失。

我市油橄榄栽植区内已有分布。

症状本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嫩芽、嫩叶及嫩梢,引起大量落果、落叶、枯梢,果实品质下降。

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圆形,后扩大,中心略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白色环圈。

以后病斑中央出现许多黑色颗粒,呈轮纹排列,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逢阴雨天气,涌现大量橘黄色分生孢子,籍雨水或昆虫传播。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m gloeosporioides Penz.(=Gloeosporium olivae (Petri.) Foschi.)。

国内前报道的疮痂菌(G .olivarum Alm.)现亦归属于此种。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

春季气温回升,春雨来临,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侵染叶、果、嫩梢各部,在水膜中萌发。

菌丝生长适温为18—25℃。

引种品种中,“米扎”较抗病,“贝拉”和“弗奥”较易感病。

防治措施防治以清理园地最为重要。

注意排水,适当修剪,通风透光。

喷药以坐果初喷1%波尔多液或0."2%代森锰或0."2%代森锌等药剂,可收实效。

四、根结线虫病分布及危害此病国外未见报道,估计缺乏深入研究。

国内已知发生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

不但影响生长和产量,且加重青枯病发生。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内尚未发现。

症状植株小苗或大树嫩根上,形成大小不等虫瘿。

树龄不同,受害程度各异。

以5—10年生逐渐进入结果期的幼树,侧根多的,被害最烈。

大部虫瘿是由根尖膨大变成的。

虫瘿初期表面光滑,淡黄色,剖开可见许多易剥离细胞和白色透明雌虫。

雌虫产卵后,虫瘿表面粗糙,有许多小孔,瘿内有空洞和黄褐色胶黏物。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油橄榄根结线虫,属根结虫属4个种:即爪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nica (Trenb) Chitwood.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 (Koforid & White) Chitwood.花生根结线虫M.arenia (Neal) Chitwood.尖形根结线虫M.acrita (Chit-wood.)E. P.& Taylor.根结属Meloidogyne线虫均为雌雄异性。

雄虫线形,雌虫膨大成球形或洋梨形。

线虫在春季及秋季各侵染一次。

成虫在虫瘿内越冬,于4月—5月产卵。

孵出幼虫后钻进根尖,以口腔腺分泌的消化液刺激细胞,在刺吸点周围形成数个细胞后,就在其中栖息并取食。

进而刺激中柱细胞增生,形成虫瘿。

从侵染至形成黄豆大小虫瘿约需60天。

幼虫在虫瘿内发育成成虫,至7月—8月进行交配产卵或孤雌生殖,秋季孵化出的幼虫,再次侵染形成虫瘿。

抗病品种有“米扎”、“莱星”等。

“弗奥”、“卡林”等易感病。

防治措施在林地内不应间种感病寄生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豆、瓜类、红薯等。

土壤杀虫一般用熏蒸剂如氯化苦,D—D混剂,二溴氯丙烷等。

应在种植前20天左右处理,以防药害。

五、煤污病分布及危害症状这是一种常发病,多见病。

在叶片、嫩芽或枝条表面形成一层煤烟状黑色霉层,影响光合作用,阻塞气孔,造成一定损失。

霉层是病菌的菌丝和繁殖体。

菌丝暗色,有隔,直径不等,互相交错形成薄膜覆盖寄主表面。

镜检时,可见少数完整子实体。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煤炱菌Capnodium eleaophilum Pril.的分生孢子器长颈烧瓶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

有性期子囊座无孔口,内有多数子囊,各有8个子囊孢子。

煤炱菌的生长发育需要糖份。

蜡蚧及木虱等危害,常引起煤污病发生。

它们分泌的蜜露成为病菌营养来源。

有时当温度急剧变化时,树木也会产生含糖分的分泌物,导致煤污病发生。

较高气温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较高的空气湿度如露水有利于病菌繁殖。

因此阴坡或凹读较易发病。

防治措施适度修剪,加强通风透光。

喷施石灰硫磺合剂,夏季用波美0."5—1度,冬季用3—5度,或用松脂合剂12—20倍液消灭害虫。

六、"干腐病分布及危害常见于云南种植区,贵州、四川也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病率甚至达到85%。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已有发现。

症状发病从干基部或分枝处发生,纵向蔓延。

最初皮层出现水渍浮肿,有小粒突起。

韧皮部及形成层变褐色,深入木质部。

以后病部以上枝条顶芽枯萎,叶尖退绿,叶脉发红,旋即叶片凋萎脱落。

再则枝干枯萎死亡,病斑表面干裂,皮层坏死呈褐色粉末。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这是一种生理病害缺硼症。

此病多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在通风不良环境中最多。

秋后渐轻,冬季停止。

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贝拉”易感,“米扎”较少。

植株生长势与感病无关。

防治措施每千克松、稻、薪柴灰含硼200毫克—300毫克,是很好硼源。

定植时作底肥或冬季施肌肥,可改良土壤,增加硼素。

幼树每年施硼酸5—10克。

大树沿根冠挖环形沟,施硼酸或2%硼砂水。

在雨季可直接撒硼粉于沟内后,覆盖土掩埋。

七、青枯病分布及危害国内曾报道发生于多个省份的种植区,导致植株短期死亡。

并危害多种茄科农作物。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已有发现。

症状苗木或大树均能染病。

叶片反卷、变褐、脱落。

大部分枝干死后,木质部变色,根茎横切面有乳白至淡棕色细菌脓液流出。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是一种细菌,立地条件与土壤情况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土壤板结,发病则重。

疏松坡地多不发病。

前作为茄科植物的土地,发病则重。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与蔓延。

6月至10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主要办法。

以尖叶木樨榄作砧木的嫁接树,表现一定抗病力。

非洲油橄榄也较抗病。

造林地选择,要注意地势、土壤、肥料、农作物等情况,控制发病因素。

八、其它(一)叶斑病陕西种植区各地造成早期落叶,影响生长。

病斑初期黄色,后变褐色,呈不规则分布。

(二)黑斑病国内湖北、广西、陕西、四川都有分布。

引起大量落果,严重病株枝条干枯。

病菌于旧病组织中越冬。

多雨高湿有助于发病。

冬、春剪除病枝效果最好。

(三)褐斑病陕西各种植区,引起落叶落果。

病菌以菌丝形态在病组织越冬,春季发生新侵染,高湿有利于发生扩展。

(四)灰斑病陕西汉中地区栽植地,早期落叶。

上述这些叶斑病的防治,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冬、春季修剪病患部,及时清除病叶和病落果,并进行1%波尔多液或40%可湿性多菌灵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0."4%代森锌液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第二节虫害一、食叶类害虫(一)、金龟子分布与危害多种金龟子危害油橄榄:中喙丽金龟、斑喙丽金龟、红脚绿丽金龟、筛阿生金龟、桐黑丽金龟、变斑褐丽金龟等。

这些金龟子食性很杂,危害许多林木及农作物。

成虫将叶片吃成网状,残留叶脉,造成孔洞或缺刻,甚至整株枯死。

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1代至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

次年3—4月在土中2—3厘米处作室化蛹。

成虫发生期4月—8月,昼夜均可取食。

卵散产于土中,更喜产在新腐熟堆肥内。

各种金龟子每雌平均产卵30—80粒不等。

白天多潜伏在杂草,农作物或土缝内,晚上成群飞出危害。

防治措施冬耕深翻,消灭越冬幼虫。

苗木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25%异丙磷等灌注根部杀幼虫。

成虫用人工震落或灯光诱杀。

也可用1."5%乐果粉剂或40%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松1500倍液喷杀成虫。

(二)、油橄榄蜡蚧分布与危害蜡蚧危害多种树木,常见于油橄榄。

此虫类如胡椒,依附于树叶或小枝。

雌虫背上有两横一直的隆脊,类如英文字母“H”字样。

昆虫引种点在1970年发生较多。

在生长不良的树上,危害较重。

导致局部落叶,枝条枯萎,结实不良。

并伴生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我市新旧栽植区均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在西班牙一年繁殖两代:5—7月份及8月至11月各一代,且有两代重迭现象。

在昆明每年发生一代至二代,世代也不整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