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绪论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类病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与有特异性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三、分类:1温热类:起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且表现为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2湿热类:起病较缓,变化较少,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湿邪瘀阻气机,湿热淤遏气机,引起的各种见证,如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四、温病的分类温病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外感疾病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五、温病的命名温病的命名,主要以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主气及临床特点为依据。
六、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症性质分类温病按其病症是否兼湿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2根据发病初起的症候特点分类温病按其发病初期是否有里热证可分为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七、温病与伤寒温病与伤寒都是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都属于外感病的范畴,二者在概念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但病因,感邪途径,病机,证治等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伤寒论是温病形成的基础,温病学是伤寒发展的补充。
八、温病与瘟疫瘟疫是温病学中具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名称。
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瘟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变。
九、温病与温毒温毒包含于温病之中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性(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二、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是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发病的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特点相一致。
2、伏邪温病:是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第四单元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变化1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个证候类型。
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气分证: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病变。
主要证候:身体壮热吗,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
以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辩证要点,病机特点是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3营分证:营分证是指病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
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降,脉细数。
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降为邪入营分的辩证要点。
病机特点:营分热盛,热损营阴,心神被扰。
4血分证:血分证是指病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
主要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舌质深降,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密布。
以舌质深降,斑疹及出血见证为血分证的辩证要点。
病机特点:热甚迫血,热淤交结。
二、三焦辨证理论1、上焦症:(1)邪犯肺卫证:主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伏数。
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辩证要点(2)肺热壅盛证:主证:身热,汗出,咳嗽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辩证要点。
(3)湿热阻肺证:主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买濡缓。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辩证要点。
(4)热闭心包证:是指邪热内陷或内传,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心不能主神明的病机变化。
主证: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肢厥,舌蹇,舌降,以神昏,肢厥,舌降为辨证要点。
(5)湿蒙心包证:是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的病机变化。
主证:神识混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间有谵语,舌苔不降,脉濡划数。
以神志时清时寐,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2、中焦证(1)阳明热炽证:主证:壮热,大汗,面赤,口渴引饮,苔黄燥,脉洪大而数,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辩证要点。
(2)阳明热结证:主证:日晡潮热或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湿热中阻证:主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3、邪在下焦(1)肾精耗损证:指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的证候。
主证以低热,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降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降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2)虚风内动证:指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的病机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虚风动证。
主证以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澹澹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瘲,脉虚弱等。
以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降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第五单元温病常用诊法一、辩舌苔白苔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之象,多见于风温初起,而伤寒初起之风寒表证,虽亦可见苔薄白,但比较润泽,且舌色正常,可资鉴别。
2苔白厚而干燥:主胃燥气伤,胃津不足,无以上承,肺气受伤,气不化津所致。
3苔白腻而舌质红降:为湿遏热伏之象,一般属气分病变,多见于湿热类温病中湿浊之邪较重,致热邪内伏。
4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紫降:为湿热疫邪郁闭膜原之象,见于湿热类温病。
5白苔如碱状:为温病兼有胃中宿滞,秽浊郁伏之象,见于温热类温病。
6白沙苔(水晶苔):为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色未及转黄而津已大伤之象。
7白霉苔: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象。
黄苔1黄白相间苔:为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
2薄黄苔: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甚,津液已伤。
3老黄焦燥苔:为湿热内蕴之象,湿邪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舌苔。
灰苔1灰燥苔:指灰苔厚而干燥,甚或焦躁起刺,或有裂纹,多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象。
2灰滑苔:属阳虚有寒之象,患者多伴见肢冷或吐泻,舌质淡,脉沉迟等,湿温病过程中,因湿胜伤阳而转变为寒湿者,可见此苔。
黑苔1黑苔厚而焦燥:苔色黑而厚,焦燥起刺,甚或干裂。
多因阳明腑实,应下失下,热毒炽盛,阴液耗竭所致,主腑实阴竭之危证。
2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为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之象。
二、辩舌质红舌1舌尖红赤起刺:主心火上炎之象,多见于营分证之早期。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心营热毒极盛之象。
降舌1纯绛鲜泽:为热入心包常见的舌质表现。
2绛而干燥:为营分证最典型的舌象。
3绛舌光亮如镜:为胃阴衰亡之象。
4舍绛不鲜,干枯而萎:为肾阴耗损的征象。
紫舌1焦紫起刺: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常为动血,动风的先兆。
2紫晖而干: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预后极为不良。
三、验齿(一)牙齿干燥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但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为竭。
2燥枯如骨:指齿面干枯而毫无光泽,严重的可见齿黑而枯,为肾阴枯涸。
(二)齿缝流血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量多,为胃火冲击,其证属实。
2齿缝流血而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证属实。
考题:1、如何辨斑疹顺逆?顺:色泽:红活润泽,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热毒深重。
形态:松浮洋溢,如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
疏密:稀疏均匀,热毒轻浅。
脉症:热势渐降,脉静身凉,神情清爽。
逆:色泽:晦暗枯槁,色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黑而光亮虽火毒极盛,但气血尚充,依治法治之尚可救治。
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黑而晦暗,则元气衰败,热毒固结。
形态: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地,则系热毒深伏有根,固结难出之象,预后不良。
疏密:分布稠密,或融合成片,热毒深重。
脉症:脉伏,热势不减反升,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
2、如何辨白培的顺逆顺:证候: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
病机:津液充足,正能胜邪。
治则:清热化湿,宣畅气机。
方剂:薛氏五叶芦根汤,三仁汤,薏苡竹叶散。
逆:证候:空壳无浆,色如枯骨,身热不扬,神昏。
病机:津液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
治则:养阴益气,左以清泄湿热。
方剂:生脉散。
白培的成因:白培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病,由于失于轻清开泄,误用滋腻之品,更易出现。
3、如何理解“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晶陪的治疗易透热化湿,宣畅气机,既不能纯辛走表,又不可纯苦清里,若为枯陪,又当养阴益气,不可以晶陪之法治之。
4、如何辨发热?a发热恶寒:指发热的同时伴有全身恶寒,为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卫气被郁之象。
表证,实证。
b寒热往来: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往来或起伏如虐状,反复发作。
气分证,实证。
c壮热:指热式壮盛,多表现为但恶热而不恶寒,伴有汗多,脉洪等证,系邪盛而津气亦足,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所致。
气分证,实证。
d日晡潮热:指发热于午后益甚,热结肠腑所致。
气分证,实证。
e身热不扬:身虽热而热像不显,如初扪体表,不觉明显之热,扪久始觉灼热手。
气分证,实证。
f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且多灼热无汗,为热入莹血,灼伤营血阴液的表现。
实证。
g夜热早凉:指入夜发热,天明则热退,多伴见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等证。
虚证。
h低热持续:指热势低微,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多见于温病后期。
虚证。
无汗原因:惹盛伤阴,腠理闭塞。
5、辨三种下利的异同?同:气味皆臭秽,皆有肛门灼热。
异:便稀热臭,黄色稀便,热迫肠腐,肠热下利所致。
热结旁流,纯利浠水而无粪,热解肠腑。
便溏不爽,色黄如酱,湿热夹致,湿阻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