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

论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

论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烟草大国,在“寓禁于征”的烟草税收政策下,烟草业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在全球控烟运动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实施的背景下,中国烟草业的发展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应坚持科学的发展现,去负取正,保持烟草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标签:烟草产业;烟草税收;关联产业;烟草控制框架公约1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现状1.1卷烟产销量持续增长近年来,中国卷烟产销量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带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2008年,烟草行业累计完成内销卷烟产量4411.8万箱,增长3.8%。

全国共销售卷烟4408.9万箱,增长 3.1%;重点骨干品牌(“20+10”品牌)共完成卷烟销量2115.36万箱,增长15.37%;整个烟草行业累计实现工商税利4499.41亿元,增长15.73%。

2009年工商税利突破5000亿元,达到5131.13亿元,增长12.23%。

烟草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1.2产品结构较快提升从卷烟结构看,我国的卷烟消费结构在逐年提升,一、二、三类烟产销量呈稳步增长态势,四、五类烟产量呈稳步下降趋势。

2008年卷烟结构整体提升较快,一、二、三类卷烟销量比重同比上升1.3、3.5和1.8个百分点,四、五类卷烟销量比重同比下降1.8和4.8个百分点。

重点骨干品牌销售结构呈稳步上升状态,中高档烟增长迅速,低档烟增长缓慢。

其中重点骨干品牌的中高档规格销量增幅较快,一、二、三类烟销量增幅较大,低档规格中四、五类烟销量增幅呈下降态势。

1.3卷烟工业和品牌集中度提高我国卷烟企业不断推动改革重组、整合精简卷烟品牌,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品牌集中度得到不断提高。

2008年全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卷烟工业企业数减少到30家,卷烟牌号数量减少到155个。

排名前20位的卷烟牌号年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44.05%,实现税利占全行业工业税利总额的66.61%。

2009年,我国卷烟重点骨干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至11月,包括新增10个牌号在内的30个重点品牌销量2344,78万箱,占烟草行业总销售的54,46%。

品牌规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有12个品牌产量超过100万箱,其中3个品牌超过200万箱;10个品牌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4个品牌超过300亿元,1个品牌超过500亿元。

2烟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烟草业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一方面烟草制品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吸烟是烟草消费者的一种特殊嗜好,不能简单地禁止。

因此我国在烟草的税收政策上一直奉行“寓禁于征”的重税政策,试图通过税收的经济手段,尽可能限制和减少烟草制品的生产与消费。

我国通过税收的经济手段一方面减少了烟草的消费,另一方面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因为我国烟草行业涉及的税种多、税率高,卷烟产品的平均综合税率为50%左右。

在满足烟草市场需求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双重力量拉动下,中国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烟草大国。

中国烟草业已连续十几年成为国家第一税利大户,每年的税利平均占国家财政收入10%左右,为国家财政积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寓禁于征”重税政策下,我国烟草业成为增加税收的第一大产业。

在我国目前的财政实力基础状况下,烟草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表一所示:2008年“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显示,从行业分布来看,在纳税前100强企业中,烟草企业有24家,总纳税额达到1722亿元,占百强纳税总额的28.88%。

3烟草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烟草行业主要涉及第一产业中的烟草种植,第二产业中的烟草制品业与烟草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烟草制品的批发与零售业。

由此可以看出,烟草业涉及范围广,相关产业多。

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是由烟草经营所带动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活动,以及带动劳动的就业。

因此烟草产业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3.1烟草业的经济效益烟草业在我国经济中属于高税利的特殊产业,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国民经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同时对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消费、进出口贸易以及上下游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烟草工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烟叶和卷烟的主要产区,烟草生产经营收入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烟草种植和当地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云南省素有“烟草王国”之称,2008年卷烟工业实现税利577.07亿元,占全国卷烟工业税利的18.95%。

同年烟农种植烤烟平均亩产值达2183元,烟农户平均收入达12197元。

在湖北鄂西地区,每年三月间都要举办“载烟节”,烟草业被认为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烟草种植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主要收益。

烟草业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积累了外汇储备。

近几年来,我国烟草及烟草制品的出口创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8年,烟草行业实现出口商品总值7.38亿美元。

同比增长22%。

同时我国的卷烟出口范围扩大,目前已销往亚、非、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烟草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对相关产业的渗透力很强。

按照与行业的关联度,目前烟草行业涉及的领域、包含的关联产业大致分为三类:与主业务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如物流、运输等;后勤服务类的社会化企业;非关联多元化企业,包括洒店、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金融等。

我国烟草行业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产业链,包括烟叶种植、收购、加工;卷烟生产、销售、物流,烟草机械、香精香料、烟纸烟标印刷工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服务业等。

因而,烟草业在带动多个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2烟草业的社会效益我国烟草业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就业的贡献,包括烟草种植、卷烟生产、卷烟商业等一系列行业而带动的就业,因此烟草业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富民工程”。

相关资料显示,全国312亿农业从业人员中,有近2200万人从事烟草种植,占全国农业从业人数的7%左右。

烟草种植为农民直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带来了农民增收,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9年全国共种植烤烟1685.2万亩,户均种烟规模11.2亩,户均种烟收入达到24400元。

4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2011年1月9日将在我国全面实施。

2009年1月9日,是中国加入公约后三年缓冲期结束的日子,中国开始切实执行公约内的有关控烟规定,香烟外包装盒上警示标语或图片的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30%。

在外观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烟草自身的实力也与国外烟草大国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是一个烟草大国,但产品和市场竞争力薄弱,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没有在外烟市场上形成竞争。

中国烟草出口总量只占全世界份额的3.5%,卷烟出口总量只占1.8%,产品质量结构和品牌结构也不能与国外烟草相抗衡。

中国烟草业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使得烟草行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凸现出来。

在新形势下,中国烟草应坚定地履行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社会责任,顺应烟草控制框架,落实科学发展观,降焦减害、开发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环境低危害的新式卷烟,积极营造烟草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4.1减害降焦,提高烟草产品质量减害降焦、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决定了烟草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应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必然选择,是“责任烟草”的具体体现。

中国烟草要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降低卷烟焦油,减少烟气有害成分,提高卷烟质量,进而提高卷烟的核心竞争力,保证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卷烟减害降焦是烟草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应根据卷烟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科学、实用的产品质量标准。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改造现有技术,完善生产工艺。

利用优质烟叶和高科技,围绕降焦减害、增进健康、特色工艺技术、调香技术、卷烟配方等方式生产出高品质、低危害的卷烟产品。

4.2实施大名牌卷烟战略,建立品牌联盟实施大名牌卷烟、品牌联盟是行业整合资源、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名牌卷烟市场占有率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增强竞争力,打造中国烟草业的“航空母舰”。

烟草业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重点企业为基础、以名优品牌为支撑,推进“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

实行强强联合、多家联合、跨省联合,由牌号的联合发展扩展为企业间的合并重组,形成具有规模品牌的企业集团。

4.3增强技术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烟草行业技术创新,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烟草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烟草企业添上有利的砝码。

采用高新技术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国的烟草业,提高烟草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

把握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方向,实施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战略,紧跟国际烟草先进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

加大烟草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起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烟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烟草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烘烤加工等各环节加强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提高烟叶质量,不断创新和优化烟叶生产组织模式。

4.4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中国烟草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市场占有和拓展能力,使烟草业具备与国外优势卷烟品牌竞争的能力。

应充分发挥中国烟草自己的优势,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中国烟草“走出去”。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大企业、大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

通过名优知名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烟草企业集团。

同时加快国际技术与贸易合作,分析国际市场状况,瞄准目标市场,增加对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南非、中东等国家的卷烟、烟草机械、配套材料出口。

参考文献[1]李保江.战略管理、制度依赖与行业竞争力——中国烟草行业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2]马超.中国烟草“走出去”的实践和几点建议[J].中国烟草学报,2006,(6).[3]用克清.“重税控烟”与中国烟草业的发展[J].财贸经济,2007.(S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