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导论作业答案第一章1.企业的生产运作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答:(一)离散型机械制造企业(l)车间任务型其特点:A.每项生产任务仅使用整个企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B.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方式布置。
(2)流水线型生产其特点:A.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按产品或加工对象组织生产;B.生产按节拍进行,各个工序同期进行作业,重复相同的作业内容;C.各道工序的单件作用时间与相应工序的工作地(或设备)数比值相等;D.工艺过程是封闭的。
(二)流程型制造企业流程型制造是指通过对于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使其形状或化学属性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形状或新材科的生产方式。
(三)重入离散型制造企业重入型制造是指产品或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机器(至少一台)重复加工两次以上。
(四)服务型企业必须以为人们提供服务,以社会服务为中心组织生产,努力使顾客满意。
2.什么是工业工程(IE)?试简明地表述IE的定义。
答:工业工程(IE)是以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对其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等活动(基本职能、功能),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3.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什么?答: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4.什么是生产率?为什么说生产率是衡量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答:生产率是经济学上一个用来衡量生产系统转换效率的指标,一般定义为“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之比”。
产出与投入比值愈大,即生产率愈高。
这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消耗,也就是在材料、劳动力和生产设施等方面花费相同的成本,能够生产较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而花的成本较少。
较高的生产率表明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具有更高的效益。
所以,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效益指标。
5.什么是工作研究?工作研究的对象、特点是什么?答:工作研究是工业工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以提高生产率和整体效益为目的。
利用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工作衡量)两大技术,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帮助企业挖潜、革新,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减轻劳动强度,合理安排作业,用新的工作方法来代替现行的方法,并制定该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一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
“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部分结合在一起统称为“工作研究”。
以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
只需很少的投资或不需要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改进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实行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6.工作研究的内容和分析工具是什么?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两大技术。
方法研究在于寻求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主要包括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
作业测定是确定各项作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主要包括秒表测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和标准资料法。
工作研究常用的分析技术是:“5WlH”、“ECRS四大原则”加一表“检查分析表”。
工艺程序图、流程程序图、线图和线路图、管理事务程序图、作业分析图。
7.工作研究的两种技术的关系如何?方法研究着眼于对现有工作方法的改进,其实施效果要运用作业测定来衡量,而作业测定是努力减少生产中的无效时间,为作业制定标准时间。
在进行工作研究时,一般是先进行方法研究,制定出标准的作业方法,然后再测定作业时间。
作业测定要以方法研究所选择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作业方法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作业定额;而方法研究则要用作业测定的结果作为选择和评价工作方法的依据。
8.工作研究的步骤是什么?答:(l)挖掘问题并确定工作研究项目(2)观察现行方法,记录全部事实(3)研究和考察记录的事实(4)评价和拟订新的方案(5)制定作业标准及标准时间(6)新方案的组织实施(7)检查和评价9.方法研究的概念、特点与目的是什么?答:方法研究是对现有的和拟议的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和严格考察,改进其中不必要和不合理的部分,以寻求更为简便、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工作方法的原理和技术。
①求新意识。
②寻求最佳的作业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系统整体优化意识。
①改进工艺和流程;②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③经济的使用入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不必要的疲劳;④改进物料、设备和人力的利用;⑤改善现场的作业环境,实现文明生产;⑥降低劳动强度。
10.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答:选择研究对象现场调查,记录实况分析研究和开发新方法建立和评价最优方案实施新方案制定标准方法维持11.作业测定的定义、目的和用途是什么?答:运用各种技术来确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的过程。
科学制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标准时间,但这不是唯一和最终的目的。
通过制定和贯彻作业标准时间能促使生产者充分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减少无效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作业测定所追求的目标。
用以生产作业系统的设计及最佳系统的选择。
用以生产作业系统的改善。
用以生产作业系统的管理。
为企业贯彻分配原则及实施奖励制度提供依据。
用以分析工时利用情况,挖掘工时利用的潜力。
3.IE学科性质如何?怎样理解这一性质?答:IE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
和所有其它工程学科一样,IE具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其它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等功能和属性。
4.什么是IE意识?为什么说“掌握IE方法与技术是必要的,而树立IE意识更重要”?答:所谓IE意识就是IE实践的产物,是对IE应用有指导作用的原则和思想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成本和效率意识,(2)问题和改革意识;(3)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4)全局和整体意识;(5)以人为中心的意识。
IE涉及知识范围很广,方法很多,而且发展很快,新的方法不断创造出来。
因此,对于工业工程师来说,掌握方法与技术(如作业测定、方法研究、物料搬运、经济评估、信息技术等)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IE本质,树立IE意识,学会运用IE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以不变(IE实质)应万变(各种具体事物),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IE的应用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效地实现IE目标。
第四章1.方法研究的定义是什么?答:对现有的或拟议的工作(加工、制造、装配、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的考查,作为开发和应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方法研究是对现有的和拟议的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和严格考察,改进其中不必要和不合理的部分,以寻求更为简便、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工作方法的原理和技术。
2.方法研究可达到什么目的?答:(1)改进工艺和程序。
(2)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
(3)改进整个工厂和设备的设计。
(4)经济地使用人力,减少不必要的疲劳。
(5)改进物料、机器和人力的利用,提高生产率。
(6)改善实际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产。
(7)降低劳动强度。
3.方法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求新意识永不自满,永无止境的求新意识是方法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不以现行的工作方法为满足,力图改进、不断创新。
(2)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系统整体优化方法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个工作系统、生产系统的整体优化(程序分析),然后再深入地解决关键的局部问题(操作分析),再进而解决微观问题(动作分析),从而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4.何谓工序?何谓操作?何谓动作?答:工序:是指一个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地上,对一个劳动对象或一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完成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
操作:是工序的组成部分,是工人为了达到一个明显的目的,使用一定的方法所完成若干动作的总和。
动作:手工操作的构成因素,指工人接触物件、移动物件或离开物件的行为。
4.方法研究包括哪几部分内容?答: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
第五章1.进行程序分析时有哪几种图?每一种图的应用对象是什么?答:(l) 工艺程序分析——工艺程序图,工艺程序分析是对现场的宏观分析,把整个生产系统作为分析对象。
(2) 流程程序分析——流程程序图,流程程序图进一步对生产现场的整个制造程序作详细的记录。
(3) 布置与路线分析——线路图或线图,线路图以作业现场为对象。
(4) 管理事务分析——管理事务流程图,以信息的流动为对象,帐票、单据、报告文件等都是信息的载体。
2.什么是程序分析时的“5W1H”技术?答:5W1H技术是相应的每一提问都有一个W字母,What——完成了什么?Where——何处做?When ——何时做?Who——由谁做?How——如何做?Why——为什么要这样做?3.什么是程序分析时的“ECRS”四原则?答:(1)取消(Eliminate)(2)合并(Combine)(3)重排(Rearrange)(4)简化(Simplify)4.用工艺程序图绘制泵及接受器装箱的工艺程序图。
泵及接受器装箱的程序为;检查箱子内部有无破损→装上保持衬里→检查泵的全部情况→打印号码→放泵入纸箱→再装装箱的衬(以准备放接受器) →检查接受器的加工→缚束→附标签→放接受器入箱→封闭盖→过秤。
答:5.某工人制造积木,其工作程序如下:(1)走到木板堆旁,搬运木板200x100×15(cm)到工作台处,将木板放工作台上;(2)走到仓库,在仓库选取样板((很多块样板混在一起),签收后带回工作台;(3)放样板于木板上绘上图样;(4)拿下样板:(5)拿起木板搬至锯台;(6)锯切成型*试绘制:①物料型(木板)的流程程序图。
②人型(工人)的流程程序图。
你认为应选择物料型的,还是人型的作为正式的流程图为宜?答:工作任务:在做积木的木板上划一标准的积木形状,以便锯成积木。
开始:木板放在工作台上。
结束:木板送至锯处。
由以上两图比较可见,“以木板为记录的流程程序图”虽非常简单、正确,但包括的事实却不够充分,无法了解整个工作情况,则更无法研究如何改进。
而“以人为对象的记录”则出现多种动作,由此图可以了解整个工作情况。
根据记录可以发问:木板既然很重,是否可以考虑搬运工具?为什么样板要放在27.5m这么远的仓库里?为什么很多块样板要乱堆在一起?以上这些问题,在以物为对象的图形中是无法发现的,问题有了答案,也就是本工作有了改进的意见。
6.试改善砌墙的工作(可考虑增加物件)。
原方案为:答:改进意见有以下几点:(1)设计了一个容易升降的临时架子,以避免当墙砌高后,工人弯腰与伸展身体的动作,而使工人保持直立状态而得以维持齐腰的高度去工作。
(2)在架子上齐腰高度的地方缚扎了一个活动的平台,由小工将砖排放在平台上,因此砌墙工人不必弯腰自架子一次次地取砖与泥,同时活动平台可随砌墙工人而移动,不必因取砖、泥而移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