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社会我们个人能做的事
龙岩学院07物本(1)28号
一、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和主体。
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因此,当代人类的发展只能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发展,也就是说,当代人类的发展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即人与自然的共同体。
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保持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内在地包含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方面。
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得失,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家园美好,未来才会美好。
二、文化和谐
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挖掘、守候并珍存、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意义重大。
中国风水又称堪舆、卜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等等。
探其概念的渊源,据说在伏羲氏时期就有,正式的记载始于汉代,而到了六朝时代,风水理论的哲
学基础又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难道风水起源的中国还要重犯端午节这个文化遗产被人抢走的错误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支撑历史、见证现实、启迪未来的文化生态,没有理由不去珍重,更没有理由去破坏。
如今,各地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意欲申报世界遗产,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我们十分有必要掀起一场捍卫传统文化的论战和运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只有对传统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并加以弘扬,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不会辜负先人的努力,才不会让子孙后代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疏忽或亵渎而尤怨、叹息。
而目前最为紧要且迫切要做的,则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属于大众的,这就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意识。
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是提高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立能力。
惟有如此,才会让更多的人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能力。
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使传统文化在这一潮流中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为传统文化留住文化根基,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
为什么非要等到别人申报时,我们才能重视呢?既然走在社会文化的高层,我们就有责任捍卫祖国的文化,做为个人就责任站出来为保护文化摇旗呐喊!
三、个人的社会责任
大家都知道,中国四川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
对于灾区同胞正在经受的苦难,都希望能够出一份力去援助我们的同胞。
在重大灾害的特殊时期全面承担公民的责任。
为灾区同胞,捐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共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
就在我们重新回眸汶川大地震中责任时,一场新的“战役”已经打响。
全球正严阵以待抗击甲型H1N1型流感。
在这场新的“战役”中,媒体需要继续为社会传递希望,更需要政府继续用科学应对和信息公开的臂膀呵护希望。
无论面对如何的困难,我们的使命从没有改变,汇聚力量,手持希望,铸造希望,同虚妄的谣言赛跑,占领权威言论的高地;用适当的方式传递爱心,汇聚力量,让国民从惊恐中恢复过来保持镇定,保证政府及医疗机构战胜天灾。
我们应该让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支撑希望的理由,正是全社会的爱与奉献铸造希望战胜每一个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