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张晓红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0年第01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教材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新的变化之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文言文14篇,篇目数量增加。

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调整。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其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

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

在小學阶段,编排的14篇文言文以简短的叙事新文本为开端,逐渐上升到不仅有故事,还带有一定的议论性的作品,其语言凝练,思想深邃,可谓字字珠玑,让我们为之折服。

现就以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文言文学习基础
在四年级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时,教学中渗透了文言文,通过对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言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如在一次《盘古开天地》的公开课上,学生通过文言文和课文对比阅读后,感慨地说,读了课文再读小古文,就如吃早餐,牛奶加鸡蛋营养更丰富。

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统编教材《杨氏之子》是五下的一篇文言文,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9篇文言文了,有一定的语感基础。

文言文教学目标
语文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对文言文没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不过,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是与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合理过渡,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即可。

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给学生的“启蒙教育”。

积累语感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则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初步学习古代文化。

文言文教学基本策略
针对以上目标定位,确定文言文基本教学策略为读、解、诵、品。

读:指导学生有层次的朗读。

首先读有三个层次,一是读正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韵味。

《杨氏之子》朗读环节一,揭题激趣。

揭题读题后教师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学生答:“是姓杨家的儿子。

”师:“姓杨家的儿子用古文怎么说?”学生答:“杨氏之子!”在这一正一反的问答中,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语言的表达形式。

老师追问:“如果你姓王,就可以称呼为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