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小学美术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小学美术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经验总结德育经验总结四方台中心小学南昌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品德意志和爱国主义情操,是美术教育的主旨。

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及实施的浪潮中,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德育目标,让德育渗透于美术课堂中,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下面结合实际,就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情感体验中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

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让儿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工艺课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包含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教育学生珍惜使用材料的节俭。

我一般采用谈论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材料的美,并利用材料。

我提倡低耗佳效,现实习惯结合中渗透德育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要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渗透点;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找到知识与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例如,在给四年级学生上美术课,《做个胸卡送老人》时,课前,我组织学生与爷爷奶奶进行交流、沟通,了解老人各方面的情况,在上课时,我提问(本文来自: 千叶帆文摘:小学美术学科渗透德育总结)学生对家里的长辈的基本情况的了解,有的侃侃而谈,有的就回答不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能使对家里长辈关心不够的学生有惭愧感,就能容易向有关心长辈的同学学习,增强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自觉性。

3、美术课中展示绘画作品时,深入进行德育教育美术绘画作品中很多涉及到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上的小故事、近代革命史上的战斗英雄、雷锋的画等,我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时机,展示这类题材的画,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为画中的故事所激励,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多角度渗透教育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

又如在上美术活动课《巧拼图形》时,以身作则,讲究卫生,将剪下来的碎片放在小盒里。

学生也模仿老师,桌面、地上都保持得很干净。

教师又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划破手指等;还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启发道:“看谁剪贴出的图形有意义。

”这个“意义”正是德育目标的渗透。

学生心领神会,纷纷剪出有一定意义的图形。

有位学生用图形剪两下拼成一支蜡烛。

他说:“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好比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在指导学生组合拼图时,教师又启发学生说:“看谁拼出的图案将来能变成现实,帮助应该帮助的人。

”有位学生很快拼出了发电厂,想让灾区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在绘画创作课上也可以多角度地渗透德育。

例如:国画课,一方面渗透民族绘画的意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其努力完成为绘画基本功作业。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创作出思想健康的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要全方位的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以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将总结更多更好的经验,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篇二:美术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总结李素文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美术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总结晋安区实验小学李素文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绘画知识,掌握绘画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创设各种学习活动,寓道德教育于美术教学中,使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

美术教材内容丰富,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如:学校、环境、环保、和平等。

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美术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加强情感教育,深化德育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它是神圣的,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

”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双方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获得技能和思想的双丰收。

教师用满腔的爱,换取了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消除了他们的胆怯心理,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唤起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在情感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要充满信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外活动,活化德育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素质方面的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

因此作为教师应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要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

三、教师以自身的高尚道德,感化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敬业精神, 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的品质,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终生受益。

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

教师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饱满的教学热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勇于自我批评和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德起着作用。

德育始终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

篇三:美术学科德育工作总结美术学科德育工作总结美术学科,在教育教学上不仅要传授好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好人。

所以说教导人的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而实施德育教育途径很多,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

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如小学美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等。

首先,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

”因此,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美术课本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草编、漫画与动漫、脸谱、年画、泥塑、建筑等。

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

经过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

让学生先总结方形的外型特点:四条直边,四个直角,方方正正。

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踏踏实实;让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父老乡亲的教育;让学生理解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对与错的真正内涵,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在绘画中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再次,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工艺制作的种类很多,有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项目,占美术课内容的40%左右,在工艺制作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

通过用色彩纸剪贴风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最后,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要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