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摘要:按照审计署、省厅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丰富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积极推行财政效益审计,是新形势下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深化的要求,也是预算执行审计的必然方向。
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当务之急应就是要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以下浅谈自己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建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加快,财政审计的目标发生了变化,现代审计已不仅仅要求查错纠弊,而是要对绩效进行审计,为管理决策提供独立、公正、客观的依据。
绩效管理是政府财政的一种管理理念,更加关注预算执行的结果,其核心内容是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监督是今后预算审计监督的发展方向,有重点有步骤地探索出适合预算执行审计管理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监督新路子,已经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管理的迫切需要。
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思路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的效益审计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没有成型的方法。
尤其是在部门预算管理中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社会对审计机关查处违法违纪问题仍抱有很高期望值的情况下,开展效益审计要注意与真实合法审计相结合,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要从项目合理性及实现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合规性和合理性、财务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评,促进完善绩效评价审计监督体系。
逐步将绩效评价审计监督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促进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
在已有的项目绩效审计的经验和基础上,重点抓住财政专项资金和重要的政府投资项目,继续切入一些财政管理及耗用资源多、效益容易衡定的项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扩大绩效审计的范围。
三、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财政预算编制的绩效审计。
财政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源头,其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和使用的效益和效果。
审计机关应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绩效作为工作要点。
一是着重分析预算编制是否有效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政策,预算安排是否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重视总量控制;二是关注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地区发展规划和具体发展目标要求,能否有效解决财政收支的“越位”与“缺位”的矛盾;三是分析预算编制是否注重财政公共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四是分析预算编制是否先进,反映和评价财政预算定额制定的依据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在保证地方机构正常运转的同时防止浪费。
(二)预算执行单位职能履行情况的绩效审计。
首先,要把握行政管理的未来模式,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还带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基本上是“命令—控制”的模式,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成熟的行政管理模式应该是“成本—绩效”的模式;其次,关注行政成本需要把握重点为楼堂馆所、培训中心的建设情况;再次,分析和评价各预算执行单位申报的项目预算,审核是否从单位实际需求出发和全面考虑。
(三)财政资金运用情况的绩效审计。
1.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
分析并反映财政支出项目是否符合年度预算执行,是否符合公共财政要求;分析财政支出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评价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
当前,地方政府用于推进城市建设的财政性资金规模和比重逐年扩大,审计机关应加大项目的事前监督。
一是分析和反映投资决策程序的科学性,重大投资是否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二是分析和反映投资决策内容的合理性,投资项目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三是分析和评价投资的效益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四是加强对地方政府关注、民众关心的投资进行研究,对投资效益进行近期、远景分析。
3.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
从历年审计结果看,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比重较大,且涉及教育、农业、科技、环保等各个领域,资金使用效果情况直接影响到地方预算执行的效益和效果。
专项资金具有
明确的目的性,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主管单位关心的焦点,也是绩效审计的工作重点。
(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
国有资产管理是国家对于国有资产的形成、使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及收益分配所制定的制度、法规、条例和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能、权限划分的总和。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负有国有资产管理责任的主管
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对占用国有资产的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五)政府采购管理的绩效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政府部门采购预算的编制是否经济、合理;采购计划是否科学、有效;采购的组织实施是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方式是否公开、透明,配备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可行,采购成本是否经济节约,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实现了最大的利益,采购目标是否实现等。
四、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一个具体的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来说,适宜的绩效指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致性,绩效标准应与审计目标相一致,以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走向既定审计目标;客观性,绩效指标应能客观地反映被审计部门的行为和结果,能够被被审计部门接受;全面性,绩效指标应能覆盖被审计部门或项目绩效的所有重要方面,以防止得出片面性结论;明确性,绩效指标应被清楚明确的表述和解释,避免产生歧义;数据可得性,绩效指标相关的数据应能够被审计人员获取,从而避免“劳而无获”。
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中,除预算、决算报表(告)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以外,审计人员更应关注政府机构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成果与效果方面的信息。
与传统审计在审计技术方面主要区别在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结合了财务的和非财务的衡量方法,实施的每一项审计任务都有不同的衡量方法和标准。
因此,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审计方法:一是比较法,二是因素分析法,三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四是专家评估法,五是公众评价法。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z].2008,7.
[2]地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应用模式[j].审计月刊,2011(03).
作者简介:张静(1977-),女,蚌埠人,职称:中级审计师,学历:本科,单位:蚌埠市审计局,研究方向:财政审计。
项目名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汲取行为及规则研究,项目号:12cjy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