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结果显示的疗效才是检验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

临床结果显示的疗效才是检验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

临床结果显示的疗效才是检验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而不是双盲试验双盲试验只不过是短时间小范围的人体临床试验所谓双盲试验,是将病人随机编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实验组服用研发的新药。

什么是盲,盲就是不知道。

所谓双盲,就是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

被测试的病人不知道自己是服用了安慰剂还是新药,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另一方面,作为测试者的医生,在分析测试结果时,也不知道自己分析的是实验组的还是对照组的。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避免实验者和参与者的主观偏向对试验的影响。

双盲试验验证的药物都是刚研发的新药。

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毒副作用安全性都茫然不知,所以首先要在动物身上做试验,试验安全后,再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临床前的动物实验:新药先在小白鼠、豚鼠、家兔、猴等动物身上测试。

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生物活性。

用时3至5年;人体临床试验分为四期,须3到7年。

一期临床试验: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的测试,称为一期临床试验。

这一阶段需征集20——100名健康的志愿者,作为试验对象。

主要测试新药的安全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确定人体对新药的最大耐受剂量,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二期临床试验:需征集100——500名相关的病人作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估,为三期临床试验和确定给药剂量方案提供依据;三期临床试验:需征集1000——5000名临床和住院病人进行临床试验。

这是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的临床试验,确定不同患者人群的剂量方案,观察较不常见或迟发的不良反应;四期临床试验:这是新药上市后的应用研究阶段。

主要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新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使用人群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西医的一款新药从研发到动物试验以及四期人体临床试验和上市,大约需10——12年之久。

从以上西医新药的研发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双盲试验只是西医测试药性的一种方法。

它测试的是刚研发的新药。

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最多的人数也只有区区几千人,试验的时间只有十几年。

由此可见,所谓的随机双盲大样本试验,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只不过是短时间小范围的临床试验罢了。

双盲试验的实质是临床试验!中医中药经过了上千年百亿次的长时间大范围的临床试验从双盲试验的流程可以看出,新药试验的步骤是,首先在动物身上做试验,试验安全后,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双盲试验的实质是临床试验!其实这一先动物后人体的临床试验,中医中药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采用了。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距今一千九百多年。

书中记载了365种中药,哪些无毒,哪些有毒以及毒性的程度,在治疗疾病上的作用,是否可以长期服用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表述。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首次提出了“君臣使佐”的方剂理论和“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

“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表明当时的医学家已经通晓了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

哪些药物共同使用,功效更大;哪些药物共同使用,一药会减小另一药的药性;或者一药可以制约另一药的毒性;哪些药物共同使用,两种药物本身都无毒,但是,如果两种药物共同使用就会产生剧毒,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万万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等等,《神农本草经》都作了说明。

古人对中药大都是通过亲自品尝了解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来因尝断肠草而亡的传说,就反映古人了解中药的艰难过程。

神农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中的炎帝。

炎帝是华夏始祖之一,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

也就是说,中药的临床试验早在五六千前就开始了。

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表明,中医医学家对中药药性药理的认识,尤其是哪些有毒或巨毒中药认识,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是经过了几千年临床试验和许多人的生命为代价而换来的。

而《神农本草经》,是把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临床试验的成果,第一次作了中医理论上的系统化的总结,为中医中药学起了奠基作用。

除了《神农本草经》以外,还有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收载药物更多,详细的记载了每味中药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

《本草纲目》更正了过去文献的错误,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药物的种类更多,对药性药理的认识更深入。

总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医中药经过了上千年百亿次的临床试验验证。

这个验证过程,是一个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正是因为中医中药经过了上千年百亿次的临床试验验证,大部分的中药的药性药理,方剂原理配伍准则都已十分清楚,所以由此产生的方剂才被长期地甚至上千年地使用。

比如北宋儿科鼻祖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距今近千年,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双盲试验后的西药,在大范围的临床试验中因毒副作用太大而被淘汰,是经常发生的事。

而中药方剂,一旦形成用于临床,几乎没有出现过像西药反应停那样恶性的医疗事故。

不仅如此,有些方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还会发现新的治疗作用。

比如《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儿科鼻祖钱乙创制的,有滋补肝肾的功能。

随着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它还可以治疗高血压、慢性肾炎、前列腺炎、糖尿病、老年人痴呆症、室性早搏等疾病。

有的还在原有方剂的基础有所创新,生成新的有更多功效的新方剂。

别得不说,就说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疗中所用的“清肺排毒汤”,疗效达90%以上。

而“清肺排毒汤”,正是由《伤寒杂病论》中麻杏甘石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四首方剂合方而成。

总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现在为止,对相当一部分中药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完全不需要再验证的高度,因为它已重复临床试验了上千年百亿次。

面对新冠疫情,中医很快拿出三药三方就是证明,而所谓的神药瑞德韦西却在做双盲。

事实胜于雄辩,让事实说话。

在这次疫情中,要说中医的“三药三方”也是新药,可它敢于直接用于临床,同是新药瑞德韦西为什么不敢呢?这一事实不正说明了中医与西医的巨大区别吗?中医的方剂是由不同的中药,按照君臣使左的方剂原理和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三药三方”是前所未有的新药,可是组成“三药三方”每一味中药,却是非常古老地,对中药的认识早在五六千年前炎黄时代就开始了。

而瑞德韦西则不同,它是化学合成制剂,是一种药性药理都是未知数的新药。

一个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老药,一个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新药,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所在,这就是无可否认最基本的客观事实。

而那些用双盲试验衡量判断中医的人,尤其是那些打着科普旗号的专家学者,却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最基本的客观事实。

临床结果显示的疗效,才是既适用于西医又适用于中医的金标准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尝。

中药西药到底如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在病人身上试试,这是常识,凡具有一定判断力的人所具有的常识。

检测药物有效性的途径只能是临床试验!有人认为,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医学,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对什么是科学,许多人的理解却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科学当成了衡量正确与错误标准。

科学是一种理论体系,属于主观的东西,不能用主观的东西去衡量判断主观的东西,标准的东西只存在于客观,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

在自然科学中,判断一种理论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标准是什么呢?判断一种理论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标准是实验事实。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不是因为别的,仅仅只是因为它们与实验事实相符合。

但是,这些理论之间是矛盾的。

牛顿力学认为,运动与物质的质量无关,而相对论则认为,物质的质量随运动的加速而增大。

经典物理学认为,能量是连续的,而量子力学则认为,能量是不连续。

因此,不能用理论衡量理论。

既然自然科学如此,那么中医西医更不能例外,理所应当也必须如此。

范围论认为,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以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围,范围不同,结论也不同,不能用这一范围的标准去衡量另一范围。

自然科学如此,中医西医理所应当也如此,中医西医也是两个不同的范围,因此,不能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

如果用这一范围的结论为标准衡量另一范围的结论,就会发生无休止的争论,中医和西医的争论就是这样形成的。

网上曾发生过咸豆腐脑好吃还是甜豆腐脑好吃的激烈的争论,甲说咸的好吃,乙说甜的好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两个范围的争论。

有人会说,中医和西医的争论,怎么能和咸豆腐脑好吃还是甜豆腐脑好吃的争论相比呢?一个是关乎治病救人,一个是生活小事,怎么能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不然,这两种争论,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观察问题看待问题的方法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唯有自己是对,而别人是错的。

都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

说咸豆腐脑好吃的人,他是说出了自己的体验,无疑是对的,但是,他认为一些人的甜豆腐脑好吃的说法是错的,却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他是把自己的体验当成标准,超出范围去衡量要求别人和自己口味相同。

这无疑是十分荒唐的,道理很简单,谁和谁的口味也不一样,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口味去要求别人呢?同样的道理,如果用西医的标准衡量判断中医,与用自己的口味要求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十分荒唐的。

因此,衡量判断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以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标准是实验事实,衡量判断中医西医的标准只能是临床结果!第二,把科学当成是绝对正确。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正确,科学就是没有错误,不然,为什么会称为科学?许多人一定会这样说!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量子论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一场革命,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革命。

它打破了牛顿力学绝对真理的神话。

范围论认为,科学理论,仅仅只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某一部分的性质、特征以及规律性,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仅仅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

凡科学的东西,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请大家注意,科学理论,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它是有条件的,受范围制约的。

比如:7+5=12,对不对?对。

但它在二进制、八进制以及其他进制中却是错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对不对?对。

但它在非欧几何中却是错误的;牛顿力学,对不对?对。

但它在相对论中却是错误。

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定律以及理论等等,是对的、正确的、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它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它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此。

这种现象,大哲学家波普尔称为可证伪性,他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这种现象,范围论称为结论的范围性。

狭义的结论,是指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以及理论等等。

范围论认为,结论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超出范围,它就是错误的,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的基本特征。

范围论告诉人们,超出范围无处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因此,假定双盲试验是科学的,它也仅仅只是在西医这一范围是科学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