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行“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推行“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推行“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作者:邱勇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3年第12期在全国上下都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笔者学校也不甘落后,着力推行“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在推进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本人在不断地带领教师努力尝试和实践,同时,经常在思考和总结,实施“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究竟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实效呢?1“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概述1.1“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定义“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是笔者学校在学习借鉴昆明重工中学“三段八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和余庆城关中学“四步教学法”模式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加以改进和研究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就是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课”来开展的.所谓“三·三制”就是:课前教学活动设计不离“三维目标”;课中时间“三分”,即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练习、反馈、小结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课后围绕“三性”——感性、理性、实践性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价.1.2“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彻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使课堂变得生动高效,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能健康成长,意志、品质、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3“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1)学生以6~8人为小组单位,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编制导学案,学生提前预习,做到先学后教;(3)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讲课要精当,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合作就会的,不讲;超过课标要求而且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不讲.1.4“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效果(1)“三声”课堂:笑声、掌声、欢呼声;(2)“四情”课堂:激情、热情、真情、忘情;(3)生动高效.追求学生达到忘我、忘他境界,充满自信和激情地交流、合作、探究、展示的热闹课堂,力戒看似热闹实际无效的、花拳绣腿般的表演课堂;(4)能力与知识并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标规定的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尤其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探究能力、归纳表述能力等,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表达和交流,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出现.2对实施“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2.1坚持一种理念我们要坚持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理念不动摇.理念扎根我们的心中,永远不忘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只要有了这种理念,心中装有学生,教学中我们才能“看得到学生”,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你就会为学生着想,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且只有坚持住了让学生参与的理念,才能更有效地把握是否需要学生参与,需要学生什么时候参与,需要学生参与的成分多还是少,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驾驭课堂教学.如果对这种理念理解不深、琢磨不透,就有可能导致几乎没有学生参与而变成满堂灌,或者有可能导致课堂上热闹非常而收效甚微,反而落得东施效颦的话柄.2.2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紧紧抓住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关键.如果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或者只是少数学生有参与意识,课堂就会变成老师的一言堂,或者变成少数学生长期表现自己的舞台;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上对教师的讲解不注意听,该思考时不动脑,该交流时不动口,该练习时不动手,那么课堂就无法变得高效.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赖于长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班级小组建设,于是养成教育和小组建设又成了关键中的关键,只有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参与意识,小组建设搞好了,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做,不成为冷眼旁观者,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做到有序和高效.二是紧紧抓住课前教学活动设计这个关键.课前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而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又跟课前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如果教师不愿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不愿花大力气在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准备,那么,教师的讲解就会泛而不精,活动就盲目无序甚至无效,学生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缺乏内涵和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前吃透课标、收集资料、整合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又变成了有效实施“三·三制”模式教学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2.3打消三个顾虑一是打消学生不愿意参与的顾虑.前面已提到,如果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生就不会参与,无法参与.那只是一种假设,只是为了说明参与意识重要性的一种假设.从学生主观上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学习好,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欢迎,都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学生但凡有一点点儿成熟的想法,都会非常乐意地表达出来,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会为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进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自己鼓励的话语,不要吝啬掌声和欢呼声,不要吝啬自己会心的微笑和赞许的点头,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多包容、少求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慢慢地,学生就会满怀信心和希望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二是打消无法改变教学习惯的顾虑.我们的中老年教师,大多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教学风格独到的优秀教师.一个优秀的中老年教师,以前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把它等同于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法,其实,大多非常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三·三制”教学模式并不排斥我们既有的、成功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对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承和发扬,只是对不好的部分做法加以改进甚至彻底摒弃,也就能做到守住自己的阵地,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有些放心不下,是非常正常的.这就如同父母对子女操心一样,自己的子女都有子女了,都为人甚至为官做事,当父母的也总是担心这样、担心那样,经常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这告诫、那提醒,甚至担心自己死了,子女怎么办.其实仔细一想,父母死了,子女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吗?甚至会更加老成、更加能干、更加优秀,社会不是照样在进步吗?所以中老年教师一定要打消这个顾虑.三是打消“三·三制”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中考成绩的顾虑.“三·三制”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不参与就无法获取知识和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不如亲身经历一遍.学生有了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的亲身经历,效果就不难想象了.当然,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停滞甚至倒退,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灌输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只是学生的分数,参与式教学培养出来的是分数加能力;灌输式教学教学培养出来的是暂时的分数,参与式教学培养出来的是永久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的是做事的能力,而不是考试的分数.其次,分数与能力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很多时候是相互包容、相互涵盖、相互渗透、相互佐证和相互支持的,有时甚至可以等同看待.但是,它们也有本质的区别,分数高不一定能力强,能力强分数一定会高.参与式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是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事的新型实用人才.2.4强化“四个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效率课堂的功夫在课外.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从繁杂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把被动接受枯燥乏味的学科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善于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升能力,让学生学有成效,这就要求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那么凭什么取得实效呢?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并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高效的教学活动必然来自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吃透教材、吃透课标,认真整合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精心预设问题,而且确保预设问题的质量、深度、难度、效度要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探究、讨论的必要,探究、讨论要注意实效性,不能临时胡乱拼凑.只有这样,才能既确保教师讲课不超过15分钟,学生互动不少于15分钟,学生练习不少于15分钟,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秩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实施“三·三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障就是非常严肃有序的秩序.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静静地思考,不该说话时就绝对不要说话,不能让课堂随时都乱糟糟,静不下心来听,静不下心来思考,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甚至都不能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结果会很糟.要让学生养成该说时大胆说,该问时大胆问,该讨论时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该动手操作时按要求操作,该练习时迅速及时地练习,课堂要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放得开收得拢.学生互动时达到忘我境界时的“乱哄哄”跟学生不守纪律、自由散漫的“乱哄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为学习忘我、忘他而显得“乱”,而后者就是真正的无序、无效的乱,我们提倡前者,力戒后者,不要变成形式热闹、实际无效的课堂.三是要充分认识到集中集体智慧、发挥小组功能是全面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分小组围坐形式,目的是方便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和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通过讨论把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达成小组共识,发言人的意见是代表一个小组的意见,而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让学生从“我的看法是什么”变成“我们的看法是什么”,从而充分集中体现集体智慧、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功能.四是要充分认识到认真总结反思是课改成功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课堂活动的反思、对教法和学法的反思等等.可以对一堂课进行反思,也可以对一段时间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对课改过程中的某一个细节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整个课改工作进行反思.记录点滴成功的经验,记录课改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惑和问题,然后再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逐渐解决、逐渐提高、逐渐成熟.总之,只要我们在意识上树立起课堂必须让学生参与的理念,从思想上打消上述三种顾虑,工作中紧紧抓住上述两个关键,充分认识到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