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概况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占亚洲面积的21.8%,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濒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国土北起漠河附近黑龙江主航道,南达南沙群岛南缘的曾母暗沙,南北伸延约5500千米,西起帕米尔高原,冬至黑龙江省抚顺县境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约5200千米。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拥有14个邻国,东临朝鲜,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西部和西部和西南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南接越南、老、缅甸。
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1.8万多千米。
中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和台湾岛东面的太平洋。
沿海分布6500多个岛屿,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岛屿海岸线长14000千米。
海洋与屿中国大陆所濒临的海洋,由北至南分为海,东海和南海三个海区,渤海为中国的内海。
这四个海区中,除外南海具有大洋海盆地特征、深海较大外,大部分为深度较浅的大陆架,最适于鱼类繁殖回游,为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有广阔大陆架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思。
沿海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大小岛屿共有6500多个,其中约85%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路近岸和南海之中。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面积约3.39万平方千米。
钓鱼岛、赤尾岛等岛屿,南海共有200多歌岛,礁滩、暗沙、分属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南沙群岛则是中国最南的岛屿群。
另外,还有长山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岛等。
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有低平宽广的平原,有起伏和缓的丘陵,有峰峦高耸的山地,有海拔较高、面积广大的高原,有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
中国的地形,从总体上看,山地多,平地少。
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2\3以上,平地不足1\3。
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4(其中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占26%),在500米以下的占1\4。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3000~5000米;第二阶梯是海拔在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准格尔、四川等盆地;第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东的三大平原以及江南、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和丘陵海拔分别在200米和500米以下。
高山。
高原都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这一线以东。
黄河、长江、珠江等主要河流发源于西部的高原、山区,顺着地势的倾斜,东流入海。
这种地势特点,一方面,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东部的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使海流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蕴藏有利于多级开发的丰富水力资源。
中国的气候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
中国的东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中国南北的气温差别较大。
中国北方,冬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一片洁白世界。
当北方的哈尔滨人冒着严寒参观闪冰灯游园会时,南方的广州却是百花盛开,春意盎然。
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炎热,降水较多,雨热同季,给农业带来了极大好处。
全国的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东南部地区较多,如台湾的火烧,年平均降水量多达6557.8米;西北部地区降水少,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0米。
行政区划分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分为四级。
第一级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第二级为地区、盟、自治、地级市;第三级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第四级是乡、民族、镇、自治旗、苏木、街道办事处。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目前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共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此外,中国还设置了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由北京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北京最早称作蓟。
唐时,蓟城又称幽。
距今了幽城,建立都城,把蓟城改称燕京。
金正式在蓟城建都,改名中都。
元建立了版图阔的大帝国,并把首都迁到北京,在这里重新营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市,称大都城。
今天的北京城实际上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起来的。
元被推翻后,明初元大都改称北平府。
明成祖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后又改京师为北京。
清建都北京,沿袭了过去的名称。
1930年国民党时期把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北京市。
天津市:天津原始的名称为直沽塞。
1361年改称海津镇,为海滨渡津之意,同时,又称津门、津沽、沽上。
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曾视海河西岸,对这个地方很赞赏,提出要起个好名字。
有个大臣曾提议起名为天津,不久,朱棣称帝后,他便采纳了这位大臣的建议,把海津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都”。
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清朝把卫为改成州,又设天津县。
1928年天津被划为特别市,1930年又改为天津市,沿用至今。
上海市: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江岸上,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
称这个最早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
宋代时上海已是一个相当兴盛的小镇,小镇名上海。
鸦片战争后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28年设特别市,1990年改成上海市。
简称泸。
重庆市:北宋时重庆叫恭州,取意恭顺朝廷。
带了南宋,赵悖继位当皇上。
他是先锋王,后称帝,当时称此为“双重喜庆”于是将“恭州”改名重庆,一直沿用至今。
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称河北。
唐代时,在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设河北道,这是河北作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
清代称直隶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
今省境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
元代成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明称改置山西省,沿袭至今。
省境内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地处辽河流域,自战国至明代,都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用“辽”字作为政区名。
1928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简称辽。
吉林省:清初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
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为吉林将军驻地。
清末光绪时(1907年)将吉林驻地建为吉林省。
简称吉。
黑龙江省:黑龙江名称最早见于《辽史》,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
清初(1683)设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
清末光绪时(1907)建为黑龙江。
简称黑。
江苏省:以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为名。
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司,江苏之名始此。
简称苏。
浙江省:因钱塘江流盘回曲折得名。
明初建为浙江省。
简称浙安徽省:以安庆府和徽州的首字为名。
清顺治初改设安徽巡抚,安徽之名始此。
安徽省简称皖。
清代建省后因省会在安庆府,安庆府别称皖,简称皖。
福建省:唐代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
福建是因五州的首次二州而得名。
明代时建为福建省。
福建古时为闽越族居地,因而简称闽。
江西省: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向东北流。
在隋唐以前,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以北、滩水以南的地区为江西。
唐开元时将原江南道的西部分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始为政区名称。
因有赣江纵全境,故简称赣。
山东省:山东原先是地区名。
秦汉时化指崤山以东为山东。
唐时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
宋在开封以东地区设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
金代建都中都(今北京市)开封已不是京都,因改京东东、西都为山东东、西路,其中山东东路辖区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山东开始作为政区名称。
明初建为山东省。
省境在春秋时为鲁国地,故科称鲁。
河南省:河南在黄河以南而和名。
在战国时还是一个地区名。
唐代时人全国划分为十道,即以当时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为河南道,河南始为大致区名称。
明初建为河南省。
省境于《禹贡》为豫州之地,故称豫。
湖北省: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宋代时以洞庭湖以北至于荆山,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自此得名。
清代置湖北省。
湖北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
故简称鄂。
湖南省:因在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唐代设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
宋代时以湖南地区设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
湖代置湖南省。
湖南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广东省:五代时称今广东、广西地区为广南。
北宋初建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后简称广南东路为广东路,明初建广东省。
后人称两广为两粤,称广东为粤东,故广东省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明初建广西省。
1958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
因秦时置桂林郡于此,而且广西自宋至清治所都在桂州即桂林府,故科称桂。
海南省:简称琼。
唐朝时,因境内“土石俱白如玉而润”被称之琼山。
之后,海南的名字与“琼”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琼州、琼管、琼莞、琼台、琼崖、琼瑶、琼岛之称。
四川省:宋代以今四川大渡河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
元代始合四路设四川行省。
简称川。
又因境内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贵州省:以城市而得名。
宋代记载把唐设置的矩州写成贵州,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
以后的行政建制即以治所所在的“贵州”二字为名。
明永乐时建贵州省,简称贵。
又因省境在唐代属中道,故简称。
云南省: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
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今风仪一带,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去南。
以后,去南名称就沿用为政区名。
元代建为去南行省。
简称云或滇。
滇是因为省会昆明附近一带三古代曾是滇国的地方,故名。
西藏自治区:元时称西藏地区为斯藏(斯一作思),隶属于中央的宣政院,“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沽“的意思。
清代初,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
西藏办事大臣进驻拉萨,隆五十八年(1793年)《钦定西藏章程》公布,西藏正式成为政区名称。
辛亥革命后称为西藏地方。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
陕西省:以山川得名。
周成王时将王千里之地(西起泾渭平原,东抵伊洛流域)以陕陌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因而后人称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以西地区为陕西。
唐代设置陕西节度使,这是陕西作为政区名的开始。
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
简称陕。
又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亦简称秦。
甘肃省:以城市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