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国际比较
(动静比较分析)
姓名:梁家祺
学号:2008053054
班别:金融08
偿付能力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方式的比较
1.静态监管
(1)静态监管的动态性和预测性较差。
(2)静态监管一般不能检测所有对公司偿付能力影响的风险因素。
(3)静态监管已难以适应保险业中保险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样化
以及投保人选择权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动态监管
(1)动态监管更具预测性、灵活性。
(2)动态监管更具有效性。
序
发达国家对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1993年越来越多的国家注目于保险业蓬勃发展所导致的税赋流失、资本过快流动、危机防范技术滞后等有害于经济健康发展的危险信号。
因此,各国均在各自保险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逐步形成了基本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保险监管系统。
其中,又以美国的监管最为先进。
美国是世界第一保险大国,无论是初步监管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财务分析追踪系统(FAST) 和风险资本要求法(RBC),还是动态的现金流测试(CFT)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许多国家都参照美国的IRIS体系来建立自己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
如英国的“偿付准备金法”、加拿大的最低持续资本和盈余要求(MCCSR) 以及日本的“最低偿付能力标准制度”,均是有自己特色且值得借鉴的监管方式。
对于偿付能力的监管方式,可以从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两个角度来分析。
偿付能力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方式的比较
1.静态监管
静态监管是一种传统的监管方式。
由于技术要求程度不高,具有监管成本较低、简单实用等优点,静态监管在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中被各国所普遍采用。
在静态监管中,一般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分别从保险公司财务指标(如美国的IRIS和1FAST)和资本( 如美国的RBC和加拿大的MCCSR)这两个方面入手来评价其偿付能力,是对保险公司的初步监管;它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一定的警戒作用,是运用最为普遍的监管方式。
但是与动态监管方式相比较,静态监管方式有明显的缺点:
(1)静态监管的动态性和预测性较差。
静态监管一般是根据保险公司上交的前一年或前几年的财务报表及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来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与预先设定的一些指标相比较来预测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各种风险,因此其动态性与预测性较差。
由于时间跨度较长,经济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使得静态监管难以迅速地或动态地检测出公司风险状况的变化,从而可能丧失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时机。
(2)静态监管一般不能检测所有对公司偿付能力影响的风险因素。
虽然偿付能力静态监管中的风险资本要求法(RBC)对风险的考察较为全面,但大部分静态监管不能检测所有对公司偿付能力影响的风险因素。
如果公司保险金额大幅增长,而保费收入不增长或增长较慢时,可能会降低对公司最低偿付准备金的要求,这样公司偿付能力就可能出现问题。
另外,它对于资产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几乎未能考虑。
(3)静态监管已难以适应保险业中保险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样化以及投保人
选择权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投资方式等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具有不确性,因此保险公司在未来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
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型保险产品的风险,规避投资风险,对保险公司与保险监管机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偿付能力的静态监管方式,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2.动态监管
偿付能力的动态监管是一种比静态测试更科学、更合理的监管方式。
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动态监管更具预测性、灵活性。
对寿险公司而言,动态测试尤其是现金流测试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资产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基本假设来分别测试,及时发现威胁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消除和缓解这些因素的方法;便于寿险公司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投资计划和管理方案,确保公司保持其持续的偿付能力。
(2)动态监管更具有效性。
对保险监管机构来说,寿险公司的精算师从动态角度分析、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公司未来财务实力和偿付能力的影响,使各项分析更接近当前的实际运营情况,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每个寿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使监管机构能更清楚
地了解各家寿险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了保险监管的精确度和有效性。
然而同时,动态监管也存在着不足。
首先,现金流测试只分析寿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的充足性,并不直接评估资本的充足性;其次,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的所有情况。
如美国的CFT考虑的只是现有业务的现金流情况,而未对新业务进行假设,因此它只适用于长期产品以及对经济条件变化非常敏感的业务;再次,动态监管的技术性要求比静态监管更高,需精算师与监督机构更为有效的工作来配合,因此其监管成本也相对较高。
总之,虽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与指标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的监督与管理,而且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两种监管方式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维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静态监管是基础,动态监管是在静态监管基础上更高一级、更有效的监督;但动态监管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必须满足特定的假设、特定的行业,需要运用更为复杂的数理模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所以,无论是动态监管还是静态监管,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定性,关键还要看它是否符合一国国情,是否有利于整个保险行业的稳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