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
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成熟,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新型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带动了健康产业发展。
作为追求健康、返朴归真与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生态旅游备受推崇。
1 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
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2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 同时也改善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经济收益, 我们必须大力开展生态旅游。
然而, 目前的生态旅游仍只是一个新概念, 因为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的理解, 他们还普遍认为“旅游业”只是“无烟工业”, 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现阶段, 生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2.1.1 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无论是从概念内涵还是从具体生态旅游实践发展上看, 环境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 而环境保护是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的。
正是对这一公益属性的忽视造成了当前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具体表现为: 1 )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
如: 景区城市化建设突出, 滥砍滥伐、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景区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大量现代建筑物被引入原始生态区, 景区原有植物遭到严重破坏, 野生动物受到严重干扰等等。
2 )过多的游客进入以及不当的旅游行为超过环境承载力, 随环境造成了破坏。
3 )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污染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而破坏景区环境, 而且有覆盖面越来越广、破坏程度越来越深的趋势。
2.1.2 生态旅游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展示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发生态旅游地区的重要优势资源,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则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
而生态旅游的初衷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 促进资源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但在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生态旅游作为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1.3 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缺失旅游者想通过生态旅游走进自然、认识自然, 从而达到自觉保护自然。
因此, 对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应该是生态旅游活动组织的关键环节。
然而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仍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和缺乏专业人员, 现有设施陈旧不堪, 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残缺不全, 展示手段更是保守落后、形式单调, 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 生态旅游区的导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 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2.1.4 当地居民社区无法从生态旅游中获益生态旅游开展的初衷是想通过开展各类生态旅游实践活动, 达到扶贫的效果, 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 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 目前社区还未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去, 当地人参与的主要形式只是停留在卖旅游纪念品的阶段, 这种零散的参与形式无法根本解决当地居民的贫困问题, 又导致市场管理混乱, 最后还会影响景区的主题形象。
2.2 对策2.2.1 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大植树、种花、种草力度,尽快提高森林和绿地的覆盖率,力争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2.2 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2.2.3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
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2.2.4 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因此,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专项旅游产品。
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2.2.5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倾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延长其逗留时间。
2.2.6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
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
3 旅游地的类型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3.1 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山地是综合型的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
山地系统由于土壤、植被、生物、气候系统的垂直带谱分布明显,特别是我国地貌的区域的界山往往具有东西或南北自然环境的过度性质,不仅出现生态的、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温景象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3.2 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广东肇庆市的星湖风景名胜区,包括七星岩和鼎湖山两部分,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很多游人对它评价很高,堤上杨柳、凤凰木成行,宛如几条绿色带子飘落在碧澄的水面上。
3.3 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
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风吸尘、降低噪声、净化水质、调节气温等多种生态功能,环境质量一流,特别是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森林植物又能产生一种精气,也叫植特芳香气(外国称“芬多精”)可以杀灭有害细菌,消除病菌,具有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哮喘、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的功效。
3.4 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
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都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草原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游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可以大大地缓解生理、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
并且草原上独特的气候以及高质量的空气,是夏季避暑疗养的胜地。
此外,与草原自然风光相协调的民族风情体现了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对旅游者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5 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充足的日照阳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要条件。
海洋度假生态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和阳光,海滨或海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疗养的胜地;二是海洋资源,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更是诱人;三是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气势壮观,构成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
3.6 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
湿地之所以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除了其一般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外,还因为它为众多的生物种群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从而拥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堪称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成为鸟类特别是候鸟的繁育和越冬的天堂。
因此,湿地的生态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能给游人提供的新、奇、特、旷、野等观光旅游内容。
3.7 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玉龙雪山以险、秀、奇著称,它是一个集观光、登山、探险、科考、度假、郊游为一体的具有多功能的旅游胜地。
整个雪山集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各种自然景观于一身,构成独特的“阳春白雪”主体景观。
3.8 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3.9 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现在,徒步探险已经发展成一种旅游时尚,甚至正在掀起一股潮流,徒步探险不再是少数的几个侠客或者地质工作者的专利——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种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形成。
4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生态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发展,扩大了区域的经济来源,解决了当地脱贫致富问题。
然而生态旅游区各方面的管理措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隐患,对区域资源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加强管理是生态旅游区管理工作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4.1 将预先控制、现时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进行旅游全过程管理在事先控制上,主要可以通过一些媒体,向旅游者进行有关方面的提前告知。
提前告知不仅利于游客以自己的旅游需求和目的做出决策,而且不会让游客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至于损害旅游地的形象。
在事后控制上,关键的问题是疏导游客。
首先必须预先进行形象宣传与重塑,并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向游客传达,以改变游客心目中原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增强游客对这些区域的关注力与兴趣,从而减小游客对热点景区(点)和生态脆弱地段的环境压力;对于暂时性的规模较小的游客过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在旅游区附近设立带有一定教育性质的休闲场所来解决,既解决了游客等待的烦燥心理,又为游客集中了解地方文化提供了媒介和场所。
4.2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控制游客行为首先是改变标示牌上内容, 即改变“严禁”、“罚款”之类的标语,以能表现旅游景点自身特色的亲切宜人的新鲜标语展现给游客,。
其次是改变通过罚款或其他惩罚手段的形式来杜绝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而是可以通过开发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来引导游客行为由不文明向文明逐步转变。
可以对一些有特殊贡献的游客实行奖励或可以成为景区的形象代表,在旅游中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或者可以设计一些适宜不同年龄群或不同职业游客参与的游戏娱乐活动,让游客在娱乐体验中深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