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优选)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优选)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肌力评估 步态分析
情景互动
病历档案管理存储功能,患者 的个人设定值及训练信息(如 主被动训练持续时间,痉挛产 生时间,肌力等级等)会在训 练过程中呈现并保存在文档中。 可外连打印设备将病历文档打 印出来。
患者可通过情景互动的游 戏环节游戏主动参与治疗, 游戏采用虚拟计分功能, 能激发患者的治疗兴趣。
( [2] Hess S,Wemer C,Bardekeben A,et al.Bodyweight-support treadmill traning after stroke[J].Curr A theroscler Rep,2001, 3:287-293 ),诱发分离运动,抑制异 常的运动模式
生物载荷
强化刺激下肢的本体感觉, 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有 助于功能的恢复。
痉挛侦察
病人在进行训练治疗时过程中,有可能会因肌张力亢进而 引起痉挛,而下肢康复训练系统能探测到这种情况,一旦 痉挛出现,系统便开启防痉挛功能,提高了下肢智能反馈 训练系统的安全性,病人也能更放心地使用
语音反馈
信息储存
(优选)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 统
实现运动控制-神经功能重塑
• 脑控制运动而非肌肉,脑损伤康 复强调运动模式的改善——核心
• 反射学说:感觉传入信息控制运 动传出信息,运动为反射综合
中枢神经可塑性促进功能重组的必要条件
条件: a.神经突触的效率取决于使用频率,运 用越多,效率越高 b.要求脑组织承担新的、不熟悉的功能, 没有反复多次训练不可能完成 c.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CNS功能恢 复很重要
传统的训练
临床上常用的行走训练
站立行起架 支具矫形器 Motormed训练器
平行杠训练 步行训练器 减重训练器
常规治疗的局限性
目前在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步行训练的方法是以治疗师为 主导的以手法为主,辅助使用康复器材等对患者进行步态 矫正及步行训练。
其局限性在于,只有在立位平衡达到稳定后,才能进行 步行训练。并且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或平行杆分担下 肢负重进行的步法练习,不能很好地矫正患者的步态,并 且由于增加了上肢用力,导致步行时姿势异常[2] 。
以在卧位下行走 • 反负重下的站立行走,抑制
痉挛 • 专用悬吊带,减轻病人下肢
所需承受的身体重量
后仰
• 调节范围: 0~10° 腰部后仰角度
• 训练时,腰部略微 后仰可托起病人的 上半身重量,使病 人感觉更安全,有 助于病人放松全身 肌肉来进行训练。
踏步
步态控制---采用 伺服电机控制系统,运 动过程中完成了初速度、 加速度、减速度的三个 变速程序,有效地模仿 了正常人的生理步态。
实时显示病人训练过程中 腿部及足部受力情况,动 态分析病人每时刻腿部受 力情况。
步行三要素
功能特点
• 1.减重装置
3.站立功能
• 2.踏步运动
4.后仰功能
• 5.语音提示 • 6.痉挛侦查
A1机体功能介绍
站立
• 0-80°的渐进性站直立床结 合下肢的主被动踏板运动可 达到循序渐进的训练,防止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改善 心血管调节能力
• 不同角度卧位下的站立 • 让不具备站立能力的患者可
通过改 善 、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改善 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 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并促进神经肌肉功 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 功能等。
在踏步运动过程中进行体位变换,增加 循环血量,增大静脉血回流循环,防止 位置性低血压。
在减重状态下改变体位,进行踏步运动训练,最高 程度地模拟人正常行走的生理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