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孢蘑菇种植技术

双孢蘑菇种植技术

双孢蘑菇,也称蘑菇,洋蘑菇,是世界第一大宗食用菌,蘑菇的营养价值极高,目前,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

双孢蘑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北方地区稻草、麦草丰富,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双孢菇经过长期选育有白色、棕色和奶色三个变种。

白色变种俗称白蘑菇,来源于法国,其色泽纯白,外观好看,鲜食及加工罐头都很适宜,历来各国栽培甚多。

棕色、奶色变种色泽欠佳,虽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但质量较差,因此较少进行人工栽培。

目前我省栽培双孢菇的主要品种有As2796、F56。

2796菌株鲜菇圆正,无鳞片,有半膜状菌环,菌盖厚,柄中粗,较直、短,组织结实,菌褶紧密,色淡,无脱柄现象。

F56菌体白色,菌盖厚、柄中粗,无脱柄现象,与2796形态特征相似,产量高,品质好。

(二)营养特性双孢菇是草腐菌,生长发育需要的碳素营养可通过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获得。

所需要的氮素营养可通过腐熟的牲畜粪等获得。

因此,各种农作物秸秆和各类粪肥,可作为栽培双孢菇的养料。

双孢菇子实体分化和发育的最佳碳氮比为17∶1。

1、碳源双孢菇是一种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发育。

双孢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必须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双孢菇菌丝分泌的酶将它们分解为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后,才能吸收利用。

2、氮源双孢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铵盐、蛋白胨、氨基酸等,因此,配制培养基时,除了用粪草等主要原料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铵以满足双孢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3、矿质元素双孢菇生长还需要一定的磷、钾、钙等矿质元素及铁、钼等微量元素。

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满足双孢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环境条件1、温度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32℃,最适22~24℃,25℃以上菌丝虽然生长很快,但纤细无力,且易早衰。

32℃以上菌丝发黄,倒伏,以至停止生长。

10℃以下,菌丝生长缓慢。

子实体形成的温度是6~22℃,最适14~16℃,低于12℃子实体生长缓慢,16℃以上,子实体生长快,但柄细长,皮薄,易开伞,质量差,产量低。

2、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培养料含水量低于50%时,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而纤细。

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65%;覆土含水量保持在18%~20%;空气相对湿度85%~90%,超过95%,菌盖易发生各种细菌性病斑,若低于70%,菌盖表面变硬,易空心、白心,低于50%,停止出菇,菇蕾会枯萎死亡。

3、光照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线,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生长的,但不能强光照射。

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价值差。

4、空气双孢菇需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双孢菇属好气性菌类。

菌丝体阶段、子实体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

出菇阶段,CO2浓度应控制在0.1%以下,否则子实体菌盖小,菌柄细长,易开伞。

5、酸碱度双孢菇宜稍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不利,而且容易产生杂菌。

菌丝生长的pH 值范围是5~8,最适7.0~8.0,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0,土粒的pH值应在8~8.5。

每采完一期菇喷水时适当放点石灰,以保持较高的pH值,抑制杂菌孳生。

二、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一)栽培配方(按100平方米栽培面积计)配方一:麦秸(稻草)1500千克、干牛(马)粪1500千克、尿素20千克、豆饼5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石膏粉40千克、碳酸钙30千克、硫酸铵15千克。

料的pH值8.0。

配方二:麦秸(稻草)2250千克、干鸡粪750千克、尿素17.5千克、饼肥7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碳酸钙40千克、硫酸铵15千克。

料的pH值8.0。

配方三:玉米秸1500千克、干牛粪1500千克、尿素25千克、棉籽壳300千克、磷肥40千克、石膏60千克、石灰50千克。

料的pH值8.0。

(二)栽培技术1、发酵料堆制(见第四章第一节粪生草菌栽培流程)2、培养料进棚铺床(1)入棚前的工作①地床翻新,阳光曝晒,整平地床(中间呈拱状),提前3天喷3%~5%石灰水(或先撒一层石灰粉,再用清水喷湿与地湿接通);喷一次0.5%敌敌畏(或敌百虫),严防在地湿如泥时进行铺料。

②地铺玉米秸(不铺也可):为了增加透气性,加快发菌速度,降低土层的降温影响,可以在地床上铺一层(1~2根厚)玉米秸。

发霉的玉米秸不用,扒去叶子,长度和地床宽度一致,先用5%石灰水浸泡24小时(浸泡时加入0.2%克霉灵),捞出沥去表面水,稍晒干。

玉米秸铺好后撒一层石灰粉,以防霉变,也可在床面纵横挖沟,增加透气性。

③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的棚用硫磺4斤,加1-2斤干燥松木屑,混合均匀,销泼点酒精,点火即然,熏蒸消毒。

为了除虫,也可在里边加0.5斤敌敌畏一起熏蒸,密封24小时后开窗通风换气。

空棚消毒应比进棚时间早一天,药品应分2-3处点燃熏蒸,以便于扩散各个角落。

(2)培养料入棚①入棚时间在清晨较好,因为天气不太热,速度要快。

刮大风、下雨时不要入棚。

②入棚铺床:底下先铺一层约3-5厘米厚的发酵长麦秸料,然后把麦秸和粪料的混合料均匀的铺在上面,料厚20厘米左右,中间稍拱,稍微平整,不可压实,料的厚薄应基本一致。

(3)实棚消毒铺完料后,菇棚内外打扫干净,无用之物搬出菇棚外,关闭门窗和通气孔,每100平方米用甲醛4斤,高锰酸钾2斤,分放在3-5个容器中进行熏蒸消毒。

先从里边开始,边倒入甲醛,边放入已用卫生纸包好的高锰酸钾,一边后撤,最后密封棚门,消毒24小时。

在操作方法上,也可先放入高锰酸钾,再放入备好的甲醛,由于甲醛遇上高锰酸钾后,化学反应相当快,随即便可放出甲醛,所以都应事先称好、量好。

消毒后,打开门窗和通气孔,进行通风换气至棚内无甲醛氨臭味,待测定料温无回升并稳定在28℃以下时(约需3天左右)便播种。

3、播种(1)播种时间播种时最好避开高温天气。

如是阴天可整天播种,不要拖延时间,尽快播完。

若是晴热天,最好安排下午4-5点种开始播种,争取当天播种完毕。

播种时,以棚温在22℃-25℃、料温在24℃-26℃为宜,最高不超过28℃,播种后应每天检查料温,以防高温烧死菌种。

为便于检查,空间挂一般温度计即可,而料内最好插入医用体温表,以防读错。

(2)播种日期冀中南平原地区播种日期一般在9月1日至9月10日,气温低时应提前、高时延后,料层薄者应提前,厚者应延后。

因为在不增加增温设备的情况下很难跨过冬季,所以有条件的农户,最好加上增温设备,以便冬季出菇。

实践证明,适当提早播种,确实利于提高产量,这是北方蘑菇的栽培规律。

(3)播种前的准备工作①整理料层合料面:料层厚薄不均,料面高低不平,是造成发菌程度不一,从而造成串土速度不一,直至出菇不匀的首要原因。

所以在播种前必须进行料层整理,达到厚薄一致,“料不平”、“土找平”的懒法必须防止。

②检查料中有无氨气和螨类:氨气杀菌,螨虫吃菌,这是播种前必须除掉的两大祸害。

一般来说,除虫螨从堆料三翻就开始除治,万万不可等到播种前才想起业,因为它既带来了操作麻烦,又延误了播种时机。

为安全起见,检查氨气和螨虫还是要进行的。

检查氨气:用pH5.5-9的精密试纸,放在随时挖的料坑空间,周围不得碰到培养料。

若pH 值超过8表明有氨存在,可喷洒2%甲醛除之;若pH值大于9,表明氨重,绝对不行,可按每一百平方米洒50~80斤过磷酸钙细粉,再重新翻料整平料面,消除氨气,因为氨多必伤菌,也易长鬼伞,必须除之。

检查螨类:可用薄膜铺放在一处料面上,经过1小时左右,检查薄膜上是否附有螨虫。

如果发现有,可喷洒1000倍的除虫菊酯或3000~5000倍的氯氰菊酯,密封24小时。

严重时应采用磷化铝熏蒸,多层床架棚可按每平方米用1片,因产剧毒,严防密封不好而漏气,严防在家院菇棚中使用,严防未散完气而进菇棚操作,通过散气24小时后才可入棚。

③菌种准备:将菌种瓶的外部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3%漂白粉或0.1%克霉灵)反复擦洗干净,并在其浸湿棉塞后,用镊子拔出。

然后把瓶子打破,小心地去掉玻璃渣。

先去掉上部盖料层,再将菌种捏碎,不能揉搓,切不可捏成单个麦粒,也不可损伤麦粒上的表皮菌丝。

然后放入已消毒过的脸盆中,用时轻轻抓出。

(4)播种方法播种时,菌种量的计算是每平方米1.5瓶,若九月下旬播种应3瓶。

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菌快,不污染,出菇早,产量高。

先将菌种的三分之二散播在料面上,一定要均匀,要用铁叉或竹尖轻轻抖动培养料,使麦粒菌种落入3~5厘米厚的料层中(相当于表层混播),把余下的另三分之一菌种散播在料面上,用木条轻轻拍动,使菌种紧贴料面,不能让菌种架空。

在靠近门帘及通风口等容易干的地方盖上报纸(预先用0.5%甲醛喷湿)或地膜,以防料干。

料稍干者,可用地膜覆盖3~5天,萌发定植后揭掉。

播种后轻轻压实(合成料要压实一些),既使菌种和料接触紧密,又要透气保湿。

料湿务必轻压,料稍干者可适度重压(最好事先喷0.5%石灰水补湿),晚期播种的,要适度重压,以便保湿、保温。

播种量大小与产量有关。

一般不超过三瓶,不少于一瓶。

播种量大的应适当播到下层去(国外全是混播,因为都用标准的二次发酵),造成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料层的混播;万万不可集中在表面,以防止产生密菇、球菌和死菇。

蘑菇出的倒是挺密,但全不合格,有产无质。

增加播种量,再加上混播,确可提高产量。

因麦粒本身就是营养源,这也符合国外覆土前菌料层补养的原理。

再者,发菌也快,覆土、出菇也早,可延长出菇期,从而增加了产量。

有人舍不得多买一瓶菌种,只要多出一斤蘑菇,本钱不就回来了吗?况且也决不会只多出一斤蘑菇,而很可能是5~6斤,应该算清这个帐。

4、播种后的发菌管理播种后2~3天内,菇棚(房)内以保湿为主,微量透风为辅,切不可一点不透风,门窗、透气孔等可半开半掩,少开多掩,通风孔可挂草帘或堵上用网罩包蓬松长麦秸的堵孔包,做到保湿又透气。

紧闭门窗,密不透气容易造成高温高湿而诱发杂菌。

棚温以22℃~24℃为宜,料温24℃~26℃为好,尽快使菌种萌芽,又要严防菌种及料面干燥。

播种后4~6天,菌丝已开始或已长入培养料,应以换气为主,小通风为辅,适当增加通风量,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防止杂菌滋生。

同时要检查菌种成活情况(若有的没成活可补播)和床面杂菌情况。

发现毛霉要加大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控制发展;发现有绿霉点,可在霉点上摊由石灰、粘土和漂白粉三合一的泥糊,控制其蔓延和传播。

为了防止杂菌滋生,播种三天后,可在空中喷洒0.1%克霉灵或0.5%甲醛溶液。

喷时戴上口罩,减少吸入中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