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方剂学解表剂
附方
麻杏苡甘汤 病因 风寒夹湿,寒轻
麻黄加术汤
风寒夹湿,寒重
主治 肢体筋脉挛急,屈 肢体痛不可侧
伸不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物 苡仁
苍术
附 方
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组成: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
附
三拗汤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
桂枝汤
难点:卫强营弱
阴(营)阳(卫)的关系
《内经》 (生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病理)“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浮越于外)
方解
君:桂枝 助卫阳,祛风邪 臣:芍药 益阴,敛营幻灯片 23 佐:生姜 散邪,止呕
大枣 益气补中,滋脾生津幻灯片 23 使:甘草(是麻黄汤中甘草剂量的两倍)
方
华盖散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茯苓、陈皮、苏子、桑白皮。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外感风寒证。
桂枝汤
Ⅰ类 《伤寒论》
辛温解表
学习意义
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
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础方
病机 外感风寒 营卫不和 恶风
风寒 腠理疏松
发热 有汗 鼻鸣,干呕 脉浮缓或浮弱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新用
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方加五皮(生姜皮、 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 皮)
病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某男,50岁,冬季出差,当晚发烧,T39℃, 恶寒重,盖两床棉被仍冷得发抖,周身疼痛,咳 嗽不止,苔薄白,脉浮紧。服用麻黄汤原方,1 剂后,温覆衣被,遍身汗出而愈。
思考:为什么能用麻黄汤收效?
如: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当归四逆汤
2、无表证的自汗
伤寒论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排除脏腑其他疾患), 时发热,自汗出不愈,此卫气 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病 自解,宜桂枝汤主之。
机理:卫阳郁于肌表,郁热迫 津外泄,热随汗而解,须臾热 积而热又作。
北京郝万山医案
某男,56岁,每日下午3时开始出现烘热, 随后全身大汗,以致湿透两层衣服,病 程三个月,前医用滋阴降火、清热降火、 益气固表、收涩敛汗等方法,效果不显, 特别是用收涩敛汗之后,汗虽不出,但 烦热特甚,难以忍耐。
治疗:桂枝汤,嘱其下午一点半左右服 药,每日只服一次,连服六剂而愈。三 个月后,复发,再用六剂痊愈。
应用
1、桂枝、芍药的剂量比例
2、服用方法 服药后,饮热粥,以助药力 温覆,遍身微汗。 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变化:一服汗出病瘥,
停后服,不必尽剂。 忌口:高热量或难消化食物
辨证要点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基本配伍组合
麻、桂相须 麻、杏宣降
(气的运行正常,不仅要通畅,还要维持升降出入的平衡)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近代名医恽铁樵(使用麻黄汤的标准) “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 意两点: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 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舌润,舌质 不绛,口不渴),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 法,方可药到病除。”
曹颖甫:病汗也,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固护 营阴也;药汗,调和营卫而解。
比较病汗与药汗
部位 温度 病人感受
病汗 局部 凉 粘滞不爽
药汗 全身 热意 神清气爽
★比较:麻黄汤
相同点:风寒表证
不同点 1、病因 2、主治证 3、治法 4、用药及其特点
对“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的理解
1、本方通过配伍,可调理脏腑气血阴阳
一次出诊天心阁,一对姐妹,同时患麻 疹。其姐发热面红,日赤畏光,苔黄纹 紫,疹点已现而色红;其妹面白身冷, 微微汗出,偎在母亲怀中,苔白纹青, 疹点隐隐可见而色淡红。
概述
4、使用注意
(1)不宜久煎。 (2)温服,避风寒。 (3)勿发汗太过,以微汗为佳。 (4)忌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5)疮疡已破、虚性水肿、吐泻失水等勿用汗法。
清代程钟龄把“汗法”列入“八法” 之首
病邪在表,及时治疗,治之愈早, 疗效愈佳
邪不外解,深入于里,病情加重, 或转为他患。
中医中医方剂学解表剂
江而逊:“救治疑难重症 先从自己身上取得经验最好, 可惜我不能广患诸疾”
(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
概述
1.定义
以解表药为主,具有发汗、解肌、 透疹等的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
概述
2.适应病证
表证
麻疹、水肿、疮疡、痢疾初起有恶寒发热表证
概述
3、分类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
配伍结构
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相相制辅相相成成,,散汗中而有有收源,,汗中滋而寓能补幻化灯片 22
桂枝 芍药
辛
酸
甘
生姜 大枣
甘
化
化
阳
阴
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炙甘草
桂枝汤
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
桂枝汤
思考: 本证已有汗出,为何发汗?
徐灵胎:“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病 汗)乃营卫相离,发汗(药汗)使营卫 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淋家、疮 家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3、麻黄的剂量 4、体质弱或咳喘甚,用蜜炙麻黄 5、高血压患者慎用 6、红汗
红汗可发生在服药前或服药后
1、服药前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
自衄者愈 为什么是鼻衄?
2、服麻黄汤后,未得汗出,发烦目眩, 乃因阳气内扰,不得泄越所致。剧者则 发生鼻衄,邪可从衄而解。
麻黄汤在外感高热中的应用要点
无汗或汗出不彻 恶寒重 口不渴或轻微口渴,饮水不多
病案
伤寒阳郁吐血
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 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反剧。陶切其 脉反浮而紧,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 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戴佛延, 1979,古方医案选编)
表实证仍在; 无里热; 津液未伤,无口干舌燥等表现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正确看待参考书中医家的观点
《医林改错》:“发热有汗之症,从未 见桂枝汤治愈一人。”
王孟英: “改错所云者,乃温热症也。 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 用桂枝汤。”
透疹(湖南名老中医 刘炳凡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
Ⅰ类
学习意义 典型的组方结构 外感风寒表实的基础方
主治:风寒表实证
病机: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风寒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
身痛
腠理致密
肺失宣降
咳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
君:麻黄:散风寒、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佐:杏仁:降肺气;通腑 使: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