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1 概述 (1)1.2 疏散设施类型 (2)1.3 编制依据 (1)1.4 主要结构及工程量 (2)1.5 施工组织规划 (3)1.5.1 施工总布置 (3)1.5.2 施工组织机构 (3)1.5.3 队伍安排及任务划分 (4)1.5.4 资源配置 (5)1.6 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7)1.7 总体施工方案 (8)1.8 施工工艺 (9)1.8.1 支架施工 (9)1.8.1.1 支架地基处理 (9)1.8.1.2 支架搭设 (10)1.8.1.3 支架拆除 (10)1.8.2 模板安装施工 (11)1.8.3 钢筋加工与安装 (12)1.8.3.1 钢筋加工 (12)1.8.3.2 钢筋安装 (14)1.8.3.3 钢筋保护层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4 混凝土施工工艺 (15)1.8.4.1 混凝土配制 (16)1.8.4.2 混凝土搅拌 (16)1.8.4.3 混凝土运输 (17)1.8.4.4 混凝土浇筑 (17)1.8.5 踏步、栏杆、防护罩等施工 (18)1.9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9)1.10 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20)1.10.1 保证人身安全措施 (20)1.10.2 施工现场安全用电措施 (22)1.10.3 施工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24)1.11 文明施工保障措施 (25)1.11.1 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2 文明施工技术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桥梁疏散通道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2.《客运专线铁路桥上救援疏散设施》(通桥(2009)8302)3.《桥梁疏散通道补充设计参考图》(兰乌第二双线施桥参16)4.《临泽特大桥》(兰乌二线施桥LXS-10标-5A)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二、工程概述桥上救援疏散设施是铁路防灾救援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或桥上列车出现救援情况时用来快速疏散旅客。
并兼顾部分养护维修功能(日常的铁路养护维修中,工作人员可以借助该设施上下桥梁)。
桥上救援疏散设施沿桥梁全长每隔3km左右在线路左侧设置一处,并应避开河流或其他障碍物。
根据《桥梁疏散通道补充设计参考图》(兰乌第二双线施桥参16)给出里程,临泽特大桥设有两处救援疏散设施,分别为:DK534+564.39、DK539+419.86。
此两处地质情况如表1:1.疏散设施类型2.主要结构及工程量桥上救援疏散设施由疏散通道及其附属工程组成。
其中疏散通道包括休息平台、梯板、栏杆、梯梁、立柱、基础,附属设施包括安全防护罩、顶部休息平台安全门、桥上疏散指示标识等。
基础、立柱、梁、板混凝土等级:C35,垫层:C15。
临泽南跨兰新立交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各种混凝土共计21.2m3,各种钢筋共计约3.29t,梯板自重约22.26t。
程家河救援疏散设施各种混凝土共计23.04m3,各种钢筋共计约3.36t,梯板自重约22.26t。
Ⅲ号救援疏散设施各种混凝土共计31.79m3,各种钢筋共计约4.7t,梯板自重约23.12t。
三、施工组织规划1.施工总布置两座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工程量较小,混凝及材料运输全部依赖沿线便道完全能满足需要,其混凝土由2#拌合楼(75m³/h)提供,基础、立柱、梁板分开浇筑,两台搅拌车(8m³)就能满足浇筑需要。
2.施工组织机构成立辽河2号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作业架子队,负责施工组织、现场管理、物资调配、质量安全控制等。
施工组织结构图见下图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施工组织结构图3.队伍安排及任务划分救援疏散设施施工队分为支架、模板施工班组、钢筋施工班组、混凝土施工班组。
工程管理、技术指导及施工配合人员(测量、观测、试验)约50人。
四、资源配置1.劳动力组织情况临泽南跨兰新、程家河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主要施工人员配置表2.主要机械设备投入情况五、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六、总体施工方案临泽南跨兰新、程家河特大桥疏散通道采用顺坡式一,均设在无维修通道一侧(右侧)。
1.施工工艺流程图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施工工艺流程图2.施工工艺2.1支架施工2.1.1支架地基处理临泽南跨兰新立交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梯板自重约28.49t,程家河特大桥救援疏散通道梯板自重约23.12t,对地基的承载要求比较低。
原地基先清除表层松软土,再碾压夯实达到承载要求(300kpa)后施工10cm的C15混凝土。
2.1.2支架搭设本工程采用钢管扣件式落地脚手架搭设,支架布置如下。
立杆使用0.5、1、2、4、6m钢管和30cm顶托,纵桥向间距:1.2m,列数视梁板长度而定,临泽南跨兰新立交特大桥、程家河特大桥救援疏散设施纵向长度分别为29、24m,对应列数分别为62、54;横桥向间距:梯梁下0.3m,梯板下0.6m,两侧施工通道下1.2m,横桥向布置6排立杆,宽3.9m。
立杆顶部安装可调节顶托,立杆下部基础处理以后,垫20cm宽、5cm厚木板,将受力均匀分布在地基上,通过上下可调节钢托控制梯梁、梯板的线形。
支架立杆间设置纵、横桥向连杆系,联系杆间距为150cm。
横桥向每3列脚手架(3.6m)设置一排剪力撑,纵桥向选择中间4排设置剪力撑。
支架搭设完毕后在顶托上布置纵向和横向支承方木(梯梁下纵向方木14cm×14cm、横向方木10cm×10cm,梯板下均为8cm×8cm)。
在支架5m高位置设置撑杆,与地面夹角为60°,间距为1.5 m,水平布置9根撑杆。
支架搭设施工前,组织技术管理人员、相关班组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明确支架施工质量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支架施工质量。
2.1.3支架拆除在梯板砼养护完成后,开始拆除模板及支架。
支架拆除顺序为:从高端至低端,先上层后下层,按“先装后拆,后装先拆”的原则进行。
拆除的支架杆件堆码整齐,经检查整修后及时退库或回收。
2.2模板安装施工通道基础、支柱基础、通道墙及长方体立柱均采用普通钢模板。
立柱模板模板采用整体钢模分段分节安装,提前进行试拼、调整。
安装前模板表面要整修抹光、均匀涂抹脱模剂。
安装第一节立柱模板时,模板中心要与立柱设计中心一致,上平面要水平。
模板接缝用2mm 厚的橡胶条堵塞以防漏浆,且表面要平整。
模板安装完毕后设置必要的缆风绳固定,并用此来调整模板的垂直度和中心偏位,使之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梯板底模、梯梁底模和侧模均采用15mm覆面竹胶板,其他位置均采用薄钢板加工的定型模板。
模板加工时,四周预留1mm,安装模板时四周外贴1~2mm泡沫胶条,预防模板受水浸泡膨胀、挤压变形,同时防止漏浆。
底模由三层组成:由下至上依次为碗扣支架顶托上横向方木、纵向方木、竹胶板底模。
底模直接纵向放置于纵向方木上方,放置模板前先整平纵向方木,保证模板能与方木靠紧,不出现不均匀受力现象,救援疏散设施整个梯梁和梯板均斜布置,纵向方木必须用木楔块顶紧。
梯梁腹板侧模由里及外依次为:15mm竹胶板、竖向方木(8×8cm)背楞,方木间距0.3m,方木外上下设两道钢管固定,拉模筋上下设置两道,间距1m。
2.3钢筋加工与安装2.3.1钢筋加工采用钢筋调直机、交流电焊机、闪光对焊机、钢筋切断机以及钢筋弯曲机等机械设备进行钢筋半成品加工。
(1)钢筋接长采用闪光对接焊或搭接焊。
焊接前先选定焊接工艺和参数,根据施工实际条件进行,在试焊质量合格和焊接工艺确定后,方可成批焊接。
闪光对焊接头应熔接良好,完全焊透,且不得有钢筋烧伤及裂缝等现象。
两根钢筋轴线在接头处的偏移不得大于钢筋直径的0.1倍,也不大于2mm,两根钢筋轴线在接头处的弯折角度不大于4度。
(2)工班下料时,应根据梁体钢筋编号和供料尺寸的长短,统筹安排,采用连续配料法下料以减少钢筋的损耗。
(3)检验焊接接头的质量按规定每200个接头为一个检验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
(4)冷拉调直:I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大于20%;II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大于1%。
调直后的钢筋保证平直,无局部弯折,表面无削弱钢筋截面的现象,表面洁净,无损伤、油渍等。
(5)钢筋下料前,首先按照1:1的比例在钢筋场内按照标准断面放大样,制作标准钢筋。
每制作一个钢筋要和标准钢筋进行对比,防止出现不合适的情况,造成保护层偏大或偏小。
(6)钢筋连接时,钢筋接头应设置在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焊(连)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b、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c、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d、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2.3.2钢筋安装(1)为方便基础钢筋的安装,施工基础垫层时布置好架立筋,立柱钢筋的立筋与基础钢筋一起绑扎牢固。
(2)6m以下的立柱钢筋可以直接利用支架搭设施工平台分节进行绑扎,高度在6m以上的先在地面方木上绑扎好后利用小吨位吊车安装,利用支架进行固定。
(3)钢筋制作必须严格遵照图纸规定尺寸和钢筋编号。
(4)浇筑混凝土前,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的准确性。
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至少为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保护层垫块的尺寸保证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采用标准的细石混凝土垫块,其形状有利于钢筋的定位,不使用砂浆垫块。
(5)按图纸要求做好栏杆及防护罩的预埋件预埋工作。
(6)在钢筋安装调整后,应按下表对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7)钢筋绑扎时注意扎丝头均须进入钢筋区域内,不得外伸至保护层内。
保护层垫块采用高性能细石混凝土垫块,抗压强度不小于50Mpa。
垫块应按照钢筋直径制成十字形凹槽,绑扎在钢筋十字交叉处以保证垫块绑扎后不会转动。
底板垫块采用底部带齿状的方形垫块,侧面采用柱状垫块以减少与模板的接触面。
保护层厚度误差控制在0~5mm内。
(8)保护层垫块的设置要求:垫块呈梅花形布置,底板及翼缘板底面间隔不大于0.6m ,腹板处不大于1.2m,具体间距根据不同部位钢筋重量及垫块承压指标计算确定。
2.3.3混凝土施工工艺除垫层为C15混凝土外,基础、立柱及梯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均C35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1台HZS150站拌制,2台运输车运输,1台混凝土输送泵(天泵)配合漏斗、串筒及吊罐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