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么做就是高效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

怎么做就是高效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

怎么做就“高效”
山西 太原 成艳斌
2013.11 江苏师范大学 一线优秀教师培训
张兴朝教授 “问题解决”
郑毓信教授 “十年回顾”
两位教授共同传达给我一种独 特美丽的数学气质——那就是思考, 独立思考,向现象背后更深处思考。
• 以下节选自郑教授讲座稿
• 一个难得的聚会:“未来10年中国 数学教育展望”研讨会(2013, 6,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有重复使用的小正方体!”——平时很少 说话的学生2坐在第一桌,她紧皱眉头。
“两难” :这个问题还探究吗? 后面还有很多教学内容呢? 但学生的“问题”已经暴露…… 怎么办?
教师走到生2面前,俯下身子,拉着她的 手说:“我与你有同样的质疑,把你的想 法大胆的说出来!”
她鼓足勇气、红着小脸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 “其实,……孕育‘独立思考’的土壤,就 是生活,就是日常教学,就是每天的课堂, 就是和孩子们的每一句真实的对话。一个 教师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但一定要学会独 立思考,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全部尊严所 在。”
• “从某种角度讲,我的课堂有那么一点闪 亮的思想,就是因为我远离了那些‘专业 比赛’,剔除了一些权威思想的干扰和传 统思维的束缚,长期扎根于日常实践的田 野式生长,保持了最为可贵的独立性。”
(体积、表面积混淆?)
“咱们需要摆满这个容器,而你却只摆了 最外层,里面还是空的!”
“没错,你这样摆得不到1立方分米与1立 方厘米的关系,因为你里面没摆,当然没 有用完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就在这时—— 一个很小的声音钻进了我的耳朵: “最外一层是600个吗?肯定不到600个,
101eb58.html
另外几段文字
• 学术上的争论,是只对事不对人的, 这样的高端论坛上的争论是其他任何 场合都不会有的。郑教授说,学术就 应该争鸣的,而争鸣的最好的方法就 是面对面,哪怕拍桌子砸凳子。
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1)
• 陈士文、周建军(扬州育才小学),“关 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小学教学 研究》,2012年第11期
❖实效——高效
——山西 薛国权
案例1:“体积单位的换算”的案例
——常秀杰(海淀区七一小学)
材料:一个1立方分米的容器和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填充这个1立方分米的容器,需要
多少个能恰好填满?
(目标指向: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常老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 下面这一层正好摆了100个,如果前面、后 面、左面、右面、上面都这样摆,用不了 1000个,6个面只需要600个1立方厘米的 小正方体就可以了!”——学生1急切的表 达了自己的想法。
“也就500多个吧”,许多学生这样认为。 于是同学们在本上写着、画着、算着,还 有的同学紧皱眉头思考着。不一会,540个, 520个,480个,488个,同学们开始交流 了。
学生4阐述不同的结果:先看正面,铺满需要 100个小正方体,棱上的10个是公用的,在正面 已经数过了,所以右侧只需要90个小正方体,就 这样后面也需要90个,此时左面只需要80个。关 键是上面,4条棱上的小正方体都已经数过了,还 剩下8×8=64,64个小正方体。这样共 100+90+90+80+64+64=488个小正方体。
学生5:我也认为是488个,把上下两个面的 200个先拿走,再把左右两个面的10×8×2=160 个拿走,此时还剩下前后分别剩下8×8=64个, 这样共200+80×2+64×2=488个。
此时下课铃响了……
这时学生6大喊:“老师先别下课,我还有更好的 方法。”同学们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此时我怎 忍心宣布下课!“老师,用1000-8×8×8=488个, 1立方分米需要用1000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扒 开最外面这层,还剩8×8×8=512个小正方体, 扒掉的这一层正好是我们要求的,所以1000512=488个。”
• “应该明白了,我们不是从数学家的角度 为数学定义,而是为小学数学,为小学数 学教育,为了小学生享受数学教育。”
• 他们并以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自己的文章: “我们在继续思考,数学是什么?小学数 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2)
• 刘发建,“思想含量来自独立思考”, 《人民教育》,2010年第8期
• “他不停的说,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 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问你 一个问题,史校长,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特别是郑教授对新课标的“四基”提出质 疑时,可以说句句有理,字字如针,尖锐 而有逻辑。我们一线老师听来,会对许多 问题有了答案的。”
• /s/blog_719cd46a0
• 背景:为了弄清“数学是什么?”这两位 老师阅读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由于相关 的论点和说法并不一致,他们最终发出了 这样的感慨:“不想再摘了,摘多了,可 能会应了法国数学家韦伊的话:‘数学的 特别之处,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 解。’
• “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是数学家,我们是 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小学数学教育工 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 教育是什么?
相关报道:“‘未来十年中国数学 教育展望’研讨会感想2”
• “近十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大事就是课程改 革,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有争论……代表人 物分别是:刘坚教授,史宁中教授,郑毓 信教授,在本次会议上,这三人第一次见 面了……
• “史教授讲了在新课标下未来十年中国数 学教育应该如何走,刘坚教授则是用数据 作证据,证明课改是如何的正确,批评是 如何没有道理,他制定的诸如“小树长高 了”,“一百万有多大”是多么的好,多 么的不应该删去。而郑教授则是从质疑的 角度对新旧课标进行解读,
•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有‘思想含量’的 课是家常课,因为只有家常课,才是我们 一线教师独立思考的最佳定要有自己的 独立思考,不应迷信专家,更不应 盲目地去追随潮流。
我在思考:
什么样子的课堂就“高效”? 怎么做就“高效”? 有没有明显的标志?如果有,是什么? 大家心目中的“高效”课堂长什么样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