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为目前四川盆地内碳酸盐岩中最好的储层
川东地区 在11个构造上发现了石炭统气藏
四川盆地中晚石炭世沉积相图
(6)二叠系
为广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含有滨海沼泽相含煤层系 350-580m 上二叠统底部部分地区夹玄武岩层 P1 梁山组、栖霞组及茅口组 栖霞组 深灰色泥晶-粉晶灰岩、生物灰岩等 生油气层 上部白云岩为产气层 茅口组 下部为灰岩与泥质灰岩互层,上部为厚层块状 灰岩 已经在灰岩和白云岩中发现三个产气层
P2 龙潭组 海陆交互相含煤砂岩、页岩等,黑色页岩 为重要的气源岩层
长兴组 川东 次生白云岩和礁灰岩中发现高产气藏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相图
(7) 三叠系
四川成为半封闭的内海盆地,地势西高东低
T1 飞仙关组 东部为碳酸盐岩 向西变为碎屑岩
川东涪陵 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及灰岩、泥灰岩互层 三段 的鲕粒灰岩(20-40m) 工业性产气层
松辽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准葛尔 柴达木
2009年中国主要盆地石油产量
8000 7000 6000
万吨
7092.7
4615.1 5000 4000 2702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松辽 鄂尔多斯 准葛尔 塔里木 1089 1214 186 柴达木 16.7 四川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与下伏变质岩不整合关系 上统 陡山沱组 灰黑色炭质页岩 白云岩360-500m 灯影组 上中段含燧石条带白云岩
下段:葡萄状白云岩, 含藻类化石,厚
300-800m,洞缝发育,较好的储集层。 威远气田主要产气层
(2) 寒武系
在川东地区较厚,1100-2000m 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下部 水井沱组 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灰岩 较好的生油气层及盖层 中统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浅水蒸发相潮坪沉积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9年各个油田石油产量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4000 2783.5 1936 1572.5 1130 1089 1000
¹ Ó Ä Ï
¼ ­ ¹
0
¼ ­ Ë Õ
1
µ á Ç ­ ¸ ð Ð Â Ð Ç
23
30
39
50
88
29
3
2004年中国主要油田原油产量
5000 4000
4640
产量(万吨)
3000 2000
1283 1111 811 506 432 488 75 222 14 721 100 538 225
2674
四川含油气盆地
第五章
四川含油气盆地
一、概况 二、地层及含油气层
三、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四、油气区及典型油气田 五、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及气藏分布规律的探讨
一、概况
1.地理海拔在 1500-2000m以上。 内部有以华蓥山为 主的北东向雁列状 山脉。 地层:大面积为J 以及K红层覆盖
2009年各个油田天然气产量 200 188.5 180.9 180 150.3 160 140 120 100 80 60 43.1 36.2 30 40 20 0
亿方
29
19.6 13.5 12 9.84 8.3 8.1
7
5.4 4.4 2.2
1
长 庆 油 田 塔 里 中 木 石 油 油 田 西 南 油 气 田 青 海 油 田 新 疆 油 田 大 中 庆 石 油 化 田 西 南 中 油 石 气 化 田 大 牛 地 中 气 石 田 化 西 北 油 田 吉 中 林 海 油 油 田 天 津 分 公 司 中 原 油 田 辽 河 油 田 胜 利 油 田 大 港 油 田 冀 中 东 石 油 化 田 东 北 分 公 司 普 光 气 田
晚三叠世沉积前:盆 地东部和东北部沉积 沉积厚度较大,东部 与海水相通 侏罗纪沉积前:盆地 西北部厚度最大,东 部、东北部次之 白垩纪沉积前:整个 西部和北部成为厚度 最大的地区 反映了盆地西部、北 部的边界断裂活动 从晚三叠纪以来开始 加强,开始控制整个 盆地的发展演化
T2 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碳酸盐及膏盐沉积
嘉陵江组 川东南区有四个产气层
四川盆地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沉积相图
T2 之后的印支运动 使四川地区上升 由海湾变为陆相沉积盆地 地势东高西低 T3总厚度700-3200m 黑色页岩及生物灰岩, 厚 30-300m ---须家河群(香溪群) 川西北较好的生油层
开江
2. 勘探概况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区 东汉末年 天然气井 照明 宋代 人力钻井 获得天然气 •天然气生产基地 1937 年以后 威远、石油沟、隆昌圣灯山 海棠堡 气田 解放后 威远较大气田(1964 川南)、 卧龙河气田(1960 川东)/中坝油气田(1971川西北) 川东地区天然气产量和储量占全盆地50%以上 截止2004 年,全盆地已经探明114个气田,14个油 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 15000×108m3。 1996年:73.8亿方,油21.2万吨
万吨
660
591 554
485 426 289.2 186
173 24.1
14
2.7
大 庆 油 田 胜 中 利 海 油 油 田 天 津 分 公 司 长 庆 油 田 延 长 集 团 新 疆 油 田 辽 河 中 油 石 田 化 西 北 油 田 吉 林 油 田 塔 里 木 油 田 大 港 油 田 华 北 油 田 中 原 油 田 青 海 油 田 冀 中 东 石 油 化 田 东 北 中 分 石 公 油 司 西 南 中 油 石 气 化 田 西 南 油 气 田
四川盆地构造分区图
地温:地温梯度较低,1.6-2.6 ℃/100m, 平均2.45℃/100m。由北往南增高。
2. 地 层
克拉通内盆地阶段(Pt3-T1-2):扬子盆地 Z 下统不发育,上统以白云岩为主 Pz1 川东发育好,5600m; Є 1100-2000m 川东海相碳酸盐岩; D-C 龙门山地区最为发育 4000m以上 盆地大部分地区缺失; P1 海相灰岩 P2 含煤层及碳酸盐岩沉积; T1-2 海相碳酸盐岩为主,4000m-6000m;
自流井(群)组:
(1)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砂岩 (2)黑色页岩夹灰岩 14-55m 川中含油层(东岳庙油层) (3)暗紫红色泥岩、沙质泥岩 夹砂岩 (4)中下部黑色页岩(3080m)夹薄层介壳灰岩及灰岩 川中主要油层(大安寨油田) (5)灰黑色粉砂质页岩与砂岩 互层,底部石英砂岩是川中含油 层(凉高山油层)
泸州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二(香二)期沉积相图
C-T 含 气 层 柱 状 图
(8)侏罗系
广泛分布于全盆地,为河湖干缩的红色沉积。 总厚度3500-4900m。 中下侏罗统包括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 自流井组:分为五段,泥页岩夹灰岩 沙溪庙组:紫红色泥岩和灰绿色砂岩 广安构造中产油 遂宁组:棕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 上侏罗统: 川中 灰紫色砂岩及棕红色泥岩


残延克拉通盆地阶段(T3-E) T3:河湖沼泽盆地 陆相沉积 川西3000m J-K:红色盆地 J 红层发育, 砂泥岩3500m-4900m K 陆相红色砂泥岩 沿盆地北、 西、南缘呈环状展布 R: 萎缩阶段 E2-N 西部零星分布 西部 T3-E1发育 达8000m
(1) 震旦系
下统
南沱砂岩组和冰碛组 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
乐山-龙 女寺加里 东期古隆 起-中酸 性杂岩体 Z、Є、O
(5) 泥盆及石炭系
盆地内部普遍缺失 盆地西缘的龙门山 4000m 泥盆系 灰岩晶洞中 油苗较多 生油气层 石炭系 川东地区 0-70m 顶底均为平行不整合间隔 高产气层 中石炭世发生由川东北的海侵 海湾状泻湖潮坪沉积 普遍存 在干裂收缩缝及淡水溶蚀孔 之后发生大幅度抬升,剥蚀,孔缝发育形成了两个储气层: 上段 中石炭统顶面下6m处;下段中石炭统顶面下20-47m处, 潮间砂坪-泥藻坪沉积,厚3-14m。 Φ=4%-8%
13
51
10
05
0
4 44 4
61
8
0
2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À û Ô ­
¹ Ó Ä Ï
¼ ­ ¹
¼ ­ Ë Õ
3
µ á Ç ­ ¸ ð Ð Â Ð Ç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 ìÄÄÄ úÄ
100 90 80 70
× ¼Ã ¢· ÚÁ Ò
60 40
20
20
11
2
10 0 ´ ó Ç ì Á É ¹ Ó
11
11
12
20
5
4
8
16
1
1
1
0
º ª ±
´ ó · Û
Ð Â ¼ ®
Ë þ À ï Ä ½
Í Â ¸ þ
» ª Á Ö
³ ¤ Ç ì
Ó ñ Ã Å
Ç à ¹ £
Ë Ä ´ ¨
» ¼ ¶ «
Ê ¤ À û
Ö Ð Ô ­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3000 2000 1000 0 ´ ó Ç ì Á É ¹ Ó º ª ´ ó ± · Û » ª Á Ö Ð Â ¼ ® ³ ¤ Ó ñ Ç ì Ã Å Ç à ¹ £ Ë Ä Ñ Ó » ¼ ´ ¨ ³ ¤ ¶ « Ë þ À ï Ä ½ Í Â ¸ 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