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地理③必修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A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牵涉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是初中地理知识,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将温故知新结合在一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该节课程拓展的方向应该是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知识很好地运用,并适当地延展到国情知识、环境知识等知识点。
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人文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本节教材对区域差异的比较侧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上。
在“区域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差异既有自然要素也有人文要素的差异。
要求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复种制度等)和住房样式等方面。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所以在比较时不能把自然环境的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割裂开来。
对于区域差异的比较,不仅要求学生能以地理现象说明两个不同区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掌握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同时,要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并使学生在认识地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等地区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能够将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课标要求,应使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域新的增长点。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产业结构等。
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区域的发展,其空间不断扩大,产业部门增多,资源供给与需求就会发生矛盾。
只有当新能源、新材料被不断开发利用或新的能耗少、原材料需求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出现的时候,区域才可能得到新的发展。
区域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一个区域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即使拥有丰富的资源,区域的良性发展也难以实现。
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区域以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的分析,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区域以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作业。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那么区域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不同区域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又有什么联系呢?讲授新课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地理③必修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 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续上表活动:教材P3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活动:教材P44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地理③必修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江西井冈山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该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2)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5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续上表课堂小结学会分析不同区域以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特点以及人地关系特点,会用比较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板书展示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该区地理环境(2)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课堂作业单项选择题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②明确的边界③明确的区域特征④一定的政治地位A. ①②B. ③④6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地理③ 必修730°N120°EC . ①③D . ②④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A . 相对一致性 差异 B . 绝对一致性 相对一致性 C . 差异 整体 D . 地带 非地带 3.下列区域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A . 东北地区、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松嫩平原B . 长江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中部地带、东部地带C . 东亚文化区、华夏文化区、汉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D . 热带、温带、亚热带、亚寒带4.下表是2001年我国a 、b 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 、b 两省分别是(A . 内蒙古、江苏B . 广西、黑龙江C . 湖北、甘肃D . 河南、新疆 读下图,回答5—10题。
甲 乙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壤不同 B . 热量不同 C . 降水不同 D . 地形不同 6.甲图中P 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 . 气候资源优势B .动物资源优势C .劳动力资源优势D .土地资源优势 7.针对甲图所示区域的特点,该地区将成为全国性的( ) ①商品粮基地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④牧业基地 A .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8.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A . ①②③④B . ③④⑤⑥C . ⑤⑥⑦⑧D . ②⑦⑧ 9.甲图所示区域比乙图所示区域的粮食产量低,但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 . 水分条件好B . 热量条件好C . 人均耕地面积大D . 交通发达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810.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农作物是()A. 冬小麦、玉米、甜菜、棉花B. 水稻、棉花、春小麦、油菜C. 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D. 春小麦、玉米、甜菜、棉花教学反思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分析,是高频考点,要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采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分析不同阶段的地理环境特点、人类活动特点以及人地关系特点,问题和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