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与衰落及其启示摘要:欧洲共产主义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相对宽松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开创性的理论探索,变化了的国际环境是“欧共”产生的良好条件。
“欧洲共产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但主张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认为发达国家适合选择“独特的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大党中心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洲共产主义”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分化时期,同时也是新的发展道路的探索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政策创新,已经成为现代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欧洲共产主义;兴起;衰落;启示欧洲共产主义是二次大战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了寻找一种既不同于苏联,又不同于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模式所作的尝试,在当时不仅得到欧洲大陆大部分共产党的支持,也得到了欧洲以外地区一些发达国家共产党的赞同,影响很大。
它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在国际共运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欧洲共产主义产生的基本理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开始觉察到这个问题,提出过应当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革命战略,但这些思想从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欧共”各党主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但大多在指导思想方面不再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
如法共提出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日共也决定以科学社会主义取代马列主义的传统提法。
他们认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含义已超出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超出了列宁及其他理论家的理论成果,所以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提法是不科学的,而使用恩格斯曾经用过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正是为了结束过去把十月革命和苏联经验绝对化和模式化的做法。
由于战后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过去曾适合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列宁主义中的某些概念,如“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武装起义”等,已经不能回答现实问题,也不适用发达国家的情况了。
(二)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民主道路”理论“欧共”认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必然是多样性的。
在工业发达、民主传统深厚的西欧国家,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更加成熟的经济基础,由于作为社会主体成员的工人阶级已成为民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因此,在和平的国际条件下,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
在“欧共”看来,发达国家不能再走十月革命式的暴力革命的老路,也不能走社会民主党的改良主义道路,必须选择一条“独特的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民主道路在不排除使用暴力可能性的前提下,力争通过和平民主方式,彻底改造和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欧共”认为,和平夺权在一定条件下会遇到反革命暴力的抵抗,因此,暴力革命在一定条件下是必须的,但要力争通过和平民主道路实现夺权,必须改造和利用资产阶级现有的国家机器。
“欧共”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已不仅仅具有单一的镇压职能,还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资本主义的国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内部已建立了广泛的民主制。
在这些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的观点已不适用于西方国家,因此西欧国家可以用“结构改革”的办法,在民主改革进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夺取国家政权,直至使整个国家政权最后发生彻底质变。
(三)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一是实行多党联盟制,民主轮流执政。
“欧共”认为,这种多党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同苏联等社会主义的集权式的官僚体制相对立的,它真正能够保证民主自由和公民参加管理国家大事。
卡里略说,多党制是防止共产党僵化和腐败的一剂良药。
这种多党制的特点是:各政党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共产党只在多党联盟中起指导作用,实行党政分开,各党轮流执政;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实现全面民主,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三是建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制度,加强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四是充分保障和发展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障新闻言论自由,不允许强行统一意识形态。
在经济体制方面,“欧共”主张建立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经济模式”。
(四)“新型群众性政党”的理论关于党的性质:各党都主张建设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群众性的政治先锋党,不再提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主张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发挥党在其他社会阶层中的影响。
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各党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同时,强调丰富党内的民主生活,允许在党内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和保留不同的思想观点,但不允许在党内搞有组织的派别活动。
关于党的作用:各党不再使用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的传统提法,他们既坚持党是通过民主道路走向民主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又强调党不能对国家和社会实行绝对领导,而主张通过政治联盟来领导,共产党在政治联盟中起政治引导作用。
关于党员的条件:各党为建设一个群众性的党,对党员的入党条件做了新的规定:“凡是拥护党的政策和纲领的人(包括教徒、中间阶层),不问信仰如何,均可加入共产党”(五)独立自主和“新国际主义理论”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大党中心主义。
“欧共”认为,各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独立自主是党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各党处理彼此间关系和加强团结的基础。
“欧共”的独立自主路线内容相当丰富:第一,不存在领导党和国际领导中心;第二,独立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本国实际,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独特道路;第三,坚持各国共产党之间完全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反对外来干涉和控制;第四,对存在的分歧和差异采取平等对话和讨论的办法解决。
用“新国际主义”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欧共”认为,原来意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经过苏共和共产国际的解释,已成为维护苏联一国私利的工具,后来更成为维护苏联僵化模式和控制国际共运的工具,因此必须将其抛弃,以“新国际主义”代替。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洲共产主义的衰落(一)八十年代欧洲共产主义的衰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欧共”发展的鼎盛时期,奉行“欧共”路线的共产党共18个,拥有330多万党员,占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
但是,这一辉煌相当短暂,从1981年开始,信奉“欧共”路线的党就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
首先是组织分裂。
八十年代以来,信奉“欧共”路线的共产党员人数不断下降。
据统计,西班牙共产党1977年约有党员24万人,1990年仅有8万人左右;英国共产党1987年还有党员1.2万人,到1990年10月仅剩不到5千人;意大利共产党党员人数1977年是181万,1985年底为146万,1989年为143万,1993年仅剩80万左右;法国共产党1977年有党员100多万,九十年代初只有20多万人[1](P347)。
最后是得票率下降。
随着党员人数的下降,信奉“欧共”路线的共产党的得票率急剧降低。
法共在1981年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中得票率近20%,在1986年3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得票率跌到10%以下,在1988年的总统选举中法共候选人仅获6.85%的选票。
意共在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一路下降,1976年为34.4%,1983年为29.9%,1987年为26.6%,1988年是21.9%。
所有信奉“欧共”路线的共产党在八十年代后期均没能扭转选票下降的趋势。
从以上情况看,“欧共”在八十年代就已经衰落了。
(二)苏东剧变后欧洲共产主义的变化及理论政策的调整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事件,给处境已经十分困难的“欧共”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资产阶级保守政党和社会党掀起的反共浪潮的强大压力下,原来奉行“欧共”的各国共产党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其理论和政策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部分共产党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完成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
西欧唯一的参政“欧共”党——圣马力诺共产党,1990年春宣布放弃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理论,改名为“民主进步党”。
历史上党员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欧共”党——意大利共产党,在1991年的意共“二十大”上,也决定放弃共产党名称,改建为“左翼民主党”,并申请加入社会党国际。
有着八十二年斗争历史的荷兰共产党,由于缺乏群众支持而于1991年宣布自行解散,让该党党员自愿加入“绿色左翼”。
英国共产党也宣称“共产主义时代已结束”,“只有同过去决裂才能维持组织生存”,改名为“民主左翼”组织。
此外,澳大利亚共产党、芬兰共产党、希腊共产党(国内派)也均已改名为“左翼党”。
“欧共”主要创始人、前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卡里略认为共产主义运动已经消亡,也带领一支队伍加入工人社会党。
至此,“欧共”已经彻底解体。
一些改名易帜的原“欧共”成员党的部分党员重建共产党。
1991年12月,意共中反对意共改名、主张坚持共产党名称和信仰的共产党人宣布成立意大利重建共产党。
1993年12月,“新英国共产党”(1977年从英共分裂出)通过新的纲领,表示依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英国共产党(晨星报派,1988年由英共分裂出)也表示坚持原英共的纲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英国实际。
1993年,丹麦共产主义论坛决定单独成立丹麦共产党,重树共产主义旗帜。
1994年,芬共(团结派)召开代表大会,决定恢复共产党名称,并以芬共名义活动。
1995年,瑞典工人党(共产党人)宣布重建瑞典共产党,并决定建党的时间由党最初成立时的1917年算起。
这些党在重建宣言中都宣布,要恢复和继承共产主义传统,继续独立地开展共产主义活动。
可以说,“新共产主义”理论代表着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理论战略的一个总体变化趋势[4]。
以法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共产党的理论革新一直在进行之中,对它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还为时尚早。
但无论怎么说,在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前必须保持一种革新和开放的姿态,这已成为现代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然,在政策调整中,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力量还呈现一种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力量的上升和下降在一定时期都是正常的。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原“欧共”党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要恢复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实力和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欧洲共产主义衰落的经验教训从以上对“欧共”发展的历史线索的回顾可以看出,“欧共”既有凯歌行进的历史辉煌,也有压力与冲击下的分化与挫折,更存在困难之后的思考与探索,其历史兴衰成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