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库索族”———“请将电子相册中的照片尽量缩小,能看清楚照片内容就可以了,不要给图片修改者留有下笔的余地。
”2004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小胖传奇》,便是库索族的修改杰作。
来自南宁某中学的小胖摇身一变,成了《兄弟连》里的温森特,《指环王》里的精灵王子。
<br>“MILD生活”———因为害怕审美疲劳,现代人玩命似的给自己一如既往的生活套上概念,此前有丁克、SOHO,如今又多了个MILD。
MILD将北欧人的生活态度视作样板式风格,认为那里的人崇尚自然主义,有漫长的冬夜,生活节奏不那么紧张。
<br>“沙发”———第一个回帖。
最早是用“板凳”,有人爱抢占第一个回帖的位置,但又不说什么,就说:“我就搬一小板凳坐着看”。
后来逐渐发展和简化为“沙发”,出现一批抢“沙发”的人。
<br>“博客”———1997年,EMAIL与网络聊天室开始流行;1999年,QQ 第一代用户闪现并不断壮大;2001年,谁拥有高点击率的个人主页,谁就是网络老大。
如今,MSN逐渐取代QQ的强势地位,博客(BLOG,网络交互式日记)则将个人主页掀于马下,并随之引发“博友”一词。
<br>“BT”———本词在2004年前常被理解为“某种非理性的癫狂行为”。
但2004年度又有了新解,即BitTorrent下载软件的简称。
与常规下载方式不同的是,BT下载时连线用户越多,则下载速度更快,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网络原则。
<br>“《老鼠爱大米》”———网络歌手凭借《老鼠爱大米》迅速成名,并于2004年11月出版同名专辑,成为网络歌曲开始流行的点火之作。
<br>生造词<br>“Kidult”———即kid+adult(孩童+成年人),意指孩童化的成年人,或者说,指那些仍含有稚气、童真及赤子之心的成年人。
2004年Kidult大行其道,香港甚至出现了以Kidult为名的杂志。
明确地说,Kidult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保持童心、反叛。
<br>“海泡、海鸥、海根”———现在中国人对海归(海龟)、海待(海带)这两组生造词已经不再陌生,但在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和留学生相关的生造词语家族中又增添了“海泡”、“海鸥”和“海根”。
<br>“海泡”指的是部分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接近毕业,虽然想回国发展,但又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成了“海泡”。
<br>“海鸥”是指目前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人员,他们流动性很强,往往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家两国,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
<br>“海根”是指一批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已经拼搏多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基础。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中的很多人思念故土,愿意“叶落归根”。
<br>“G邮”———即容量超过1000兆(1GB)的电子邮箱。
曾几何时,我们还在为电子邮箱的免费午餐时代结束而扼腕叹息,却不想2004年免费G邮适时刺激了那些已经购买收费邮箱的“大头”。
2004年6月雅虎免费G邮率先亮相后,新浪、网易、263等各大网站就迅速跟进,相继推出免费G邮。
<br>“PP”———“我想你一定很PP,让我看看你的PP吧,不然就打你的PP。
”知道什么意思吗?如果你不知道,证明你有从这个网络化社会下岗的趋势。
第一个PP的意思是漂亮,第二个PP的意思是照片,而最后一个PP指的是屁股。
拼音缩写是网络词语中的一大特色。
但像PP这样,在广大网友积极性自然高涨的帮助下,能够拥有三个注解的生造词,却是凤毛麟角。
<br>“葱白”———把崇拜故意写成葱白,感觉有点不一样,多了一点戏谑,少了一点严肃。
<br>“稀饭”———把喜欢说成稀饭,可以回忆当年读书时食堂里的美味稀饭,在每月初大手大脚之后,到了月底,这稀饭便成为很多男生的最爱,不由得你不喜欢。
<br>外来词<br>“fan”———英语原意:(名词)扇子,鼓风机,风扇,迷,狂热者,爱好者;(动词)煽动,刺激,扇,吹拂。
中译文:(名词)粉丝、崇拜者,××迷(歌迷、影迷、球迷等);(动词)崇拜,追捧。
“粉丝”一词其实应是fans的音译,而不是fan,但从英文原意来说,“我是你的fans”又全然说不通,因为我是单数,而fan加上了s是复数,说“我们是你的fans”还差不多。
<br>“faint”———英语原意:(名词)昏晕,昏倒;(形容词)衰弱的,软弱的,无力的,微弱的,暗淡的,模糊的。
中译文:做动词用,愤特(也作“分特”等)。
不过,2005年“愤特”已经有点“过气”之嫌。
但它两个升级版本的出现使得这株老树重新开出了新花。
<br>“cult”———英语原意:祭祀仪式、狂热的信徒。
中译文:“私宠”、“邪典”,意为一种受一部分人狂热追捧和喜爱的文化或文化产品。
<br>“kuso”———日语原意:烂。
中译文:直接用kuso,或者“酷索”,意为“恶搞”。
<br>“FlashMob”———英语原意为闪烁暴徒。
中译文:快闪族,或者快闪党。
通过网络召集大量互不相识的人,约定时间在某一地点集中,完成某一动作,然后迅速离开,这是近来风靡全世界的一种活动。
<br>“XX样”———中译文:当裴勇俊风靡日本,“勇样”一词占据日本各大报章,中国娱乐界也全盘引进了“勇样”一词,意为由裴勇俊掀起的一股风潮和潮流。
<br>“花火”———中译文:同花火为“烟花”之意,2004年陈坤的新专辑《烟花火》其实就来源于此,据此分析,其实“烟”字颇有画蛇添足之嫌。
<BR><BR>最近出现的新词汇(汉语)其他回答1:斑竹<br>漫迷 <br>潜水<br>灌水<br>博客<br>G邮<br>粉丝<br>葱白<br>稀饭<br>恐龙人生是一只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
而本身就是杯具的我们还非加上茶叶自以为与别人没有茶具(差距),结果人人都说咱现在要具就用餐具(惨剧)。
我们在沉默中灭亡,成了文具;在沉默中爆发,成了火炬。
我们想明哲保身,都成了面具。
我们想一鸣惊人,都成了京剧。
不能再次相聚,执手相看泪眼,成了默剧。
生活是自己的杯具,别人眼里的洗具(喜剧)。
汗〕①感叹词,形容词。
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
②甘拜下风,自叹不如。
可做动词使用。
〔变体〕:为强化不寒而栗的震惊和恐惧感,常被异化为“寒”。
例句:①楼主观点超强,真是~啊。
②这样都能泡到MM,我~。
和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粉丝热衷于“靠”、“切”等国产货不同,“汗”的使用者作为后来居上的新生力量,更擅长于拿来主义,将进口产品加以改装之后化为己用。
〔顶〕英文直译为up,做动词。
意指用力撑起某件物体,使其避免沉没。
例句:好文章,我~,我再~,大家一起~。
生于BBS,各个论坛内由上自下整齐的排列格局注定了缺乏支持的帖子将很快从顶楼沦为地基。
“顶”无疑是抢占有利地形的最佳方式。
人声鼎沸的互联网上,要想有所作为,扬名立万,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自动自觉地顶你。
〔晕〕①感叹词。
形容遭受刺激之后的头昏脑涨之感。
②动词。
因无法承受刺激而休克倒下的瞬间动作。
例句:①强文,一个字都看不懂耶,~。
②原来坛子里一个MM都没有啊,我~词性解构的最佳范例。
大脑的沉重感在网络上成为释放情绪的感叹,并且我们没有真的晕倒。
能让人晕厥的事情很多:被炒鱿鱼、MM被人撬走……但我们不敢轻易昏迷,只能故作坚强,勉力面对。
〔切〕语助词。
表达对事物的不齿和嗤之以鼻。
例句:~,你以为穿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安全可靠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达到目的之余,不至于激起对方的反击,还能全身而退。
这就是“切”的功效。
“靠”虽然威力巨大,但不易掌握分寸,容易留下后患。
而“切”的低姿态和隐讳的效果则能规避日后弊端。
〔潜水〕以匿名的姿态躲藏在暗处,隐藏自己身份。
做动词使用。
例句:大家都出来发帖啊,强烈鄙视在坛子里~的人,举报~者有奖。
论坛里闻风不动的“潜水者”从来不是少数派,现实里谨小慎微的人居多。
要在压力之下避免做多错多,要在办公室政治当中全身而退,我们开始选择无所事事。
即便在虚拟社会里,我们也谨遵“安全第一”,“潜水”有理。
〔闪〕①躲避、离开的意思。
②形容词,比喻绚丽夺目的事物。
例句:①顶不住了,你们继续,我~了。
②GG给我买了超~的钻戒,兴奋中。
一种优雅的躲避姿态。
面对不可逾越的困难,我们难以抗争,又不甘承受,通常的选择是躲避。
和纯粹的躲避不同,“闪”能够让你保持风度,维护尊严,潇洒地退场。
对于不屑之事,我们也能表示鄙夷后,闪身而退。
对待芙蓉姐姐,我们的态度就曾是统一而整齐的“闪”。
〔挂〕①游戏中人物角色的死亡。
②在某件事上失败。
例句:①今天网速太卡了,都~了N次了!②逃课归逃课,但是~了就糗大了。
挂之起源已不可考,但它在口语中的通俗流传的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游戏失败叫做挂,考试不及格叫做挂,甚至会有朋友轻描淡写地告诉你,他今天差点因为车祸挂了。
〔倒〕感叹词。
指对某事表示震惊,由遭受重大打击后身体的横躺动作引申而来。
例句:这样也行啊!~!当有人在帖子后发表评论,只有一个“倒”字,你看到了什么?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幕画面:某人遭受严重打击而仰翻在地,或许还口吐白沫。
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呈现出连续而生动的视觉影像。
〔沙发〕在论坛帖子里第一个发言的位置。
例句:这篇帖我终于抢到了~!抢沙发,这种没头没脑的沾沾自喜,也成为网民最热爱的活动。
人们总是在现实中隐藏自己,在网络中表现自己。
好玩当然是一方面,但谁也不能否认网络人气、雁过留名给网民们带来了没来由的成就感。
〔粉丝〕音译名词。
某人的拥护者,词源来自Fans。
例句:我是张靓颖的粉丝。
要让自己变可爱,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迫切愿望。
拥有偶像就意味着拥有一点纯真精神和美好愿望,“粉丝”应运而出。
对Fans一词的巧妙变造,让粉丝既有时尚感,又富含可爱的粉色系。
超〕副词。
表示程度超乎寻常,高到极点。
例句:我~爱台北的捷运,实在是~方便。
“超+形容词/动词”的用法源自日语,1980年中日围棋擂台赛让人们第一次见识“超一流(棋手)”,十几年后满嘴“超什么”却被视为十足的台湾腔而被年轻人所接受。
〔发飙〕①指受刺激过度而情绪失控。
②指突然爆发力量或者发狠。
例句:是人都知道暴龙爱~,搞得他差点被公司雪藏。
“发飙”之所以能取代“发狂”、“发火”,关键在一个“飙”字,火大到像一阵龙卷风,自然厉害。
〔闷骚〕形容词,假性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