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
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
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
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
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从年内分配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多年平均为840.4mm,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根据区内水文部门蒸发站点的多年观测资料计算,全市水面蒸
发量(E601型)为900~1000mm,从年内分配来看,蒸发量最大为七、八月,最小为一、二月。
由于土壤湿润,地下水埋深较浅,陆面蒸发相对较大,多年平均为700~800mm。
我市干旱指数0.79~0.85,属典型的湿润地区。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江河纵横,湖泊密布,雨量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
全市共有8条较大河流、2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230多个大小湖泊,主要特征值见下表。
荆州市主要河流特征表
荆州市水库基本情况表
荆州市湖泊特征值表
2.水资源开发利用
2. 1水资源量
我市地表水资源量,在地域上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西部山
区多,平原区少。
松滋市年径流深最大为500~700mm,洪湖市为500mm左右,荆州区最小仅300mm。
在时间分布上,年内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70%左右。
年际变化上,年径流Cv值均在0.4~0.6之间。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4.7598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6.4684亿m3 ,水资源总量74.3580亿m3 。
荆州市产水模数为52.91万m3/km2,产水系数为0.427。
荆州局各县市区降水径流特征值表(1956-2000年系列)
2. 2水利工程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大兴水利,变水害为水利,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兴修水利工程,整修加固堤防,提高了江河堤防的防洪能力。
全市整修加固堤防3267km,其中江河主要堤防2319km;兴建单机55kw, 以上固定电力排灌站1747处,机组3171台,装机总量40.52万kw;兴建涵闸353座,其中灌溉闸157座,设计流量1058m3/s,排水闸194座,设计流量3214 m3/s,分洪闸、分洪节制闸各1座;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6座,总库容8.89亿m3 (其中大型2座,总库容7.29亿m3 )。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4.15万公顷和28.00万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7.3%和63.4%。
2. 3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
据2004年《荆州市水资源公报》分析成果,全市2004年总供水量29.0873亿m3,其中地下水供水量为0.2728亿m3。
荆州市地表水源供水量28.8145亿m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2.4197亿m3, 占地表水供水量的8.4%;引水工程供水量为14.7849亿m3, 占地表水供水量的51.3%;提水工程供水量为11.6099亿m3, 占地表水
供水量的40.3% 。
用水大户是农业,为20.0866亿m3, 占总用水量的69.1%,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8.6252亿m3, 林牧渔业用水量为 1.4614亿m3;工业用水量为 6.1002亿m3, 占总用水量的20.9%, ;生活用水量为2.9005亿m3, 占总用水量的10.0%。
根据“十五”计划分析预测,荆州市2010年总供水量为64.41亿m3。
在2010年需水保证率为50%、75%、95%时,采用定额法计算需水总量分别为53.30亿m3,65.28亿m3,73.07亿m3。
由于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提高、各种节水措施的采用,尽管农业灌溉面积有所增加,但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将略有减少;由于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条件的改善,全市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用水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4水环境质量
2.4.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荆州市河流(湖泊、水库)及排污口等有关水环境监测资料统计,2004年荆州市排放污水2343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9506万吨,建筑业废水41万吨,第三产业废水3119万吨,生活污水10764万吨;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21395万吨。
根据2004年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实测资料,采用《地
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水质类别,全市水质监测与评价概况:实测全年期水质类别为Ⅱ类的河流有:洈水(评价河长50km),松西河(评价河长93km),沮漳河(评价河长57km),其余河流水质类别均为Ⅲ-Ⅳ类。
荆州市主要湖泊为长湖和洪湖。
长湖面积为128.69km2,水质类别为Ⅲ类;4~9月富营养评分为45.1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洪湖面积为402.25km2,水质类别为Ⅲ类;4~9月富营养评分为41.1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荆州市有大型水库两座,即洈水水库、太湖港水库。
洈水水库代表库容5.63亿m3, 其水质类别属Ⅲ类。
4~9月富营养评分为36.6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太湖港水库总库容1.2192亿m3, 其水质类别属Ⅲ类。
2.4.2地下水水质现状
荆州市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透明,水温在16℃~20℃之间,pH值在7.1~8.2之间属中性,矿化度除监利一带略偏高,全市地下水属淡水范畴,按舒卡列夫分类法,以H—CM型最典型,个别地域为H—C或H—CN型。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总体而言,荆州市地下水水质处于相对稳定和较好的水平。
铜、铅、镉、六价铬等金
属污染物基本上未检出,DO、COD Mn、BOD5、NO2——N、NO3——N未超Ⅱ类标准,而NH3—N有个别地段达Ⅳ类,甚至超Ⅴ类,如监利县朱河、柘木,荆州区太湖,而挥发酚、氰化物偶有检出,检出的挥发酚含量偏高,如监利县毛市达Ⅳ类标准。
荆州市城区地下水三氮污染较为普遍,NO2——N最高达2.432mg/L,NH3—N含量最高达9.4mg/L。
沙隆达集团公司农药厂一带由于工业废水下渗污染致使地下水井中Na+、Cl- 严重偏高,Cl- 含量检出最高值710mg/L,Na+含量检出最高值319mg/L,并有发展和蔓延扩散的趋势。
另外,受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影响,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普遍较高,个别地段铁离子含量达18.00mg/L,锰离子达0.78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