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PPT课件
此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对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有重大 的意义。
1996年武汉的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也陆续发表了关 于语感教学实践方面的文章,颇有影响。
(三)阅读是由言而意的转换,写作是由意而言的 转换
李维鼎先生在其新著《语文言意论》有全面而深刻 的论述
四、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教师必 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2、谈话法的运用
谈话法又称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 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 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谈话法运用的要求: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个别回答的关系。
3、讨论法的运用
讨论法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
础知识和基本语文能力 以基本的语言素材为基础,用语文知识
(包括方法、规律等)作指导进行语文训 练,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规律。
(三)听、说、读、写互促的规律
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口头为‘语’,书 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 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 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 损。”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师的哲学观:启发式和注入式 师生双方活动:讲授法和发现法 教学信息传递方式: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
等 巴班斯基的三分法:第一类从认识论原理,提
出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第二类从辩证法原理, 提出刺激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第三类从控制 论原理,提出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
(1)模拟情境 (2)选取情境 (3)创造情境或利用情境
四、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教学过程”
改革的两项要求,其一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 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 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 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 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p138)
语文教学设计
重点:教案的编制
难点:教学目标及课堂 提问的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条件
一、应明确教学设计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其运用 关于目标教学的理论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导向作用 (l)目标的指向作用 (2)目标的激励作用 (3)目标的标准作用 恰当地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制约教师的教学行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
教学结构整体优化的理论
把握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来开展 教学
关于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的理论
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 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 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 的达成。
二、语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 规律
(一)重言语形式的规律 (二)言语学习的规律 语文教学的“三基”:基本语言素材、基
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二)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
1、教学内容要恰当
2、教学内容要充实
3、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 点分散,疑点明确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
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4、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p131)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 3、适应社会需要
讨法、座谈法等。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 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 讨论法运用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 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要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民主 态度。
4、练习法的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阅读和 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 巧。
(一)应该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 (二)应该树立大语文观 (三)应该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 (四)应该树立语言是“习得”的产物的观念 (五)应该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叶圣陶
语),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观念 (六)应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不仅使 教育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形 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静态事物动态化, 而且加快了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教 育信息的密度,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改变着教师 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发展教 育的观念、动态执教的观念。
练习法的主要方式有:朗读、背诵、默写、填空、答题、 智力竞赛、填表、制图、写短文等。篇章教学的检测阶段、 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单元复习和学期复习,都经常采用 练习法。
5、单元教学法的运用
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 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 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从整体 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订施教 方案,安排教学步骤、方法和课时, 把教读和自读有机结合起来,体现教 学的连续性、循环性和阶段性,从而 求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结 构方式。
(四)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
用和发展。它既
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 讲授法运用的要求: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
统性和逻辑性;要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 准确、生动;要配合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提问、讨论、 练习、朗读、速读等,以弥补其缺陷;要配合讲授恰当地运 用板书;还要注意及时取得反馈信息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更加有力地促进着 学生的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 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还在改变着教育的 目的任务、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
学原则、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等。
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施加影响主要通过两条 途径:一条途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 入教育,引起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的变化。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规律
课内是举一,课外是反三;课内是学习,课外是 运用。
三、搞好语文教学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 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人文性的提出
1991年李顺《语文教学本质新探》从语言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这个层面对工 具论进行批判。
1993年韩军在《语文学习》第1期上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 —关于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从语言学这个层面对工具论给予较深人的 批判的。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以下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 什么和获得什么;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
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
6、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 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 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 微电子机、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 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 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 成学习任务。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有:
我们之所以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因为这 种学习方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 升,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 的丰富、细腻和纯化,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善和完善, 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p139)
以下事项构成了语文教学过程: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单元教学法的基本方式
(1)知识开路式 (2)举一反三式 (3)目标控制式 (4)比较式
5、导读法的运用
导读法又称教读法,自读法,探讨法,探索法, 发现法等。顾名思义,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 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 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导读法的运用程序是,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和 要求,学生自己感知,自己分析,自己综合, 互相质疑解难,共同切磋琢磨。回答教师提出 的问题,完成指定的作业等,在学生活动的过 程中,教师随时指点。
第二项要求是: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 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所以积极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因为关注和尊重学 生及学生的需要。学生有探究的需要,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 要,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承担责任的需要。在语文 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需 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