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80·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戴雪红【内容提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阐明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女性主义立场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

本文详细论述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政治和实践策略,剖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体现在与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上。

本文试图为国内学界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争议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 立场论 马克思主义 思想渊源作者戴雪红(1968-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 210093)。

女性主义是一场政治运动。

在一般人看来,政治只会阻碍与损害科学知识的生产。

不过,女性主义立场论(f 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挑战了这个预设。

起源于1970-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即是对知识生产与权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的理论。

女性主义立场论不仅作为一种解释的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方法或者方法论指导了女性主义研究。

一、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立场论主张只有从恰当的“立足点”或“立场”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立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于指出我们对于所处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有不同的认知,主要是源于所处的社会位置的差异。

立场论深入分析了个人的位置对其生活的影响方式。

它侧重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影响社会地位的方式以及这些地位所带来的种种体验。

立场论强调社会由等级制度中的不同地位构成。

因为文化赋予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以不同价值,但每个人的体验都只能基于其所属的某一个种族、某一个阶级。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立场会影响其所知、所想和所为,还会决定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讨论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是立场论的来源。

任何社会只要存在权力关系,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就不会局限于一种。

每个人都是以其所属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的,而且每种视角都有其局限性。

“立场论隐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尽管所有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一些视角的局限性大于另一些视角。

等级制度中的当权者在维护其地位中享有既得利益,因此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念被歪曲的程度比那些从现有权力关系中所得甚少甚至一无所得的人更为严重。

导致从属群体的认识更加全面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既要明白自己的想法,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也要明白当权者的想法。

为了生存,被压制者必须了解当权者,但当权者则无须了解被压制者。

”①因此“立场”的建立与确立其实是对主流霸权话语的对峙、对抗、乃至于可以对话而不再否定与漠视的过程。

立场论认为,相对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文化中的男性而言,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如女性、少数民族、同性恋者、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者、双性人以及其他处于文化中心以外的人,被视为“他者”或是“边缘份子”,而在社会体系与机制的运作中,这些“他者”往往成为被主流优势群体所忽视与压迫的“外人”。

但是“他者”对于社会的运行方式具有独到见解,观察社会的视角可能比那些处于中心立场的人更真实、更公正、更有层次,社会边缘群体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

立场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影响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其角色、活动、优先计划和情感。

这个观点特别有意义,因为女性和男性一般占据社会中不同的立场。

女性立场理论即聚焦于女性,从其日常生活中作为“她者”的经验出发,以能检视出社会结构中隐而未现的深层结构。

然而,女性立场理论并不视所有的“女性”为一全体,它其实承载了多重情境中不同的女性经验。

也正因为情境的分析极为重要,因此有越来越多女性立场理论的研究,逐渐从马克思所言的“单一”女性立场转变到多元女性立场的呈现。

换句话说,女性共有的、历史的、在被统治环境下的社会再生产关系是女性立场的基础,但在社会权力的每日运作上,性别、种族、阶级、地域与年龄的不平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权力不平等的群体立场系统,其透过同盟与压迫的变动而互相联结。

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2003)总结了立场论中的几个中心主题:“首先,社会如何构造具有认识论的意义……物质生活既使人们能够逐渐认识自己以及周围世界,但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识。

”“其次,当物质生活按照等级来组织时,就像社会是由阶级、性别、种族或民族、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压迫和歧视来构建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通常是完全相反的,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则往往是歪曲的。

”因此,“第三,压迫者的这种错误而片面的观点被当作‘真实的’并被付诸实施,因为所有人都被迫生活在为满足压迫者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而设计的社会结构和各种机构中。

这些等级结构和机构都参与到概念化实践和意识形态中来,并将其固化和传播开来,认为它们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令人满意的,从而强化着它们持续不断的权力。

”“第四,因此,这就需要科学和政治学从压迫者的制度化视野‘之后’、‘之下’或者‘之外’来观察世界。

这样看来,采取一种立场就是一种成就,而不是一种归属。

它必须为反对由主导群体使之成为‘自然’而‘明显’的实在而斗争,为反对仍在进行的政治上对受压迫群体的剥夺而斗争。

”“第五,获得某种立场就会带来解放的可能性。

”②二、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探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由南希·哈特索克(Nancy Hartsock)、阿莉森·贾格尔(Alisson Jaggar)、桑德拉·哈丁、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多罗西·史密斯(Dorothy Smith)、简·弗拉克斯(Jane Flax)、希拉里·罗斯(Hilary Rose)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所发展,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

简单地说,女性主义立场论① 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尚文鹏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5页。

② 桑德拉·哈丁:《立场方法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哲学》,特纳、罗思主编:《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9、330、331页。

·81·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认为女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比男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更能产生较真的知识;主张男人的统治位置会导致片面、荒谬的认识,女人的从属立场则有更完整认识的潜能。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认为,立场论是建立在通过明确地把女性及其直接经验作为分析的核心这种方法而得到的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的。

以立场为主导的理论家认为他们能运用女性的经验分析和社会关系,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启蒙运动提出的“实证主义”的以单一性别为中心的两分法——例如文化对自然、理性想法对非理性情感、客观性对主观性、公共性对私人性——这种两分法也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建构了知识产品。

①总之,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1.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思想渊源一般说来,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是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

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卢卡奇的思想。

卢卡奇指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构成了无产阶级立场,但是,无产阶级立场不是某个个别工人的生活经验和信仰。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立场在认识论方面与资产阶级相比更为可取,因为无产阶级立场促使工人阶级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神话,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更为清晰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规则,并且揭示了包括它自身统治地位在内的那些现实的潜在原因。

”②换言之,应该偏重那些利益最接近人性的阶级立场——无产阶级的观点在认识论上优于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原因是无产阶级观点使现实不神秘,并且解释了支配背后的潜在原因。

卢卡奇指出,立场是建立更美好的社会的理论远见,而不是某个阶层日常生活实践的总结以及在这种总结基础上选择的立足点。

卢卡奇讨论的主要是作为受压迫群体的无产阶级,他们具有一种不受一般法规节制的认识或立场认识论。

在卢卡奇看来,这主要起因于生产过程中的共同改变;不过,这种观念的隐含思想是,无产阶级的批判意识根源于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的记忆和理想,而这种生产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

但是如果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不能“无意识地”认同立场认识论,那么提高思想意识的组织就是必需的,或者激励女性作为一个阶级必须提高觉悟(即意识觉醒)。

哈特索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指出,女性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女性觉悟的要素。

尽管女性也为攒钱而工作,但按照习俗,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家务劳动和育儿。

她断定这类活动带来了一种关联的、综合性的、取决于环境的以及肯定生命的意识,它同“抽象的男性气质”相对立,后者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世界中的男性活动。

女性意识为“女性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人们可以依据“女性主义立场”批判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惯例。

③但今天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更倾向于把立场论当作批判和改造意识形态的工具,因为她们认为,女性立场的潜在颠覆性超过了实际的颠覆性。

这是一个不同于卢卡奇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策略。

受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影响,女性主义立场论提出:“女权主义理论聚焦于性别的差异,聚焦于女性与男性境遇之间的差异。

那些能够利用这些差异的人就此获得了科学的优势。

”④换言之,女性主义立场论之所以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传统,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都认为知识是坐落于特定社会情境中、反映该社会中的价值与利害或权力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及其知识的生产被优势的阶级性别所主导,那么该社会所生产的知识必然会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利害与价值。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其知识观点乃来自“马克思主义或无产阶级的立场”,亦即被压迫者的立场;而由于压迫者的生活形态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被压迫者完全相反,故而限制了压① Sandra Har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36.② 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孟鑫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43页。

③参见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