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有机氯开始,在40年代初出现了滴滴涕、六六六。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
50年代又发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这时期的杀虫剂用药量为0.75~3㎏/h (千克/公顷),而上述的三大类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三大支柱。
在杀虫剂方面,仿生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沙蚕毒类的农药被开发和应用,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被认为是杀虫剂农药的一个新的突破。
而这几类农药又各有特点。
有机氯类农药
(1)大部分品种的生产原料容易获得,生产工艺较简单,成本也较低,杀虫谱广,残效期长。
是一类价廉物美的杀虫剂。
(2)化学性质稳定。
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较长,因而对环境污染较重,特别是其极易溶解于脂肪中,可造成生物体的积累,给人的健康带来严重隐患。
(3)有机氯作为首先出现的有机合成杀虫剂,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防治传播疾病的害虫方面。
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杀虫剂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类杀虫剂,其品种繁多,性能也千差万别,但综合来起来看有如下特点:
•(1)杀虫谱较宽。
目前常用有的机磷杀虫剂品种可以防治多种农林害虫,有些可用于防治于卫生害虫及家畜、禽体外寄生虫。
•(2)杀虫方式多样化,可满足多方面需要。
大多数品种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有些品种具有内只作用或渗透作用,个别品种具有熏蒸作用,可进行多种方式施药,防治地上、地下、钻蛀、刺吸式等不同类型的农林害虫。
其杀虫机理是抑制害虫体内的胆碱酯酶的活性,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直到死亡。
•
•(3)毒性较高,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大多数品种对人、畜毒性偏高,有些品种属于剧毒,如甲拌磷、
甲胺磷、内吸磷等。
使用时应注意健安全,并保证
农产品收获前有一定的安全间隔时间,避免农药残
留中毒。
•(4)在环境中,易降解。
一般品种易于在动植物体内降解成无毒物质,在自然条件中,如日晒、风雨
的作用易水解、氧化。
因此,储存时应避光、防潮。
•(5)易解毒。
有机磷杀虫虽然毒性偏高,易造成人、畜中毒,但已有高效解毒药物如阿托品、解磷定广
泛应用。
•(6)抗性产生较慢,对作物较完全。
有机磷杀虫剂虽然使用时间很长了,药效也比当初有所降低,但相对来说害虫对其抗药性发展较缓慢,目前仍
在大量使用。
同时对作物一般较安全,不易产生
药害,当然某些农物对个别品种较敏感,如敌百
虫对高粱的药害、敌敌畏的氧化乐果对玉米、桃
树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药害。
•(7)绝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1)不同结构类型的品种,其毒力和防治对象差别很大。
大多数品种的速效性好,持效期短,选择性强,对天敌安全。
(2)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具有作用迅速、选择性高,有些还有内吸活性、没有残留毒性等优点。
到目前为止,估计全世界已接近有40个商品化的品种,在防治害虫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增效性能多样。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用的增效剂,如芝麻油、芝麻素、氧化胡椒基丁醚等,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亦有增效作用。
不同结构类型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品种间混合使用,对耐药性害虫有增效作用。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也可作为某些有机磷杀虫剂的增效剂。
•(4)由于分子结构接近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易分解,残留量低。
在土壤中由于微生物影响,氨基甲酸酯类会迅速分解,最终生成NO 2、N 2、H 2O 等简单的化合物。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特点•(1)高效、广谱。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昆虫的毒力比其他常用杀虫剂高1-2个数量级,且速效性好,具有驱避、击倒力快的特点。
此类杀虫剂对农林、园艺、仓库、畜牧、卫生等方面的大多数害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螨类效果差。
•(2)毒性低。
此类杀虫剂对人,畜毒性一般比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毒性低,同时同于其用量少,使用比较安全。
但个别品种毒性也较高,特别是一些品种对呼吸道及眼睛有刺激作用,使用时仍须注意安全。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鸟类也较完全,对蜜蜂有忌避作用,尤其对家蚕及天敌昆虫毒性较大,多数品种对鱼、虾、蟹、贝等水生生物毒性高,故不能在家蚕养殖及其周围地区、水稻田、河流池塘及其周围地区使用此类杀虫剂。
•(3)大多数品种只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和熏蒸作用,故使用时要求喷药要均匀周到。
•(4)害虫易产生抗药性。
多年实际应用表明此类杀虫剂比较容易生产抗性,如连续不断地在职同一地区使用,其抗性会发展很快,不同品种间也较易产生交互抗性,即害虫对某一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产生抗性,也可对其他同类产品表现抗药性。
•(5)残留较低,对食品及环境污染较小。
由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是模拟天然物质合成的,在自然界是易分解,同时因其用量少,且无内吸及渗透作用,在农产品中残留较低,故对食品及环境污染轻。
•(6)多数品种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使用时注意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