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第十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展示7其研制的SH-1型155毫米车载式榴弹炮。
尽管这不是该炮第一次亮相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但仍旧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更有不少国家的军方人士固着中方参展人员询问该炮的相关情况,SH-1车载炮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景十分光明。
52倍口径革命和车载榴弹炮的兴起155毫米原本是北约军队军师级大口径压制火炮的一个标准口径,华约军队以及中国军队装备的类似火炮是152毫米加榴炮。
但是在苏联解体、华约消亡之后,西方的155毫米榴弹炮不但迅速抢占了原先苏联人的市场,而且还使155毫米口径成为世界范围内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标准。
以致谁要想在国际上出口自己的大口径火炮时,必须将口径定为155毫米。
这点就连俄罗斯也不能超脱在外,其针对国际市场研制的大口径火炮就是155毫米,白用的则是152毫米。
与之相关的“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射导弹也分为两种口径,一种是出口型155毫米,一种是自用型152毫米。
北约在定好大口径榴弹炮的155毫米口径之后,又对身管长度做了统一规定。
不过,随着军队交战距离的不断扩大,155毫米身管长度也先后经历了3次变化,包括39倍口径、45倍口径和52倍口径。
其中39倍口径是1963年北约诸国根据签署的《联合弹道谅解备忘录》确定的身管长度,采用18.85升药室。
《联合弹道谅解备忘录》使北约在大口径压制火炮上首次达成一致,基本实现了通用化,后勤负担大大减轻。
但是,《联合弹道谅解备忘录》规定的指标实际过于保守,欧洲各国认为此规格的155毫米炮射程较近,并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因此一直寻求更长的身管,以求达到更远的射程。
45倍口径并非是北约提出的,而是加拿大天才火炮设计师吉拉德・布尔博士在1975年设计成功GC-45型155毫米榴弹炮时确定的一个口径,采用23.5升药室。
该炮配合布尔全新研制的全膛底排榴弹使射程从39倍口径火炮的24千米跃升到了39千米,一时引起世界震动。
此后世界上很快出现了多种采用45倍口径的i55毫米榴弹炮,如著名的南非G5/G6和奥地利GHN-45等。
但是在使用中人们发现,45倍口径身管和23.5升药室容积的比例过小,导致火炮发射药相对燃烧结束位置的距离过于接近炮口,结果就是发射药并未燃烧便冲出炮口,使得在发射全膛底排榴弹时射弹散布不够理想;并且炮口压力过大,对观瞄设备和火炮操作人员有较大损害。
正因如此,45倍口径从未正式成为标准。
直到1987年北约重新修订了《联合弹道谅解备忘录》,将新一代155毫米压制火炮的技术规格定在了52倍口径、23升药室容积,才很好地解决了45倍口径火炮的问题(和布尔博士设计的45倍口径火炮相比,新标准的155毫米火炮虽然最大射程仅提高1千米,但是内弹道总体设计更趋合理、弹丸落点散布精度和身管寿命指标成倍提高、发展潜力更大),并且由此引发了“52倍口径革命”。
此后,52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风靡全球,成为世界标准。
与52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几乎同时兴起的是轮式车载炮。
大家都知道,最初的155毫米榴弹炮要么是牵引式(包括带辅助推进系统的型号),要么是履带式自行式。
但这两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牵引式155毫米火炮机动性能差,在反炮兵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牵引火炮的生存力受到了极大挑战。
辅助推进系统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个问题,但并非是根本性的,而且增加的子额外系统使火炮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增加的重量也加大了牵引和火炮进出阵地的难度;履带式155毫米自行火炮虽然机动性好,能够实现“打了就跑”,但其整车重量太大,远程快速部署比较费劲(如履带式车辆难以长时间行军,需要依靠轮式车辆进行运输)。
既然上述两种形式都有所不足,那么还有没有另外的形式来提高155毫米炮的快速反应能力呢?有,这就是法国人率先研制成功的“凯撒”轮式车载炮。
其独出心裁地将155毫米炮搬到了6×6轮式卡车上,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牵引式火炮机动性欠缺和履带式自行炮快速反应能力弱的问题。
从此以后,世界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车载炮,从而形成了155毫米炮“三足鼎立”的态势。
这就是中国研制SH-1型车载榴弹炮的背景。
换句话说,SH-1是在顺应潮流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火炮,能够为那些需要先进155毫米炮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基本结构与性能SH-1型155毫米车载炮大约是在2002年开始研制的,2006年外贸定型。
该炮吸取了第一代155毫米车载炮(2000年研制,底盘采用万山WS2250型6×6特种专用卡车,在车体后部直接安装了1门PLL01式45倍口径155毫米牵引榴弹炮。
该炮仅用于技术演示,没有定型生产)的许多技术经验,使全炮性能得到了优化。
SH-1型155毫米车载炮采用的火炮是将PLL01式45倍口径身管拉长到52倍口径身管而来,并继续沿用了PLL01式的三室圆柱形炮口制退器。
52倍口径身管采用精炼电渣重熔钢毛坯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并经过自紧处理,提高了抗疲劳强度,可降低内膛磨损,同时也提高了身管的使用寿命。
炮身内膛结构经过优化设计,符合《北约弹道谅解备忘录》的要求,可以发射北约通用155毫米弹药。
身管膛线到距炮口端面12.7毫米处终止,将炮口部加工成无膛线的圆筒形,以消除破裂和变形。
平衡机结构与PLL01式牵引火炮基本类似,但是安装方向恰好相反。
方向机和平衡机手柄由轮盘式变为转矩更大、占用空间更少的曲柄式。
火炮反后坐装置的变化非常大,安装位置移动到火炮身管下方,外形结构和PLZ-45自行火炮非常类似。
炮闩为横楔式自动炮闩。
瞄准装置为一套四位数字数码显示型的瞄准具,操作方便、显示清晰、便于装定,并与高低机、方向机和平衡机配合进行瞄准。
另外,在身管后上方还装有自动定位系统和多普勒炮口初速测量雷达。
该炮在射击时,由半自动输弹机来完成弹丸向炮膛内的输送,以提高弹丸装填的速度。
半自动输弹机和输弹盘装在与炮闩连接的支架上,整个输弹机构可随火炮起落运动,能在任意射角上提供均匀稳定的输弹。
在半自动输弹机的帮助下,火炮射速可达6发/分。
该炮在反后坐机构中设置有变后坐装置。
火炮在低射角射击时后坐部分长后坐,使炮架有较好的稳定性;高射角射击时后坐部分短后坐,使其不与地面撞击造成损坏。
SH—1型155毫米车载炮采用的底盘是北方集团重型车辆制造公司的新型6×6通用越野车底盘。
与第一代45倍口径车载炮的万山WS2250型6×6特种专用卡车底盘相比,SH-1的新底盘在性能上大为增强:首先,新底盘采用了功率更大的柴油发动机,以致长而宽大的车前部完全成为动力舱,这样在检修发动机时就不用像第一代车载炮那样需要摇起整个驾驶室了;其次,动力舱及后部的乘员舱采用框架加强结构,得到了良好的装甲防护,而且三片式驾驶窗及乘员舱两侧车门上的观察窗均采用了防弹玻璃。
整车防护等级达到了装甲车的级别(可抵御轻武器子弹和炮弹破片的打击)。
驾驶舱有两排座椅,可以为全部5名乘员提供保护。
此外,在驾驶舱顶部左侧还装有1挺QJC-88型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具备较强的自卫能力。
而由于驾驶舱位置后移,火炮在正前方无法直接降低至水平位置,所以为了方便空运,车顶正中开有一个舱门,打开它就能让火炮穿过驾驶室,摇至水平位置;再次,由于火炮结构重量和发射后坐力有较大提高,车轴变为重型卡车的两轴后置结构,后部大型液压驻锄(主要作用是最大程度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减轻底盘受力,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
驻锄在作战状态时支撑于地面,行军时收起)随研制进度的不同有所变化,但是同样经过了加强,火炮在射界边缘区域进行直瞄射击时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第四,新底盘后部各种搭载设备的布置井然有序。
从前往后依次是火炮行军固定架,左右两排共4组弹舱(携带炮弹20发)和电子设备。
其中电子设备主要包括右侧布置的火控定位系统(由光纤寻北仪+32星导航系统构成,定位很准确),右后侧布置火炮供弹显示和装填控制盒,左侧靠前位置布置火控系统(采用先进的军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并配有先进的通信指挥系统,使SH—1车载炮能够连接到连级或营级C4ISR网络之中,从而实现信息分享、自动化指挥和控制)。
液压驱动机构布置在车体中线,各种工具则固定在弹箱上部。
这些设备大都得到了装甲盒的保护。
整个SH—1车载炮战斗全重约22吨,明显低于采用同口径火炮的履带式自行火炮,因此可用运输机进行空运,具有很强的战略机动性。
SH-1车载炮的战术机动性也相当优秀,其侧倾坡度为40%,在公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并且可克服1.2米的垂直障碍,最大公路行程为600千米。
SH—1车载炮的射击俯仰角范围是0~70度,这显示出其不但有很好的大仰角射击能力,而且还能进行水平直射。
而由于全炮各个子系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所以SH—1车载炮不但易于维护和保养,而且也很有利于今后的升级改造。
更值得一提的是,SH-1车载炮的作战反应时间非常快,从行军转入战斗状态的时间不到1分钟。
由于SH—1车载炮拥有先进的车载导航定位系统、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火控系统,因此其具备快速进出阵地的“打了就跑”的能力。
该炮的作战过程大致为:进入阵地后自动完成放列(包括放下车尾液压驻锄、自动解除火炮行军固定架锁);车上的数据链获得上级指挥单位的目标数据后,自动输入火控计算机,接着火控计算机快速计算出射击诸元,并自动调整火炮的方位俯仰,随即开始发射;射击完毕后,迅速回复行军状态并撤离阵地,使敌方难以进行火力反击。
火力性能SH-1车载炮可发射国产和北约制式155毫米弹药,火力性能比此前的PLL01式牵引炮和第一代45倍口径车载炮有了明显提升。
据北方工业公司对外宣传资料显示,SH-1车载炮配备的国产弹药包括7种弹丸、3种引信、4种发射装药、7个装药号。
其中7种弹丸包括DDB01型155毫米低阻全膛榴弹(ERFB/HE)、DDB02型155毫米低阻全膛底排榴弹(ERFB-BB/HE)、DDM02型155毫米低阻全膛底排子母弹(ERFB BB/cargo)、DDB03型155毫米低阻全膛底排火箭助推榴弹(ERFBBB/RA)、M92型155毫米低阻全膛照明弹(ERFB/ILL)、M92型155毫米低阻全膛发烟弹(ERFB—BE/Smoke BE)、M92型155毫米低阻全膛黄磷弹(ERFB/WP)等,3种引信包括ML-13A机械触发引信、MS-15机械时间引信和MD-81电子近炸引信。
在这些弹药中,DDB01型低阻全膛榴弹是主用弹。
该弹重45.54千克,内装B炸药8.6千克。
弹形细长,外形流线型极好,其特征是上定心部以4片焊于弹体上的定心舵片代替;底部为凹形,使全弹重心前移,增加了弹丸飞行稳定性。
由于弹丸的飞行阻力小,在同样初速条件下,比普通榴弹增程在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