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

试论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

景观生态建筑课程论文题目试论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专业建筑学学号0801403-31姓名指导老师石孟良所在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试论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摘要:室内景观的出现虽不是空前绝后的,但自然环境恶化却是空前的。

人们的物质水平也是空前的,所以当今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景观、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室内景观的日趋成熟,是对物质水平发展程度的表现,也是人们对自然生态日益重视的结果。

关键词:景观设计、和谐、灰空间突然间,你打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

”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在这里。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师的小我和大我一、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我国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书画,山水,盆景等室外景观元素逐渐融入室内。

随后,由于国际设计思潮大融合,景观由自由走向规则,具象发展到抽象。

人们对室内景观不仅仅是模拟室外景观,而是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讲究境界,这也是由于室内空间尺度制约的结果。

园林作为室外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室内环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况且园林与居室向来就是合二为一的,例如日本枯山水就为现代设计融入了新的活力,在有限的室内空间给人无限的灵感。

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之母也为室内景观提供了许多引用、借鉴之处,郭熙在《林泉文治》一文中曾说:“山水有可行者有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让人归复自然,也正是营造室内景观的目的。

通过营造景观山水,产生可行、可望之景观。

室内空间有景观植物衬托,有山水相映生辉;有陈设艺术,小山水,墙上有画有园林小品图样的壁纸提升,产生联想的装饰品,窗外有美景可借,这样才能做到“可望”;室内有沙、石、有景可寻,花木根雕,水等,材料构成有山水意境的室内景观,才能做到“可游”,同时室内壁纸景观设置,空间按娱乐等随着人的爱好设置空间,才能做到“可居”。

二、生活空间的含义及目的“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

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

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住宅区域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外面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一些思考,使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三、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

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

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

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

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四、景观设计要素居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

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

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五、生活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一)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

(二)明确的功能要求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

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

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 “静”两大功能,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三)景观设计与居住空间有机结合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

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自然、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四)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

一般说来,公共空间 (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 的乐趣。

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

(五)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

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

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

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六)生态的设计原则应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

正如美国景观学者西蒙德所说:“应该把自然(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内、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

六、景观设计的构想——“灰空间”背景知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牷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

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

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

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

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

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

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

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

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线的引导和汇聚,形成焦点,标志着此空间与彼空间的区别,暗示其存在。

铺装———空间的划分园林设计中地面铺装同样起着对空间进行划分的作用。

当然,这里并非单指在材料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化。

古代的卵石模纹,日本的“榻榻米”都因其自身形式的组合,使得所在空间或突出,或连续。

在视觉上、心理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园林中各要素并非孤立的存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相互穿插、相互渗透,才会显出作品的整体协调性。

只是在某一部分,某种要素会占着主导地位,而使其自身得以强调罢了七、结论随着人们观念品位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大,可人的要求却越来越简单——就是要适合自己,体现生活的本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