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载蚀变岩型金矿找矿方向

万载蚀变岩型金矿找矿方向

万载蚀变岩型金矿找矿方向
本文简述万载地区蚀变岩型金矿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质特征,通过对矿床、化探异常、矿化蚀变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对蚀变岩型金矿找矿标志、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标签:金矿蚀变岩型找矿方向
1地质背景
万载蚀变岩型金矿位于萍乐台陷西部,障公山-九岭韧性推覆剪切带西端南侧,区域上构造活动与岩浆活动强烈,并具多期次活动特点,北东和近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大面积出露晋宁期丰顶山岩体、海西期桃源岩体以及燕山晚期侵入的橄榄角闪辉长岩脉。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三叠系上统安源组以及第四系,岩浆岩由丰顶山、桃源岩体组成。

1.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三叠系上统安源组、第四系。

(1)中元古界双桥山群(Pt2sh)
出露于矿区西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

(2)三叠系上统安源组(T3a)
呈条带状出露于矿区北部,为安源组下部地层。

(3)第四系(Q4)
主要分布于山间沟谷和山间小盆地。

以残坡积、冲积类型为主。

1.2构造
矿区构造较复杂,主要断裂为北东向断裂(F1、F2、F3、F4、F5),F1、F2为两条近平行的逆断层,F3、F4及F5为压扭性断层。

此组断裂为区内控矿构造。

此外还发育次一级断裂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如F6为近东西向压扭性断层,它贯穿整个长山垅—老鸦石矿区的南部。

1.3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岩浆岩主要为晋宁晚期丰顶山岩体,加里东晚期桃源岩体、少量燕山晚期基性岩脉,酸性岩脉。

1.4.矿床对比
2化探异常
通过长山垅矿区和老鸦石矿区的化探异常工作得出矿区Au、Pb、Zn、As 异常较好,进一步说明了本区是金富集及存在的有利地段。

异常形态主要为北东向,次为近东西向分布。

矿区北东向异常分布于双桥山群和混合岩接触带上,其形态和矿区外北东向断裂方向一致;而矿区南部Au、Pb、Zn、As异常产于次级断裂的丰顶山岩体与桃源岩体接触带上。

3矿化蚀变
区内蚀变类型主要有糜棱岩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及铅锌矿化:
(1)糜棱岩化
主要分布于韧性剪切带中,长石、石英沿长轴呈定向排列。

老鸦石矿区ZK401,长山垅矿区ZK001、ZK002见及。

(2)绿泥石化
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及其两侧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分布较均匀。

(3)绢云母化
常呈集合体分布于蚀变岩石中,局部可见被交代的长石外形,少数杂乱分布于裂隙之中。

该蚀变广泛产于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和桃源岩体中,与金矿化有关。

(4)硅化
主要呈脉状及团块状分布。

矿区内硅化广泛见于各类破碎带、矿(化)体及其围岩中,往往硅化与黄铁矿化同时出现,甚至还伴随铅锌矿化。

(5)黄铁矿化
主要是草莓状黄铁矿,呈细脉状和沿硅化脉分布,局部呈零星状、团块状分布。

广泛分布于各类脆性构造带,矿(化)体及其顶底板岩石中。

(6)铅锌矿化
呈粒状,团块状或细脉浸染状分布。

大量分布于矿石中,为主要矿石矿物。

通常伴随有硅化现象。

此外还有褐铁矿化、钾长石化等。

经过对两个矿区的地质工作,我们初步发现矿区北部异常区内D1、MD9005、ZK802、ZK401、ZK002孔均见金矿;矿区南部异常区内D2、ZK001及ZK002也见金矿。

且见矿位置均位于蚀变较强地段。

区域上兰田矿区→长山垅矿区→老鸦石矿区→桃园金矿(化)体均位置蚀变较强地段,并且整个蚀变岩带连续性较好,与北东向断裂方向一致。

蚀变岩带长约10千米,宽约2~10米,纵深大于200米(ZK002控制到170米;斜井XJ001蝕变深度达200米,且200米出还见金矿体)。

蚀变的分带性(从矿体向外):黄铁绢云母化花岗闪长岩质碎裂岩带(或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硅化带)→黄铁绢云岩化花岗闪长岩→钾化花岗闪长岩带→花岗闪长岩。

各蚀变岩带间为渐变过渡关系,并有相互交替现象。

4结语
本区矿(化)体主要位于北东向蚀变岩带叠加的部位,受北东向断裂制约。

部分金矿(化)体产于次一级断裂,且蚀变岩带中。

金矿物在容矿岩石中分布很不均匀,多分布在某些蚀变矿物(黄铁矿、铅锌矿)中,或某些蚀变矿物集中分布的特殊地段。

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

金的形成有多个矿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征的伴生矿物。

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花、硅化、铅锌矿化等蚀变重叠部位是金矿的富集部位,是我们野外地质找矿的有效找矿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