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学习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为例【关键词】综合学习课程改革建筑构造与识图引言2021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同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然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作为高职教育土木建筑大类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设计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设置基本参照本科教育房屋建筑学的内容架构方式,以知识体系为主,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文以适应职业教育,提高学习有效性为出发点,根据综合学习理念,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与识图为例,通过综合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抉择、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课程服务于学习者的有效学习途径。
一、综合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抉择(一)传统学习的局限性1.传统学习本文所阐述的传统学习,是指以依托教材章节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以知识“存储的有序”为主要特征。
传统学习面向任务要素开展教学,将学习内容逐级分解为孤立的、片段化的单一学习要素,表现为符号式的显性知识或练习。
这样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存储,然而却存在分割化、碎片化的问题。
在面对真实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整合一系列单一的、碎片化的教学要素,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作过程知识,这正是传统学习中所忽视的。
2.传统学习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相适应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和自我反省等元素组成。
赵志群教授认为:“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异主要在智力类型方面而不在智力水平方面。
普通高校学生习惯抽象思维,而高职院校学生喜欢通过观察和动手学习。
”目前,不少专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
显然,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内容架构方式仍旧是通过理论学习、知识灌输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考察的正是学生的劣势而并未发挥出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优势,并不能培养学生系统化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综合学习的必要性1.综合学习本文所阐述的“综合学习”是指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范梅里恩伯尔提出的一种与“复杂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相关的学习方式。
综合学习是面向完整任务开展的教学,保留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知识、技能、态度进行整合,对本质相异的各个组成技能进行协调,采用整体化设计方法,基于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综合学习不仅是单个部分之间的加和,也是对各部分之间的规则或关系的整体学习,教育应当使各要素之间形成合力,才能使学习内容向未来工作实现有效迁移。
2.综合学习遵循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德国不来梅大学的劳耐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逻辑结构”的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从“新手(初学者)-生手-熟手-能手-高手(专家)”的逻辑。
依据能力发展逻辑,学习者最初从事边缘性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学习内容的全貌,通过搭设脚手架的方式给予学习者最大的学习支持。
在实际工作参与中,学习者随着知识与能力的逐渐增长,需要的脚手架和支持也越来越少,逐渐胜任重要的工作,走入圈子的核心而成长为能手或专家。
综合学习正是遵循这样的规律,教学设计从面向全要要素的整体学习到局部要素的学习再到细节问题的原理层次的学习。
二、综合学习理念下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实践(一)课程重构:面向完整要素1.传统课程体系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作为高职教育土木建筑大类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设计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设置基本参照本科教育房屋建筑学的内容架构方式,以知识体系为主。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按照建筑的组成构件来划分教学单元:从房屋建筑概论到地基基础,再到墙体构造,楼地层构造,楼梯构造,屋面及防水构造,门窗构造,变形缝构造,穿插无障碍构造专题,消防专题,绿色建筑专题等。
每种构件又从施工方式、材料、结构、外观形式等不同角度被划分为多种类型。
虽然面面俱到,但是学生在面对具体学习任务时还是茫然。
虽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MOOC教学,但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学习方式。
例如,课程中讲授了构造柱的设计原则,然而在面对一个住宅的平面图时,学生依然不知道构造柱应该设置在哪些具体位置。
2.面向完整要素开展课程体系重构经过面向完整要素开展课程体系重构,学生首先以小品建筑为例,学习简单建筑物的构造与识图;其次以新农村建设的独栋住宅为例,学习砖混结构建筑构造与识图;然后以多层办公楼为例,学习框架结构建筑构造与识图;再以高层住宅为例,学习剪力墙结构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构造与识图;最后以校园建筑为例,学习装配式建筑的构造与识图。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遵循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项目载体由常规到特殊的原则重新构建了五个教学项目,将传统单一构件的要素学习变为了整体有机的全要素项目学习。
依据施工员、资料员等岗位能力要求,融入“1+X建筑工程识图”和职业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的内容,重新建构了面向全要素的岗课赛证融通的项目化递进式课程体系(表1)。
表1:《建筑构造与识图》内容结构图(二)教学设计:变知识体系为行动体系1.行动体系的教学设计行动体系是相较于知识体系而言的。
知识体系以“存储的有序性”为主要特征,而行动体系则以“应用的有序性”为主要特征,以工作过程的方式重构知识。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散,在五个系统化的学习项目中给予重构,并对真实项目任务进行基于教育学的加工和处理,形成学习型的任务。
例如,原有教学设计中,“基础”一章中涵盖了砖基础、毛石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箱型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等内容,学习到的类型非常全面,但是面对具体项目又不知道适配何种类型的基础。
改革后的教学设计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学习与项目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小品建筑为载体,学习独立基础、毛石基础;以独立小住宅为载体,学习砖基础和条形基础;以办公楼为载体,学习钢筋混凝土基础和独立基础;以高层住宅为载体,学习箱型基础和筏板基础。
经过教学设计的改革,学生不仅能识读种类繁多的基础类型,还能为实际项目进行基础选型。
2.以成果为导向,明确学习任务“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以学生会识图且能够通过施工图纸指导施工为课程目标。
但是“会识图”实际上是一种脑力活动,无法外显和量化。
因此,教学设计要变传统知识体系为行动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以成果为导向,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例如,原来学生在学习构造柱时,往往按照“构造柱的概念——构造柱的材料——构造柱的设置原则”为顺序,记住了一些规范条文,但是具体到真实建筑中,既不知道构造柱在哪儿(构造柱属于隐蔽工程),也不知道应该设置在哪儿。
改革后的教学设计以“为独立小住宅设计构造柱”为任务,再将任务分解为“在图纸上补构造柱”、“用BIM绘制构造柱”、“动手搭建构造柱模型”等子任务,学习成果分别是图纸、电子模型、实体模型等具体可见、可测、可评的成果。
通过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做中学。
任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通过实地参观后撰写调研报告;根据变更通知修改二维图纸;根据二维图纸制作三维模型;根据三维模型搭建实体模型;通过做实验得出构造性能结论;做活页式任务工单等。
依托类型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动起来,突破“构造不直观,识图难立体”的教学痛点。
(三)教学实施:跨界融合,践行“三阶六环”模式1.课程改革适应“跨界融合”的职业教育特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职业教育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跨界教育,而普通教育是一个学习地点的定界教育。
职业教育特色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其中,在课程层面,通过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提供不同的学习场地和学习场景,原课程的教学场地局限于校内教室和实训室,课程改革之后的课程实施可利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作为学习场地。
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互监护聘,相互合作,形成“双导师”,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工作。
2.“三阶六环”模式的实施(1)三阶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按照对建筑“总-分-总”的认知规律,划分为三个阶段。
根据每个阶段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分别选择在企业、校内实训基地、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地点。
例如,在“项目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教学实施中,依据工作流程定阶分为整体认知、分项深化、整体校核三个阶段。
【一阶:整体认知】——在被动展厅建立学生对被动式建筑的整体感性认知,借助热成像仪等实验解决“热量损失难看见”的难题。
【二阶:分项深化】——在工艺工法实训基地分别对建筑不同构件进行深入设计,并借助VR仿真、动画、BIM 模型等资源和手段解决“内部层次难立体”的问题,同时通过动手搭建实体模型,体会施工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印证和改进方案设计,解决“落地问题难预知”的难题。
【三阶:整体校核】——在虚拟仿真基地利用斯维尔、BIM等软件对节能效果进行校核,解决“节能效果难体验”的难题。
(2)六环每个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因阶而异,根据三阶内容的差异性,差异化实施六环教学流程。
在三个阶段的纵向维度,同一环节的教学内容设计,也由浅入深,同样作为实训环节,一阶为初步实训,二阶为深化实训、三阶为整体校核实训。
下面以项目四的“任务2:被动式外窗构造与识图”,为例对六环的实施进行详细陈述。
【自主学习】学习“门窗节能”的知识,树立节能意识;做测验,对新型门窗使用做课前调研。
【明确任务】通过热成像仪图片导入问题,分析“高层住宅项目”项目容易出现热桥的部位以及气密性薄弱环节,明确学习任务。
【新知探究】从门窗选型、材料、窗的构造等方面选择出适合本项目的解决设计策略,并用热成像仪、教师自制的实验装置等让传热系数、热量损失这类抽象的热工学参数“看得见”“摸得到”。
【深化实训】动手制作模型,帮助学生从施工落地的角度考虑设计可行性,并且制作BIM模型,深化完善方案,将构造设计可视。
【展示评价】建模完成后,学生将方案上传到CCBIM智能云平台,并进行小组汇报,提高学生汇报方案和口头表达能力。
组间互评,组内互评,通过做评的角色转换,加深对设计的理解。
【拓展服务】举一反三,完成项目其他窗的建模,并推送比竞赛、考证等学习资料。
学生制作抖音视频和公众号,宣传推广被动式建筑,服务社会,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主客观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本课程采用全过程一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见表2)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共同组成,既有对客观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也有对学生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主客观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