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和意义2008年4月24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根据规定,《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这意味着报刊、广播、电视的政府报道与信息披露将有法可依。
从此,中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
《条例》发布后,新闻媒体纷纷予以重点报道与评述,可是,出发点都是从百姓的知情权角度出发,而很少有认识到这个规定其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新闻传播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
大众传媒的核心是内容,而内容的重中之重是政府信息,因此,这一条例的受益者首先是新闻传播行业。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知道国家权利是如何运作的。
国家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操作透明的“阳光政府”。
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对人民知情权的保护也是对政府实行监督的重要条件。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之前,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沸沸扬扬,学者们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和发达国家的民主实践,从中国的实际提出问题,这就加速了条例的起草和颁布,条例出台后,各级政府也加快了政务信息化的步伐,各地建立了各种信息公开制度,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得各种政府信息并畅所欲言,各级政府及时倾听人民心声,由是政府和人民的距离近了。
这是一个权利的时代,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尤其是在关乎公共利益的信息公开方面,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步觉醒;在关乎个人利益的信息方面,公民更是通过信访等方式努力争取。
公民的知情权不再是一个只出现在课本和文件中的词汇。
这是一个民主的时代,民主不再停留在举举手表个态上,民主不再是被动的产物。
民主不再是政府对人民的“施舍”,民主是政府对人民的义务。
政府要做诚信负责的政府,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样就必须给人民提供一个透明的信息平台。
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信息公开法律。
早在1766年,瑞典就制定了《出版自由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新闻出版自由法,它赋予了报刊转载公文的自由。
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游戏规则之一就是,中国政府要在几年之内实施信息公开制度,这不仅是对内公开的需要,也是对外公开的需要。
既为国内媒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也为更多的海外媒体在中国的采访报道提供方便,这样可以使国外媒体接近真实的中国,接近真实的中国政府,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干扰,向世界展示一个和平发展的负责任的发展中的大国形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信息公开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更是紧跟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中西体制间的交流将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吸收国际先进民主机制,加速民主化进程。
我国《宪法》规定了出版自由和国家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的义务,由《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以及互联网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加以具体的贯彻落实,形成我国新闻传播的法律制度。
当然,法律制度并不等同于法治,其关键在于立法者是否具有民主、科学观念。
我国新闻传播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部分,现在正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
新闻传播法治的要害,就是国家是否能够保障新闻媒体合法、自由地传递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政府信息为代表的公共信息。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职务活动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一定形式的信息,它是新闻媒体的主要信息来源。
在新闻媒体及其记者获取政府新闻信息方面,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党政机关文件规定政府提供信息的义务,但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加以具体保障。
虽然早在《条例》颁布之前,各地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地方性规定,支持和保障新闻媒体及其记者获取报道的政府信息,如珠海、深圳、上海等市。
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新闻媒体及其记者获取政府信息的难度和阻力不断加大,2003年以来情况尤其严重,暴力阻挠采访一时成为新闻媒体及其记者的最大难题。
《条例》的颁行,将基本解决这方面无法可依的状态,为新闻媒体获得政府信息保驾护航。
政府信息公开,媒体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真相,如果政府的拒绝,这本身就暗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该政府有可能存在不可告人的暗箱操作,这样更容易激起新闻媒体追根问底的兴趣,从而以真相示人,由此便产生了许多隐性采访的典型报道,这类报道不管对媒体来说,还是对当事政府来说,都是不利的。
首先政府的做法可能使它在人民中产生信任危机;其次,媒体由于触犯政府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有形无形的打击。
1989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代表党中央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了题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对正面宣传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坚持正面宣传的具体要求,“要着力去宣传报道,鼓舞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热爱伟大祖国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斗争的东西。
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努力加以报道。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新闻的党性同人民性是统一的,新闻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当然,贯彻正面宣传为主地方针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唱赞歌、说好话,更不是不顾事实地涂脂抹粉。
正面宣传为主要建立在客观真实准确的基础上,要新闻报道不隐瞒、不虚构、不夸张。
对工作中和生活中的负面现象的报道,只要是出于对党和国家工作的负责,也属于正面宣传的范围。
关键是在舆论的引导过程中坚持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最近一段时间,在西藏分裂分子的暴乱活动的报道中,我国的媒体采取了及时报道的方针,把国内外势力分裂中国的活动全面客观地报道出来,唤起了广大爱国群众的爱国热情,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攻势,给分裂分子以威慑,此时权威媒体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可靠渠道。
这些信息的报道的作用并没有使社会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恐惧,相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被唤起,达赖的假和平真暴力谎言被戳穿,反对分裂保卫统一,维护神圣奥运成为全球华人和爱和平人士的共识。
在我国,很多政府部门以“正面宣传为主”为幌子,拒绝甚至打击报复写负面新闻的媒体,其实是其片面地理解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含义,负面新闻如果把握好分寸可以起到正面报道无法起到的作用,通过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可以树立负面的典型,起到警示作用,而正面宣传则可能由于其宣传色彩过于浓烈而遭遇受众的抵触逆反心理。
由于政府对负面新闻的打压,很多记者采取改口的方式来对待,新闻媒体遇到问题也绕道走,由此新闻业界很早就提出保护记者新闻采访权的问题。
如《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虽然颁布但却没有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将把这一规定上升到国家法规的层面,从而可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严肃性,保证记者和媒体的正常的合法工作,让记者采访到大众需要的信息,实现公共信息的正常流动。
信息公开有助于争取记者的采访权利,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保护新闻记者方面的法律,对于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利的保护处于空白状态,新闻记者被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拒绝采访甚至被殴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形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司法适用,可望从这寻找一条保障记者采访权的途径;那么,政府部门该如何对待记者的新闻采访权?采访是记者的权利,记者有权利了解信息,同时记者也有向公众提供信息的义务。
信息公开有效制止流言、谣言的传播,洁净新闻人的心灵,同时也能促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
2004年2月10日《羊城晚报》首次发布“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新闻时,谣言、传闻就散布的到处都是了,“小道消息”接连不断。
据广东媒体调查,此前市民有关非典的信息来源有80%是从手机短信、互联网和人们口头传播的。
好在权威媒体迅速站到了“抗非”的前沿,用大量而准确的报道很快遏制了传闻和谣言,稳定了人心。
面对谣言的盛传,需要政府畅通、透明、公开、权威的信息。
就三年前的非典疫情来说,一些地方传媒的教训是深刻而沉重的。
对恐慌传言的控制政府发布的信息是最权威的,政府的公信力对于恐慌传言的抑制有很大的作用。
政府公信力强,政府的任何声音均会成为及时消除恐慌传言的镇静剂。
发展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有效制止流言的散布和广泛传播。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各级政府向社会发布政府信息。
公众通过新闻媒体要求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甚至调查或质疑政府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公正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有之义。
百姓知情权的渠道最主要的来自大众媒体,而在中国现实社会,能够有效地传播政府信息的一直是以国家通讯社、机关报、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组成的官方权威媒体系统。
党报改革是一个时期以来新闻业的难点与重点,不少人认为党报改革的出路在于市场化与平民化、大众化,总之,都市报、市民报或财经报似乎是改革方向。
其实,对于各级机关报来说,准确、全面、翔实而及时的政府信息披露,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中之一便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构筑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闻传播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新闻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精神文化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在新闻报道中得到表现,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对传播工具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物质文化的发展,可见,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新闻业与文化的发展都密不可分。
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也作用于新闻传播业。
新闻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得到传播将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而新闻传播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也将接受洗礼。
历史上每一次传播工具的进步都会带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发展,电报促进了报纸的发展,无线电促进了广播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实力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新闻传播业的竞争从我国加入WTO后开始变得日益激烈,外国媒体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我国市场,我国媒体也将走向国际市场,迎接机遇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