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代谢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人体代谢的消化系统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口腔、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 、胃、 小肠、大肠、 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 肝和小肠腺
附图:消化道系统解剖 附图:
口腔: 磨碎、湿润、溶解食物。 唾液腺(腮腺、下颌腺、舌下腺) 分泌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 食管:机械蠕动,运送食物。 胃:分泌盐酸、胃蛋白酶、黏液 等,贮存、搅拌、粉碎食物。 胰:分泌消化酶(胰淀粉酶、胰 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 肝脏和胆囊:分泌胆汁,促脂肪 吸收。 十二指肠和小肠:分泌消化酶 (淀粉酶、酞酶、脂肪酶、蔗糖酶、 麦芽糖酶、乳糖酶等),是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 素和水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分泌黏液,贮存粪便。 直肠和肛门:排出粪便。 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约为 24小时。
三、主要营养素的吸收 1: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吸收部位: 吸收部位 小肠 戊糖-----被动扩散 戊糖 被动扩散 己糖-----被动扩散,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 己糖 被动扩散 吸收速度 葡萄糖、 半乳糖 半乳糖(110)>D-葡萄糖 葡萄糖、D-半乳糖 葡萄糖 (100)>D-果糖 果糖(70)>木糖醇 木糖醇(36)>三梨醇 果糖 木糖醇 三梨醇 (29)
3、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 、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后,通过主动转运形式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后 通过主动转运形式 吸收. 吸收 4、维生素的吸收 、 水溶性维生素以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与脂类相似 5、水与矿物质的吸收 、 小肠吸收水的动力是渗透压 矿物质可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被动吸收,也可 矿物质可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被动吸收 也可 以特殊方式主动吸收. 以特殊方式主动吸收
2、主动性转运 、 营养成份逆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 细胞膜,此过程称为主动性转运. 细胞膜,此过程称为主动性转运. 是由机体“主动”进行, 是由机体“主动”进行,通过消耗 机体能量,依靠细胞膜“泵蛋白” 机体能量,依靠细胞膜“泵蛋白”完成 的一种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形式。 的一种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形式。
二、吸收机制 介绍三种主要吸收机制: 介绍三种主要吸收机制: 1、被动性转运 、 相对于机体而言, 相对于机体而言,吸收成分在不需 要消耗机体能量的情况下,依自然定则。 要消耗机体能量的情况下,依自然定则。 被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的形式。 被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的形式。就称作 所谓的被动性转运。 所谓的被动性转运。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三节、 第三节、食品的消化过程
将大分子的营养素成分转变成小分子 化合物, 化合物,需经过三个过程 水溶 初始消化酶解 深度消化酶解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场所在小肠,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水溶 2:酶解
α-淀粉酶 糊精酶
糊精
葡萄糖
淀粉
麦芽糖
α-淀粉酶 淀粉酶
葡萄糖
麦芽糖酶
机体每日的消化液分泌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分泌量/L 分泌量 1.0~1.5 1.5~2.5 0.8~1.1 0.25~1.1 2.0~3.0
1、唾液 、 (1)成分与性质 ) 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 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 有机物: 淀粉酶 溶菌酶,糖蛋白等. 淀粉酶, 有机物:α-淀粉酶,溶菌酶,糖蛋白等. 无机物: 无机物:钾,钠,钙,氯,硫。 2)作用: (2)作用: 溶解食物 清洁, 清洁,保护口腔 保护牙齿 分解淀粉 调节胃肠功能
第二章 人体代谢的生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人体成分 人体代谢的消化系统 营养素消化过程 营养素吸收过程
人体代谢实际上就是指人们的摄食 活动开始,一直到最终的排泄, 活动开始,一直到最终的排泄,发生在 机体内的一切变化。 机体内的一切变化。 表2 一个人在一生中代谢的营养素数量
营养素 水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合计 数量/t 数量 56 14 2.5 2.5 75
被动扩散 被动扩散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压力相等时,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压力相等时,如果 两边溶液的溶质浓度不同,不借助载体, 两边溶液的溶质浓度不同,不借助载体, 不消耗能量, 不消耗能量,溶质分子就可以从浓度高的 一边透过薄膜向浓度低的一边扩散。 一边透过薄膜向浓度低的一边扩散。 在肠腔内, 在肠腔内,食糜中的分子借助这种 浓度差,可以透过粘膜的上皮细胞向血液 浓度差, 和淋巴扩散
4、胆汁 、
胆汁没有消化酶成分, 胆汁没有消化酶成分,其消化作用依靠胆盐 成分实现。 成分实现。 胆盐的作用 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 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 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刺激肠道蠕动和抑制细菌生长。 刺激肠道蠕动和抑制细菌生长。 使胆固醇排出 5肠液 是肠腺细胞分泌的弱碱性液体, 是肠腺细胞分泌的弱碱性液体,含多种消 化酶. 化酶.
人体代谢
外代谢: 外代谢 直接与食品 的消化 营养素的吸收, 营养素的吸收, 粪便的排泄有关的代谢. 粪便的排泄有关的代谢
中间代谢: 中间代谢:介于营养素的 吸收和粪便排 泄的中间过程。 泄的中间过程。
第一节 人体成分
一、人体元素 人体内所含元素已达60多种 多种: 人体内所含元素已达 多种:碳、 氮占了96%,其中氧 氢、氧、氮占了 ,其中氧65%, , 。(其他元素详见表 碳18%。(其他元素详见表 ) 。(其他元素详见表3)
2、胃液 、 为透明、 为透明、淡黄色酸性液体 (1)成分与作用 ) 胃酸 作用为: 激活胃蛋白酶原 作用为:①激活胃蛋白酶原
②维持酸性环境 ③杀菌 ④蛋白质变性
胃蛋白酶 作用为: 作用为:对食物蛋白质进行简单的分解
粘液(粘蛋白) 粘液(粘蛋白) 作用为: 作用为: ①润滑
②保护胃粘膜 ③降酸
内因子 促进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 促进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
易化扩散 需要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 需要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 的高浓度一端向低浓度一端扩散或转运的 过程. 过程. 特点: 特点: 结构特异性 饱和现象
滤过作用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存在压力差时,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存在压力差时, 分子可以由压力高的一边进入压力低的 一边; 一边; 当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力时, 当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力时, 水分就可以滤入血液中。 水分就可以滤入血液中。
渗透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存在渗透压 差时, 差时,分子可以由渗透压低的一方向渗 透压高的一边移动以求达到渗透压平衡 在肠腔中, 在肠腔中,当钠离子等无机质被主 动吸收后, 动吸收后,肠腔与上皮细胞之间就会产 生一种渗透压差,通过这种渗透现象, 生一种渗透压差,通过这种渗透现象, 水也可以被吸收。 水也可以被吸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节:营养素在体内的运输 第五节 营养素在体内的运输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淋巴管 二、各种营养物质的运输
1、氨基酸的运输 2、脂类的运输 3、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4、矿物质的运输
铁的运输 钙的运输 其他离子的运输
5、维生素的运输
思考题
1.唾液有何作用? 2.胆汁在消化过程中有何作用? 3营养素吸收部位及吸收形式是什么?简 述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
人体的组成元素
元素 氧 碳 氢 氮 钙 质量分数/% 65 18 10 3 1.5 主要含有的分子 水,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脂 质,蛋白质,核酸 碳水化合物,脂 质,蛋白质,水 蛋白质,核酸 骨、无机质
磷 硫 钾 钠 氯 镁 铁 铜 锰 碘 钴
1 0.25 0.2 0.15 0.15 0.05 0.006 0.0002 0.00003 0.00004 -
二、脂肪的消化
消化场所: 消化场所:小肠 1甘油三酯的分解 甘油三酯的分解
2:胆固醇的分解 胆固醇的分解 3:磷酯的分解 磷酯的分解
三、蛋白质的消化 消化场所: 消化场所:胃、小肠 1、胃液的作用 、 在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分解为蛋白胨和 少量多肽. 少量多肽 2、蛋白质在小肠的消化 、 胰蛋白酶 作用于碱性氨基酸 糜蛋白酶 作用于芳香族氨基酸 弹性蛋白酶 作用于脂肪族氨基酸
3、胰液 (弱碱性液体 、 弱碱性液体) 弱碱性液体 (1)成分 ) 胰酶、胰岛素、 胰酶、胰岛素、碳酸氢根离子 (2)作用 ) 淀粉酶、 胰酶 (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淀粉酶 蛋白酶、脂肪酶) 消化食品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消化食品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调节血糖浓度。 调节血糖浓度 碳酸氢根 —中和胃部过多的酸性 中和胃部过多的酸性 成分。 成分。
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化 1:维生素的消化 维生素的消化 水溶性维生素,在动植物细胞中以结合 水溶性维生素 在动植物细胞中以结合 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释 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释 放出来. 放出来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可随脂肪的乳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可随脂肪的乳 化与分散同时被消化. 化与分散同时被消化
核酸,碳水化合物中 间体,骨无机质 蛋白质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内外液 细胞内外液 血红素 铜蛋白质 辅酶 甲状腺激素 维生素B12
二、人体所含的主要化合物 水 无机化合物 无机质 人体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质
表4 人体所含的主要化合物
化合物 水 蛋白质 脂质 碳水化合物 无机质 含量( 含量(占体重的百分 数)% 60~75 15~18 16~58 <1 2~6
消化道活动特点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兴奋性低 收缩缓慢 富于伸展性 有一定紧张性 进行节律运动 敏感
二、消化道的分泌
机体生化反应的重要特征是具有 一套完整的酶系,对于消化过程来讲, 一套完整的酶系,对于消化过程来讲, 要有各自对应的消化酶, 要有各自对应的消化酶,消化道的分泌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这些消化酶以及 润滑消化道的粘液。 润滑消化道的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