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_以兰州_西宁_银川地区为例_丁生喜

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_以兰州_西宁_银川地区为例_丁生喜

【区域经济】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以兰州、西宁、银川地区为例●丁生喜1,甘佩娟2,霍海勇2(1.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内容提要: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合作模式;SWOT分析;“兰西银”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04-05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1]。

借助地缘优势开展相邻区域经济合作,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水平。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相互依赖理论、人力资本学说以及创新理论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间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5]。

但是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如何有效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而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都位于黄河流域上游,也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区间有包兰、兰青和宝中铁路线相连接,在自然地貌、民风民俗以及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不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甚至还有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极其紧密的利害关系[6]。

西部大开发以来,三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东、中部地区仍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在西北五省中也显著落后于陕西、新疆两省区。

本文就新时期甘青宁地区开展以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思路。

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西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

(一)自然资源状况兰州、西宁、银川所在的甘青宁三省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比重较大。

2009年三省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人均储量分别为甘肃: 5.24t、621m3和222t;青海:7.83t、2470m3和359t;宁夏:0.31t、35.2m3和888t①。

甘青宁三省区这几种能源储量有明显区域差异,而能源的组合优势比较突出。

除能源之外,三省区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甘肃的锰矿、铬矿、铜矿,青海的铅、锌矿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三省区以兰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二)经济发展水平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三省区GDP总额5822亿元,仅占全国的1.7%。

但是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三省区中心城市,GDP占各自省区的比重分别达到27.33%、46.34%、42.72%,人均GDP分别达到27904元、22865元和34453元。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兰州3.3ʒ46.83ʒ49.87,西宁3.83ʒ49.76ʒ46.41,银4川5.6ʒ49.4ʒ45,三城市均形成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就业构成以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中兰州占到47.27%,西宁占到47.43%,银川占到48.05%,见表1。

三城市产业结构不仅优于甘青宁省区总体水平,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市在甘青宁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是甘青宁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表12009年兰州、西宁、银川三次产业结构比较表地区人均GDP(元)三次产业占GDP(%)就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2557510.346.343.438.127.834.1甘肃1287214.745.140.252.614.632.9青海194549.953.236.942.922.035.1宁夏217779.448.941.739.828.834.4兰州279043.346.849.925.327.547.2西宁228653.849.846.424.328.347.4银川344535.649.4454.347.748.0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兰州、西宁、银川统计年鉴。

(三)社会发展现状兰州、西宁、银川三个城市总人口均在百万以上,其中兰州人口规模达到323.59万人。

三城市人口占各省(区)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其中兰州城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2.28%,西宁占到34.82%,银川则占到宁夏全区的24.6%,可见三城市都是区域人口重心。

三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1200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兰州9653元,西宁8716元,银川12271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均在4000元以上。

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率分别为兰州62.66%、西宁69.75%、银川68.59%②,远高于地区平均城市化水平,集聚效应十分显著。

从以上分析可知,兰州、西宁、银川作为甘青宁三省区的中心城市,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在甘青宁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发达地区的实践均表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新时期兰州、西宁、银川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三座省会城市和具有紧密地缘关系的经济中心,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兰州-西宁-银川城市竞争力提升兰州、西宁、银川三个城市地处西北内陆,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少。

通过开展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形成一个西北地区较大规模的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作用下,将带动和促进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创新型城市群形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通过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有助于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增强区域三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减少甘青宁区域间的经济摩擦,提高资源利用效果,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三省区综合竞争力,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甘、青、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从表1可以看出三省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分别达52.6%、42.9%和39.8%。

但是该区域大部分农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二、三产业不发达,吸收就业有限,阻碍农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区域长期陷入“贫困-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三省区内荒漠化、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的面积增加,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增大。

而通过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能够促进甘、青、宁三省区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实力增强,也为生态脆弱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四)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甘、青、宁三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区域内回、藏等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交错。

是我国西部文化多元性体现得最为集中但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不仅是推动甘、青、宁三省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增长极,也是促进新疆、西藏、内蒙三个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

开展兰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有利于区域经济总量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更有利于区域对外开放和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

该区域的合作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兰州、西宁、银川三座城市地理空间比较接近,形成一个三角形,其中西宁与兰州相距仅200多公里。

相似的自然资源和共同优势产业使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质性和互补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但也存在一些合作障碍,有必要进行全面分析。

5(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1.区位和交通优势。

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地处西北物流中心,特别是兰州处于西北铁路网和公路网的中心,是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也是国道312线和国道109线的交汇点。

青藏铁路的开通和兰新铁路的二线、兰渝铁路的建设,使甘、青、宁地区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

2009年,三城市客、货运量分别占到三省区的15.8%和29.4%③。

此外,兰州、西宁、银川地区拥有机场3处,开辟了数十条航线,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4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其中兰州中川机场还拥有数条国际航线。

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依托交通轴线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成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并争取获得国家经济区划认可后,就有可能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共同形成中国“西三角”经济圈,成为整个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

2.社会经济优势。

甘、青、宁地区受生态环境影响,宜居地区有限。

其中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区域环境容量较大,生态承载力较强,而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客观上是甘、青、宁地区城市化发展、人口和产业聚集的最佳之地。

而且兰州、西宁、银川是甘、青、宁三省区的省会城市,科研单位和高校较多,区域科技、文化基础相对雄厚,也容易产生集聚效应。

从主要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来看,三城市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几个行业,表2。

可以看出,三城市主导产业具有互补性,具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

表2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主要产业区位商地区产业兰州西宁银川制造业2.642.891.23建筑业1.664.522.22批发和零售业5.831.631.67住宿和餐饮业4.481.202.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22.722.58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甘肃、青海、宁夏、兰州、西宁、银川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此外,区域内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各异,拥有不少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尤其是银川市回族人口达44.81万人,占总人口的29%,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25.55%,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合作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

(二)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劣势首先,由于行政区划以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影响,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的甘、青、宁地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比如企业经济活动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生产要素跨省区流动受阻、三省区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明显、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