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对策和措施篇一:当前猪价上涨原因分析及建议当前猪价上涨原因分析及建议市农委发表日期:2021-04-07点击量: 82形势11年3月份生猪存栏284万头,同比(与去年同期)减少5.83万头,减少2%,环比(与上月)减少5.22万头,减少2%。
能繁母猪存栏45.54万头,同比减少3.9%,环比基本持平。
1~.8万头,减少12.4%。
春节后,仔猪、肥猪、统肉价格均较春节前上涨,尤其仔猪上涨幅度最大。
3月份仔猪、肥猪、统肉(五花肉)平均价格分别在14.1元/公斤、14.2元/公斤、23.2元/公斤,同比分、1%、3%。
目前生猪养殖效益很好,每头肥猪盈利300元以上。
据统计局数字,2月份市场猪肉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9%,拉动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7.5个百分点。
高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去年上半年行情差导致能繁母猪存栏数量下降。
去年上半年,尤其2021年1月份至4月份,生猪价格低,亏损严重,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养猪户能繁母猪存栏数量下降。
二是春节前加快出栏,导致节后猪源紧张。
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养殖场都吸取了前几年猪价在节后下降的经验,为提高养殖效益、降低风险,春节前纷纷争抢出减少。
三是饲养成本上涨。
饲料价格、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不断上涨,使得生猪养殖成本上涨。
饲料价格:3月底玉米价格在2.11元/公斤,同比上涨11%。
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人工成本:据调查,目前农民,尤其年轻人都愿意进城务工,而不愿意到他们所谓的“环境恶劣”的养殖厂工作,许多规模养殖场反映雇佣工人困难,工人工资不断上涨,同比上涨10油价上调,运输成本增加,也被附加到了生猪价格中。
行情上涨,但我市生猪生产的基础较为稳固,大型规模养猪场存栏保持稳定,表现出足够的信心。
随着天气变暖,市民消费量也有季节性的减少,大量的后备母猪进入生产期,仔猪成生猪生产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生猪生产的养猪户心态、饲料价格、疫情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生猪和猪肉市场行情好,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平稳的态势或有回落。
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把生猪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促进稳定发展。
加大对母猪养殖大户和规模养殖场(户)的扶持力度,落实好现有的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产大户每年发放补贴,调动母猪养殖户的积极性。
规模化养殖。
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增强生猪生产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稳定供应。
鼓励、扶持管理科学、防疫户,提高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例。
预计今年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8%以上。
疫病防控的投入。
控制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猪“高热病”等生猪疫情的发生。
在保证计划免疫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大基层疫苗冷链设施设备的投入,确保统供疫苗运输、保存安全,使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全力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投入品生产经营和生猪养殖、收购、贩运等环节监管,依法开展生猪“瘦肉精”监督监测,确保生猪及其产品放心。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6月20日至26日期间,全国肉类价格继续上涨,其中猪肉平均批发价比前一周上涨4.5%。
目前猪肉批发价已逼近每公斤25元,比今年初上涨了30%,比去年同期大涨68%。
成本上涨引发涨价商务部数据显示,6月17日猪肉批发价为每公斤23.61元。
按此计算,上周猪肉价达到每公斤24.67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也刷新了2021年2月初以来的高点,当时猪肉价最高曾至每公斤22.88元。
另据国家统计局6月24日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变动情况显示,6月11日至20日,猪后腿肉价已涨至每公斤29.05元,逼近每公斤30元的大关。
数据显示,20xx年以来,我国猪肉价大约经历了8次较大幅度的涨价。
最新的这轮猪肉价上涨始于2021年5月,当时的猪肉批发价最低为14.47元。
目前猪肉价水平和当时相比,涨幅已超过了70%。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6月15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同期是猪肉价最低的时候,造成当时养殖数量减少,因此目前育肥猪上市出现阶段性偏紧,引发猪肉价上升;此外,部分饲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也导致了猪肉价的上涨。
姚坚表示,目前主要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来让生猪价、生猪存栏数进一步提升。
农林牧渔间接受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在食品价格中,5月份主要是生猪和鲜蛋涨幅比较大,5月份生猪同比价格上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
据媒体报道,猪肉价的大涨引发新一轮“抢猪潮”,大量猪源紧缺的外省猪商争相跑到吉林、山东、湖北等生猪产区抢收生猪。
光大证券(13.75,0.07,0.51%)研究报告认为,考虑到季节和储备因素,目前猪肉价快速上涨是暂时的,猪肉价或将在6月见顶。
中信证券(13.08,0.20,1.55%)则认为,生猪价或将在今年底达到高点。
从居民的副食品结构看,猪肉价的大涨将会使民众购买食品时转向鸡、鹅、鸭、鱼或其他肉食品上来,很明显,农林牧渔行业的龙头公司将间接受益,投资者可挖掘其中的潜力股。
综合1分2分3分4分5分篇二:生猪价格频繁波动的原因及对策生猪价格频繁波动的原因及对策一、背景自20xx年我县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来,生猪市场价格经历了从低谷(20xx年的6.4元/公斤)到高峰(20xx年底至2021年初的15元/公斤)到低谷(2021年底至2021年的8.4元/公斤)到高峰(2021年下半年的17元/公斤)再到现在的低谷(12元/公斤)“过山车”式的频繁波动,对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多数规模养殖户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指导、帮扶下,沉着应对了价格的频繁震荡,经受注了市场的考验,获取了高额利润,出现了一批养猪获利几万、几十万、甚至百万元富户。
但同时也有少数规模养殖户由于缺乏对生猪产业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管理,没有挺过价格低谷期的冲击,失去信心,导致血本无归。
当前,正逢生猪价格低谷期,正确认识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寻求应对之策,规避价格风险,对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猪价格频繁波动的原因生猪价格频繁波动既有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又有其产业自身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1、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任何产业、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不可避免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走低;供小于求时,价格走高;但一个或多个周期的平均价格是价值的真实体现。
生猪产业及其产品同样要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生猪价格波动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
2、生猪价格话语权缺失的结果。
生猪及其产品同众多农产品一样,往往表现为丰产不丰收、谷溅伤农,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农产品的主体农民是松散的个体,缺乏有效的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定价话语权,其价格直接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不能较好的反映其价值,价格奇高奇低,振幅较大。
3、规模化养殖不高的结果。
生猪价格之所以经常坐“过山车”,另一原因在于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
我国是养猪大国,但多以农户散养为主。
我县规模化养殖比重在20%左右。
散养户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猪肉价格高时就扩大规模,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又停养,甚至宰杀母猪。
而规模化养殖比较稳定,相对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小。
4、政府激励政策刺激的结果。
20xx-2021年度,全国CPI一路走高,生猪价格涨幅最大。
国家为了控制物价过快增长的势头,防止通货膨胀,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措施。
在生猪方面,先后出台了母猪补助、保险、项目扶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预案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流大量向了养猪业,促进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供过于求,导致价格迅速下跌,由20xx 年高峰时的15元/公斤,下降到当前的12元/公斤,降幅达78.5%。
三、对策1、坚定信心,持久发展。
一项产业是否有利可图,要看其一个或几个周期的平均利润率,从近几年我县生猪价格波动的情况来看,生猪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左右,属于利润率较高的产业。
对养殖户来说,关键是要认识生猪的市场周期,找准应对之策,坚定信心,持久发展,获取最大利润。
切忌在生猪价格低谷时停产或宰杀母猪,导致血本无归。
2、抢抓机遇,逢低扩产。
市场进入低谷是扩大生产能力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种猪价格将随着生猪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扩能成本较低。
购进一批优质种猪,通过一年半的饲养繁育,到下一轮价格回升时正好有大量产品投入市场。
我县05、06、09、10年生猪价格进入低谷时,一些规模养殖户认识到了这一规律,扩大生产能力,到07年、08、11年价格高峰时,有大量的生猪供应市场,赚了大钱;相反,有少数养殖户没有认识到这一规律,在生猪价格低谷时停产或宰杀母猪,导致血本无归。
所以千万不能贵时买,贱时抛,让市场牵着鼻子跑,被动挨打;而要认识和利用市场规律,抢站市场先机。
3、科学饲养,降低成本。
科学饲养,降低成本是应对生猪价格波动,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措施。
做到科学饲养要抓住优良品种、控温圈舍、优质饲料、科学管理和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
首先,要选择优良品种。
我县当前主要推广的优良品种是杜、长、大组合的外三元杂交猪。
这个品种能节本增效,一是收购价格高。
收购价格每公斤高出普通品种1至2元,每头按100公斤的重量计,良种就能多卖100至200元。
二是饲料转化率高。
据调查,按100公斤出栏,地方老品种猪比良种猪要多吃125公斤左右的饲料,养殖成本差就在300元左右,良种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增强市场波动的适应能力。
三是饲养周期短。
良种从出生到出栏只需6个月,而普通品种需8个月以上乃至更长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圈舍设备的利用率、节约管理和劳务费用。
因此,品种的好坏,决定着效益的高低和产业的成败。
第二,要建设标准化圈舍。
圈舍建设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给猪营造一个最佳生长环境。
我国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断奶以后生猪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偏离标准温度后料肉比就要增加。
通过标准化圈舍建设可调控温圈舍,实现冬暖夏凉,在极端温度期基本达到标准温度,减少肉料比,提升养猪的效益。
另外,怀孕母猪的限位饲养,可以有效控制每头母猪的营养和防止群养发生的挤压流产。
产床对母猪的生产、哺乳、乳猪的成活和快速生长作用非常明显,可繁育出合格的仔猪。
第三,要使用优质饲料。
饲料的投入占养猪整个投入的70%-80%,所以饲料的选择和科学使用是养殖效益高低的关键。
生产中一定要选择具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先进的加工设备、雄厚的技术实力的饲料企业的产品。
第四,要搞好防疫。
“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搞好疫病防控是养殖户的生命线。
养殖户只要严格按防疫程序去做,一般是不会发生疫情的。
我市06年标准化养殖户在生猪蓝尔病爆发的情况下未出问题就是例证。
第五,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要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积极应对市场,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