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文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
进文本,和作者、文本对话,领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共鸣,引领走进文本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
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而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学
习的强烈愿望。
不论是教师的激情的导入,还是多媒体的直观演示,都是在为学生学习创设
情景,为学生的感情积淀奠定基础,这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产生情感的关键。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清丽、语言洗炼,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
作者通过
精美的语言,传神地描绘出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
抒发出作者喜春、乐春、叹
春的欣喜之情。
要想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作者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教师仅把逐词逐
句的分析强加于学生,学生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我先播放了愉悦一曲轻柔而抒情、时慢时快的轻音乐,让学生的内心击荡起水波不
惊的涟漪,起到曲调未成曲先行。
紧接着我又借助多媒体画面,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诗情
画意、情景交融的和谐自然美。
二、借助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启发感悟文本
“感悟”来源于“体验”,“体验”来源于“生活”。
只有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本,引导学生畅谈文本感悟,发掘
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把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生活的体验中,唤起了掩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接受了一场情感教育的洗礼。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充满睿智、富有哲理的说理诗。
诗人以平等的娓
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教学时,我在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一下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你觉得生活欺
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诉
说生活中的遭遇,倾吐成长的烦恼……我进而引导他们比较自己经历这些时的心情感受与作者的心路历程,从中悟出诗句所沉淀的生活真谛,清楚地认识到:人生难免坎坷曲折、苦难失意,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今天的磨难将是宝贵的财富,将成为今后的美好的回忆。
就在战胜它们的同时,定能演绎人生的精彩。
三、品词析句,深化情感体验,深层理解文本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感的。
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
落在一词一句当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忍,语语悟其神”。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
学中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体会作者的情思、情愫和情怀,从而加强情感体验。
萧乾先生的《枣核》是一篇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作者将这份思乡之情寄托于
几颗小小的枣核上,从而体现了海外游子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与热爱。
但全篇却并未出现“思”、
“恋”一类的词语。
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句,体会妙处所在:“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语境品味出了语言的深意,体会到了海外华人的内心情感:“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一连串“想”字充分表达出海外华人强烈的思乡情怀,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样在品词析句中,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品的内蕴,体会了作品的真情实感。
四、拓展训练,升华情感体验,有效超越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言应用中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升化。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百代的佳作。
全文虽短短的八十一个字,但却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志趣情怀,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假如你是陋室的主人,你最想和谁交谈呢?你们在一起,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去填补、完整诗中语言情境下的人物、画面,将文本、作者的世界与自己的心灵世界沟通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刘禹锡的高洁志趣。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文本中去。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把握作品蕴含的情感基调基础上,发挥语文教学特有的情感功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文本对话,领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蕴,达到优化语文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