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要义之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要义之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
邱妮霞
对该著作结构的认识
通读梁先生的这本著作,此书的结构逐渐明朗起来,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将中国文化的特征勾勒的十分清楚明了。

先总:在绪论中,将中国的文化的个性列为七点,中国文化特征罗列为十四点,并以十大中国民族性的优劣点(有十点: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

)为佐证。

让读者一目了然,巧妙的将读者带入作者的思路中。

其中,中国文化的特征具体罗列为:
1.广土众民;
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竟在哪
里,此力量为何?这便是理性的力量;
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6.几乎没有宗教人生;
7.中国人的家的重要性;
8.中国学术不向科学前进——缺乏科学;
9.以自由、民主、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中国缺乏民主;
10.中国道德气氛特重;
11.中国为一特殊之事,不属普通国家类型;
12.无兵的文化;
13.孝的文化;
14.隐士文化。

再分:从第二章到第十三章,作者拈取其中一些特点进行解释。

如,从解释第七个特征中国人的家的重要性开始,继而解释了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中国融国家于社会、以礼俗代法律、以道德代宗教等特征。

各种特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互为推进的关系。

作者首先从中国人的家的说起,分别引用冯世兰先生和卢作孚先生的话,说明二位对中国的家的重要性的看法。

冯老先生的看法是,以产业革命为界,将产业革命之前称谓生产家庭化,之后称谓生产社会化;并随之强调二者是两套不同的文化。

卢老先生认为,农业民族经济的经济单位,非常简单,简单到一个经济单位制需要一个家庭,因此,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

在作者看来,认为冯卢两位先生对中国家庭持重的解释理由不够充分,两位的错误在于,以中国这样一家一家的小农小工小商,误会为中古经济之一般方式,而实际上,中国这样的情形在中古实为稀有。

作者引用了吴景超、杜根▪巴兰努夫斯基、米勒利尔等的话,来说明中国人的家极具特殊性;并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方的社会作比较,指出社会构造不同,其他包括文化在内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就不同了。

西方中古起初的宗法社会(也可说家族本位)与中国当时类似,但是随着疆域的扩大,以及不违于当时人心理习惯的巧妙政策,使大局面形成之时,旧有的宗教也在衰败,人们的精神无主,难能统一,(抵不过异族侵略而亡是不可避免之事),直到基督教(其特点是神绝对惟一;兼爱同仁,以上帝为父,人人皆如兄弟之相亲;超脱世俗)的兴起,才对当时社会产生极大革命性(推翻各家各邦神,与一切异教为敌;形成教会。

),起初与异教的斗争逐步扩大,团体间的界限愈来愈明显,再加上后来蛮族(罗马北部的日耳曼民族)感受到基督教之后的执着,自此西洋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在血的锻炼中西方人有了个人隶属团体,团体直辖个人和团体中人人平等的认识。

而中国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生活的进行,不是主要靠宗教或国家组织,而是靠地方自治和职业自治;地方自治有时又与官治相混,乡党之间虽然亲,但是团体性薄弱,而农人和士人又很散漫,中国便不得不过着散漫而和平的生活,加之周孔教化的兴起开辟了中国家族生活之路。

在这样散漫的缺乏集团生活的社会中,中国人的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治精神比西方人显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家族生活与西方的集团生活虽形成鲜明对比,但中国社会并不是一贯的家族本位,而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伦理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

全社会的人以伦理关系(亦即:情谊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无形的组织。

因此在中国社会处处见彼此相与之情,与西洋社会处处见人与人相对之势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尊
重对方、将义务放在首位、做事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和西方讲究个人自由、将权力放在首位、做事考虑的是愿不愿意也大相径庭。

中西方的家族生活和集团生活的分野又是以宗教问题为分水岭的。

文化都是以宗教为开端,中国也是如此,而之所以说中国人是几乎无宗教的人生,是指自周孔教化兴起后的近三千年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统一不以宗教做中心。

特别是孔子推阐礼乐制度,并相信人都是有理性的,孔子也并没有独断的标准给人,而要人自己反省,这些都是宗教所不能的。

自孔子以来,受其影响,中国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在儒家领导之下,二千多年来,中国养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或者说是民族精神:向上之心强和相与之情厚。

中国人理性早启。

进而,作者解释中国为何缺乏阶级。

中国盘旋于二千多年而不进,经济形态而言属农业社会,土地分配则是关键所在。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人人得之;土地集中垄断的情况不显著。

从封建解体以来,土地自由经营的模式也不可能发展成大局面。

加之,中国的人生态度讲“和谐”,怕改变,中国工商发展一度受限。

而政治上封建贵族阶级内部分化而解体,士人假借王权、扩充王权,其自身亦不能构成一股势力,也就形不成明显的阶级对立局面,故中国缺乏阶级,趋于职业分途。

就此特征深究下去,中国不像一个国家也就可以理解了。

西洋封建社会解体是外力导致,以阶级对阶级;而中国封建解体是内部分解,即是新兴士人也是分散的个人,贵族阶级也十分松散。

西洋以工商发达打破封建束缚,而中国以讲学养士溶解阶级。

在道德理性等影响之下,疏于国防、民不习兵,缺乏国家观念,缺乏国家功能。

并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解释中国的治世与治道及无革命的缘由和中国文化早熟之固。

文化早熟之后的中国科学不进,并指出中国文化的五大诟病(幼稚;老衰;不落实;落于消极亦再没有前途;暧昧而不明爽。

)。

总结:作者在结论中,对前文进行总结,并一层一层推进,将所有的特征串联起来,优缺点均可归结于一处,那就是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之使然。

所想
马克思曾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所以起初作者说中国缺乏阶级时,引起我的第一个小问号。

但经读者解释,我觉得很
有其合理之处,特别是和西洋比较之后,深刻感受到中国历史上虽不是平等无阶级的,但并不像西洋封建解体后阶级斗争之血性恶劣。

中国有过贵族阶级存在,也有人用士农工商来将平民划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我赞同作者的说法,中国阶级缺乏而趋于职业分途,士农工商是职业的代名词而已,此四民彼此配合,彼此相需而不对立。

这样,我也就理解了,马克思坚持历史特殊性原则的意思了,他说:“植根于特定生产条件的每一种特定的阶级对抗,必须按照其本身的性质进行分析。

”。

中国自战国之后,封建解体,散漫之风不曾改变,形不成像西洋那样利益冲突如此那般尖锐的局面,自然没有西洋那样的阶级对抗可言。

作者在谈及中国的民族精神之时说过这样的话:“……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

”令人深省。

至少我了解的中国的文化历史越多越透彻,就越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觉得盲目崇洋媚外好肤浅。

陈然,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种种弊端是今天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绊脚
石(如历来国民缺乏公德纪律观念的传统,导致现今国人守法、遵守规章制度之难,即法治建设困难重重;文化停滞、科技发展受阻,造成现今我们只能卖力地追于西洋之后等),但是,我们在惊叹西方发达的科技经济之时,亦不能不知不觉丢掉我们中国几千的文化精髓(比如向上之心,相与情厚)。

不能在面对西方前沿科技成果,而表现民族的不自信。

今天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反思,在眺望海岸那头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是站在有着几千年的生活经验的长者肩膀上,它强大过、骄傲过、跌倒过、受伤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沉下心,听听他的声音,也许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保持一份矜持与沉稳,迈着稳健的步伐,抱着积极的态度,装着清醒的头脑走好以后的路。

中国人是几乎缺乏宗教的人生,这也是我认同的。

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常常能听到这样的问题:你信仰什么教?但大部分中国人可能和我一样回答不上来。

我们传统的信仰很复杂,不是一个“教”能统称的。

也从来没有形成西方那样有明确教义的制度化宗教。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也有自然山神天地神的崇拜,甚至也祭奠亡灵。

儒道佛三家虽出现过,但最终以儒家制胜而居于中心地位,但是儒家并不能称为是宗教。

因为从孔门的教法中可知,孔子极力避免宗教迷信和独断,重在启发人的理性。

我在读李亦园的《文化与修养》时,作者这样说:“中国宗教的核心只是超
自然系统或神明系统而已,这与西方基督宗教中神与道德不能分离、道德伦理的根源来自神本身的现象,显然是颇不相同。

”这也有助于我理解,梁先生说中国宗教缺乏但是道德持重的意思。

小疑惑
本书一再强调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

此“理性”与韦伯的理性资本主义的“理性”的区别要点是什么?
作者在结论中,还提到中国文化同化力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有二:宽宏仁让;开明通达。

所谓开明通达,即没有什么迷信固执。

但为什么中国现今民间仍然有许多幼稚可笑的迷信遗存。

作者解释说,是因为中国走伦理之路,未过分压制个人,使个人自由在中国从未确立的原因。

但是从作者的解释中我好像没有得到我的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