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论文兼讲稿

毛中特论文兼讲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学号:2010220044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成晓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如何在社会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如何从自身做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其次,谈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今年1月4日,刘云山同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对《意见》作了权威解读。

《意见》和云山同志讲话都包含这么一个重要的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意见》共23条。

《意见》在第一条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刘云山同志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另外,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倡导”加以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个内涵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

它的特性可以用“四句话”加以表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它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决定了它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能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意见》指出的,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2】最后,当然我们不禁要问应该怎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

要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联动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认知规律,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思想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和归依。

1.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特质及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通过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说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

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手机等多种载体,生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

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引导文学家、艺术家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体现到文艺作品中,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深刻领会。

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覆盖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

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

【3】2.注重融入贯穿促转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体制机制。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各个行业、社会各方面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制度化。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个人谋幸福、为社会促和谐、为国家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3.推动实践养成促优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行动。

注重开展党员干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以此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践。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群众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养成过程中,要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抓两头带中间,促进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生动局面。

4.抓好氛围营造促强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

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育良好心态,抵制消极现象,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风气。

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事物、新典型,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唱响网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传播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社会宣传媒介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伤风化的内容,努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各种传播载体都要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形成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社会场境,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健全长效机制促固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基业工程、灵魂工程,必须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建立责任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

建立督查机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

人民群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只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驱动力,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共同奋斗。

至此,自然引出一问题,既然人是核心,那么如何改变人——尤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即“我”,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圣先贤给了许多答案: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原才[4]曾国藩【题解与导读】此文为曾国藩参加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考时所交试卷之一。

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

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

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

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

【原文】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

”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

”,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之尤者而材之。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相关主题